冀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 1.2認識厘米 教案
2 認識厘米教學內容教科書3、4頁,認識厘米并測量。教學提示“厘米”是一個生活中常用的長度單位,本節課“認識厘米”是在上一節“要得到統一的結果,就要用統一的測量單位”的基礎上學習的。教學中要借助直尺和實際的物品,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實際長度的表象,學會用直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教學目標1.經歷體會并認識厘米和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2.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會用厘米做長度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3.在估測物體的過程中,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重點、難點重點:結合組直尺和實際物品,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實際長度的表象,學會用直尺測量物體的長度。難點: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幾厘米。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直尺、圖釘學生準備:直尺、橡皮、鉛筆、圖釘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1.回顧上節課的知識,回答問題:要想準確表示物體的長度,獲得統一的結果,應該怎么辦?2.觀察直尺,你都看到了什么?設計意圖:通過對上節課知識的回顧,引入這節課的統一的長度單位,通過對直尺的觀察,對直尺產生初步的印象。(二)探究新知一、情境引入,揭示課題1、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可能用到數學知識,比如有這樣的問題:我們想知道這支筆有多長?操場的跑道一圈有多長?拿筆時手離筆尖的距離有多長?2、像這樣的問題你能說嗎?試試3、我們說了這么多問題,都和什么有關呢?對,都和長度有關,實際在生活中我們遇到的樹有多高?水有多深?房間有多寬?這些問題實際上也都是在說一個物體的長度呢。4、你們想知道它們究竟有多長嗎?該怎么解決呢?用什么量呢?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認識尺子:你們都有嗎?拿出來仔細觀察,你都看到了什么?學生觀察后匯報。課件展示尺子刻度、數字、0刻度、cm1厘米=1cm師:厘米是一個表示長度的單位,是國際上統一的長度單位之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它。(板書:認識厘米)3、 認識1厘米的長度:在國際上我們就規定從0到1之間這么長的距離為1厘米,仔細看這個長度,記住它!設計意圖:通過這個問題,調動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回顧,同時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表述1厘米有多長,學生可以通過舉例來說明,比如,圖釘的長是1厘米,我的拇指寬是1厘米等,幫助學生對1厘米形成了一個感性的認識,有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4、在你自己的尺子中找一找從哪到哪也是1厘米?你能用一句話概括的說從哪到哪就是一厘米?看來你們已經發現了尺子中的秘密了。用你的手在尺子上比劃出一厘米的長,看一看,舉起手來,這是多長?閉上眼睛,用心體會一下,把這個長度記在腦子里!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在身邊或自己的身上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大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差不多)大家用大約這個詞用的很好,當我們量出的長度不是非常準確的時候,多一點,少一點的我們都要說大約是多少。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自我學習和發現,讓學生找到測量中最容易出現的錯誤,有助于學生在日后的測量中有效的規避這種錯誤的做法。4、 認識幾厘米 在我們的尺子上,大家能很快的找到了1厘米,那么除了1厘米,你還能找到幾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反饋:你找的是幾厘米,誰愿意到前面來指著說一說。別的同學找出的2厘米在哪呢?-不管是從12還是從35,這些都是2厘米長。 我來說幾個,請你看一看這是幾厘米:03、05、06,這么快,你們是一厘米1厘米數出來的嗎?那用什么好方法? 這就是尺子上標有數字的目的,0刻度是起跑線,從0開始,跑到幾就是幾厘米。(真是一個好方法)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直觀的講授,使學生對知識產生牢固的認識,并對厘米這個概念印象深刻,然后拓展延伸,教會學生找到2、3、4厘米,用手比一比,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對長度有一個自我的感受和體會,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厘米。三、展示點撥如果給你一個物品,你能準確的量出它的長度嗎?試一試。學生測量自己的橡皮有多長師巡視有多長,你是怎么量的?(投影演示)反饋:你們看她量的好嗎?好在哪?你們量的這么準,這么快,是因為你們找到了一個好的測量起點。小結:看來,用尺子測量物體的長度,我們首先都要找到一個便于我們測量的起點。看來你們已經能運用尺子準確的測量出線段的長度了,學生測量一支鉛筆的長度。