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 1.1估一估 測一測 教案
1 估一估 測一測教學內容教科書1頁、2頁,比較鉛筆和蠟筆的長度,測量課桌面的長度。教學提示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比較物體長短的基礎上學習的,選擇的物品都是學生每天使用的。本節課的測量活動對學生來講,沒有困難,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經歷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理解使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得出不同測量結果的原因,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教學目標1.經歷用不同方法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2.會用指定的物品作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能描述測量的結果。3.感受和同學合作學習的樂趣,了解測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重點、難點重點:讓學生經歷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理解使用不同的測量工具得出不同測量結果的原因,感受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難點:會用指定的物品作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能描述測量的結果。教學準備教師準備:鉛筆、蠟筆、課件、直尺學生準備:鉛筆、蠟筆、文具盒、曲別針、橡皮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1.多媒體展示1只鉛筆和1只蠟筆,并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鉛筆和蠟筆。解答問題:(1)鉛筆和蠟筆,哪個長?那個短?(2)估計一下,1只鉛筆的長度等于幾只蠟筆的長度?2.小組合作,動手比一比,并解答上述問題。教師指導學生實際量一量。要讓學生學會量的方法:方法1:兩支筆一端對齊,在鉛筆上一根蠟筆長度的地方畫上線,在移動蠟筆,接著量。方法2:可以用幾只蠟筆接著擺,看一看一支鉛筆大約等于幾只蠟筆的長度。3.找同學來展示自己比一比的結果,教師引導學生用規范的語言進行描述。(在這個過程中,要學生體會“大約”的意思是大概,差不多。)設計意圖:直接給出問題,調動學生探究的欲望,抓住重點,給學生充分的動手、動口的空間。了解“大約”的含義,體會“量”的方法。(二)探究新知發現問題:1.指一指:哪個是課桌的長?2.同桌合作,選用身邊的物品作為測量的工具,實際測量一下,看看課桌的長是多少?(教師指導各組選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3.匯報答案,交流各組使用的工具和測量的結果,并發現問題:為什么大家的結果都不一樣呢?4.討論:為什么大家的測量結果會不一樣呢?解決問題:1.查看學生指出課桌的長2.請各組分別使用不同的工具來進行測量3.匯報結果,發現,這一次結果都一樣。4.小組進行討論后發現,選擇的工具不同,不統一,測量結果也會不同。得出結論:要想得到同樣的結果,就要用統一的測量單位。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思考,“測量結果不一樣”是因為使用的工具不一樣,使學生想到:數據不一樣,是因為使用的工具不一樣。最后讓學生都用蠟筆再次進行測量,通過結果的一致性體會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三)鞏固新知教材2頁,試一試:同桌合作,用蠟筆測量課桌面的寬。(四)達標反饋教材2頁1、2題答案:第1題,讓學生用自己的橡皮做工具測量同樣的課本,得到的結果是不同的。第2題,用相同的測量工具測量自己的學習用品,鉛筆、蠟筆的結果是一樣的,鉛筆盒的測量結果可能不一樣。(五)課堂小結1.談談自己的收獲:在測量物體時,只有選擇統一的工具進行測量,才會得到統一的結果。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闡述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六)布置作業1.估測時,大家用的工具不同,測量的結果就( ),要使用( )的標準,這樣才能準確得到物體的長度。2.數學課本封面的長度大約是( )個橡皮的長。3.你的書包的長度大約是( )個鉛筆盒的長。4.你的課桌的高度,大約是( )根鉛筆的長。5.數學課本封面的寬度大約是( )根蠟筆的長。答案:1.不同 統一2.3.4.5.答案不統一。板書設計估一估 測一測要得到同樣的結果,就要用統一的測量單位。教學資料包統一度量衡南北朝時,各國度量衡的標準不一,如北朝魏、齊一斗等于古二斗(古斗指王莽時所定的標準),一斤等于古二斤;北周則一斗比古斗僅大百分之六,一斤比古斤僅多二兩;南齊則一斗等于古一斗五升,一斤等于古一斤八兩。長度方面,北朝一尺比古尺增二至三寸,南朝則增不到一寸。全國度量衡的不一致,給工商業發展帶來很大不便,于是隋文帝作了統一的規定:隋一尺等于古尺一尺二寸八分,等于南朝的一尺二寸;隋一斗等于古斗三斗;隋一斤等于古三斤,并下令在全國推行。度量衡的統一對全國經濟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曾說:“三代以來,權量之制,自隋文帝一變。”唐承隋制,基本以此為準,唐以后雖稍有變動,但基本仍保持隋制。秦始皇統一的度量衡統一度量衡古代商鞅變法前,秦國各地度量衡不統一。為了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制造標準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國統一施行。1標準尺約合今0.23公尺,1標準升約合今0.2公升。統一斗、桶、權、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國人必須嚴格執行,不得違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