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 第五單元概述與課時安排 教案
第五單元 四邊形的認識教材分析:本單元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教材選擇了許多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題材作為素材,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視野從課堂拓寬到生活的空間,引導他們去觀察生活,從現實世界中發現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教材對四邊形的概念沒有下嚴格的定義,因此讓學生感知四邊形的特征是目標之一,更重要的是要在學生掌握四邊形特征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主要單元內容包括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認識四邊形和平行四邊形,用七巧板拼圖。教學目標1.經歷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特征的過程,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2.初步認識四邊形,能辨認平行四邊形,能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3.了解七巧板,能用七巧板拼圖。在拼圖和圖案設計的過程中感受圖形的美妙,感受我國人民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4.在猜測、驗證、交流等數學活動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激發探索和創新的欲望,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教學重點:長方形、正方形特征。教學難點: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教學建議:長期以來,關于“幾何”的課程內容和目標,在小學階段主要側重于長度、面積和體積的計算,較少涉及三維空間的內容,使學生的空間觀念、空間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的發展。標準將以往的“幾何”拓展為“空間與圖形”,是對我國傳統數學課程內容的一次重大變革,符合數學課程改革的國際趨勢。為此,小學階段的教材削弱了單純的平面圖形周長、面積、體積等的計算,加強了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增加了圖形變換、位置的確定等內容,加強了幾何建模以及探究的過程。這樣,把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機地融合,與數學課程中各個分支進行整合,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體現“空間與圖形”的教育價值,使學生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把握自己賴以生存的空間,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必須注意以下幾點:1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如上所述,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是小學數學幾何教學的重要任務。而學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觸的事物大都和空間與圖形有關,他們的生活經驗是發展空間觀念的寶貴資源。教材選擇了許多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題材作為教學素材,如讓學生準備長方形正方形的紙,用硬紙條和圖釘做長方形拉成平行四邊形等等。教學時,要充分發揮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視野從課堂拓寬到生活的空間,并引導他們去觀察生活,從現實世界中發現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2注重數學實踐活動,突出幾何探究過程。空間觀念是在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回憶生活經驗、觀察實物、動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途徑,也是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的重要手段。因為幾何初步知識,無論是線、面、體的特征還是圖形特征、性質,對于小學生來講,都比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時,采用了許多活動化的呈現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畫一畫、擺一擺、拼一拼等。教學時,教師就應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從事數學活動,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有條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動,經歷從現實空間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探索圖形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過程,從而獲得鮮明、生動和形象的認識,進而形成表象,發展空間觀念。3了解教材編排特點,恰當把握教學要求。學生對一些知識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過程。因此,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識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結構,把“空間與圖形”的內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學段中,每一學段都有相應的目標。這樣,既突出每個年級的學習重點,又注意前后連貫。如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教材就分兩段編寫。本單元是第一次出現,只要求學生能夠從具體的實物或圖形中識別出哪個是平行四邊形,對它的一些特點有個初步的直觀認識即可。第二次將在第二學段出現,要求學生理解:兩組對邊平行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可見,同一內容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教學要求。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用不同的表達形式。就拿常見的數學概念來說,在小學階段,盡管描述式和定義式是最主要的兩種表示方式(定義式是用簡明而完整的語言揭示概念的內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動、具體的語言對概念進行描述),但低年級采用描述式較多,中年級逐步采用定義式。在整個小學階段,大部分概念沒有下嚴格的定義,而是從學生所了解的實際事例或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幫助他們感悟概念的本質屬性。本單元教材的編排也是如此,對四邊形、平行四邊形都沒有下嚴格意義上的定義。課時安排:本單元用4課時完成教學,其中機動1課時。課題課時探索長方形的特征1驗證正方形的特征1四邊形和平行四邊形1認識七巧板并拼圖1合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