匯報結果,并展示自己是怎么測量的。(三)鞏固新知教材4頁,練一練1、2、3學生獨立完成后匯報結果(四)達標反饋習題:1.要準確表示物品的長度,就要使用統一的( )測量。2.生活中有很多長度為1厘米的物體,比如( )、( )。3.1厘米1厘米的數,數( )次是5厘米。4.你的大拇指的寬度大約是( )。5.量物體的長度,如果物體的一端對著直尺的1厘米處,另一端對著8厘米處,那么,這個物體的長度是( )厘米。答案:1.長度單位2.橡皮的厚度、圖釘的長度。(答案不唯一)3. 54. 1厘米5. 7(五)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厘米,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1厘米是多長?那么2厘米,3厘米,4厘米呢?如何準確測量物體的長度呢?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知識的反饋,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六)布置作業1. 計算13厘米-9厘米=( )厘米38厘米-7厘米=( )厘米20厘米+9厘米=( )厘米15厘米+8厘米=( )厘米2.先估算,再測量數學書厚約( )厘米,實際厚是( )厘米。你的手掌寬約( )厘米,實際寬是( )厘米。3.判斷一塊橡皮的厚度是10厘米。( )一張桌子的高度是16厘米( )4.解決問題一條彩帶長26厘米,第一次用去4厘米,第二次用去14厘米,一共用去多少厘米?答案:1. 4、31、29、232. 答案不唯一3. 錯、錯4. 4+14=18(厘米)板書設計認識厘米1厘米 1cm教學資料包長度單位的由來本來我國采用市制計量單位,如長度單位用丈、尺、寸,重量單位用斤、兩、錢,面積單位用畝等,這些單位在1990年已廢除。現在法定計量單位和國際上通用的計量單位是一致的,便于國際交流。我國已經統一使用米制作為長度單位人類為了找到一個適用的長度單位,費了不少周折人們很早就想找到一種可靠的,不變的尺度,作為量度距離大小的統一標準最初是以人體作為標準從3000多年前古埃及的紙草書中,發現了人前臂的圖形用人的前臂作為長度單位叫”腕尺”埃及著名的胡夫的前臂作為腕尺建造的,塔高為280腕尺公元9世紀撒克遜王朝亨利一世規定,他的手臂向前平伸,從鼻尖到指尖的距離定為”1碼”10世紀英國國王埃德加,把他的拇指關節之間的長度定為”1寸”相傳我國古代大禹治水時,曾用自己的身體長度作為長度標準進行治水工程的測量唐太宗李世民規定,以他的雙步,也就是左右腳各一步作為長度單位,叫做”步”并規定一步為五尺,三百步為一里;后來又規定把人手中指的當中一節定為”1寸”。到了公元18世紀,人們開始感受到這種用人身體作為長度標準缺點很多,由于人的高矮不同,形成長度單位的長短不同,非常混亂人們迫切希望找到一種長度固定的度量單位,終于想起了地球當時認為地球的大小和長度不會變化,如果用地球上的一段距離作為長度單位,就可以得到固定不變的度量單位。我國清朝的康熙皇帝,于17091710年在東北地區進行大規模的土地測量由于當時的長度單位不統一,康熙皇帝規定去地球子午線1度為200里,每里為1800尺1789年,法國科學院的著名數學家達蘭貝爾和海謝茵進行實地測量,得出1米等于0.512074督亞士(法國古尺)米尺采用十進制,長度固定,使用方便,因此很快得到其他國家的承認1875年,17個國家的代表在法國簽署了米制公約,正式確定米尺為國際公用尺,并用鉑金做成長1020毫米,寬和高各為20毫米的X型標準尺,在尺的中間面的兩端各刻三條線,在0攝氏度時,其中兩條線的距離恰好為1米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發現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也在變化,因此米尺也不夠準確;另外,國際米尺原型在刻畫上也存在著缺陷,影響了米尺的準確性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大會上,決議廢除1889年以來所沿用的國際米尺原型,把同位素氣體放電時產生的一種橙色光譜波長的1650763.73倍作為米這種光米尺精確度很高,誤差只有十億分之二,如果用它來量地球到月球的距離,誤差不超過1。很早以前,人們以人體作為標準確定度量長度的單位。三千多年前,用人的前臂作為長度單位叫“腕尺”。公元前6世紀將一個人向兩側伸展手臂,兩個中指尖的距離定為長度單位1呎。古羅馬凱撒大帝時代規定,把羅馬士兵行軍時的1000雙步定為1哩。公元8世紀末,羅馬帝國的查理曼大帝把他一只腳長定為1呎。9世紀,撒克遜王朝亨利一世規定,他的手臂向前平伸,從鼻尖到指尖的距離定為1碼。10世紀,英國國王埃德加,把他的拇指關節之間的長度定為1呎。相傳我國古代大禹治水時,曾用自己的身體長度作為長度標準,進行治水工程的測量。唐太宗李世民規定,以他的雙步,也就是左右腳各走一步作為長度單位,叫做步,并規定一步為五尺,三百步為一里。后來又規定把人手中指的當中的一節定為1寸。到了18世紀,人們開始感到這種用人體作為長度標準缺點很多,迫切希望找到一種長度固定不變的度量單位,終于想到了地球。我國清朝康熙皇帝規定取地球子午線1度為200里,每里為1800尺。1789年,法國科學院的著名數學家達蘭貝爾和梅謝茵通過實地測量,得出1米等于0.513074督亞士(法國古尺)。1875年,17個國家的外交代表在法國巴黎簽署了“米制公約”,正式確定米尺為國際通用尺。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上,決議廢除1889年以來所沿用的國際米尺原型,把同位素氪86氣體放電時產生的一種橙色光譜波長的1650763.73倍作為1米。這種光尺精確度很高,誤差只有十億分之二。最初是以具體實物測量,如國王的手跨長、腳長等,所以英寸叫foot。在19世紀法國人制作了一把標準米尺,鉑銥合金制成,以子午線長度的4千萬分之一訂為一米,但標準尺會有熱脹冷縮現象,也會被腐蝕。故現在采用激光測距,科學上有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等較精確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