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 2.1有余數的除法(一) 教案
第一課時:有余數的除法(一)教學內容:課本12-13頁教學提示:有余數的除法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用口訣求商的方法,并且具備平均分的的阿活動經驗的基礎上學習的。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知道,在平均分物品時,常常會出現剩余情況,并能用算式表示,教學難點是有余數的除法算式的書寫格式。教學目標;1. 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余數的意義,會用豎式計算有余數的除法,理解并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2. 使學生在操作、計算和比較等活動中,發現并初步理解“余數比除數小”,培養簡單的推理能力。3. 使學生感受探索活動的趣味性和挑戰性,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教學重難點:會讀、寫有余數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數除法的含義。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小棒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學生拿出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幾根?學生動手操作,匯報結果。學生將12根小棒,每5根分成1份,學生動手分一分。學生動手操作,匯報結果。二、探究新知1. 自主探索算法。出示紅紅說的問題。學生動手操作后說出分的結果。(分鉛筆) 教師:你們發現了什么問題呢?學生:鉛筆不能平均分配,怎么辦?繼續出示例題的情境圖:15個桃,每盤放6個,放了( )盤,還剩( )個。教師:15個桃子,每盤放6個,想一想能放滿幾個盤子?2乘以6等于12.所以能放滿兩個盤子,但是12比15少了三個,還剩下三個桃子。列式:156=23請同學們根據剛才學習的方法自己進行計算。學生操作,在小組里討論、交流。教師參與小組活動,選擇有代表性的算法在全班交流。2.出示13頁例題圖學生觀察后說出自己的想法試著用算式來表示展示學生作品對正確的算式進行肯定。三、鞏固新知完成課本13頁“練一練”的題目。四、達標反饋1.口算20 6= 21 5= 30 4= 24 9=35 8= 18 7= 45 6= 29 7=1. 計算209 265 317 409答案:1、32,41,72,26,43,24,73,41,2、22,51,44,55課堂小結教師: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學生可能回答:當我們分東西時不能平均分時,就會遇到有余數的除法。還可能回答:有余數的處除法中,余數都比除數小。教師總結:讓學生知道,在平均分物品時,常常會出現剩余情況,并能用算式表示。布置作業:1.三月份有31天,這個月有幾個星期,余幾天? 2.每6個蛋糕裝一盒,21個蛋糕裝多少盒?還余幾個?答案:1.317=442.216=33板書設計:有余數的除法2154(個)1(張)讀作:21除以5商4余1。教學資料包:除號的來歷四則運算的種種符號是從15世紀才開始逐漸使用的。公元15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曼首創加號“”、減號“”。他把一條橫線與一條豎線合并在一起來表示合并(增加)的意思,而從加號“”中去掉一豎,就表示拿去(減少)的意思。乘號“”是在17世紀由英國數學家歐德萊最先使用的,因為乘法是一種特殊的加法,歐德萊把加號斜過來寫以表示乘。除號“”是在17世紀由瑞士人拉恩創造的。他用一道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表示分解的意思。等號“”是在16世紀由一位英國皇家法庭的醫生羅伯特雷科達首創的。他認為最能表示相等的是一對平行線,即同樣長的兩條線段如“”。大于號“”和“”,是17世紀哈利阿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