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美版六年級上冊美術15《壯錦圖案》教案.doc
壯錦圖案教案教材分析:壯錦,與云錦、蜀錦、宋錦并稱中國四大名錦,據(jù)傳起源于宋代,是廣西民族文化瑰寶。這種利用棉線或絲線編織而成的精美工藝品,圖案生動,結構嚴謹,色彩斑斕,充滿熱烈、開朗的民族格調,體現(xiàn)了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學重點:了解壯錦圖案。教具學具準備:圖片教法學法指導:示范、練習教學過程:一、導入關于壯錦的美麗,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傳說,古時候,住在大山腳下的一位壯族老媽媽,與三個兒子相依為命。老媽媽是一位手藝精湛的織工。她織出了一幅壯錦,上面有房屋,有花園,有田地、果園、菜園和魚塘,還有雞鴨牛羊。一天,一陣大風,把壯錦卷向東方的天邊去了,原來是那里的一群仙女拿壯錦做樣子去了。老媽媽先后派出了兩個年齡稍長的兒子出發(fā)去尋找壯錦,但他們都畏懼路途艱辛,拿著錢到城里享福去了。后來,老媽媽的三兒子,在大石馬的幫助下,越過火山和大海,找到了紅衣仙女,讓她還回壯錦。紅衣仙女正拿著老媽媽的壯錦樣子在織錦,老三趁機拿走了自己家的壯錦,騎馬回到老媽媽的身邊。老三回到家中,壯錦在陽光下漸漸地伸寬,變成了美麗的家園。但是,讓老三沒想到的是,仙女實在是太喜歡老媽媽的壯錦了,便偷偷在壯錦上繡下了自己的像,被老三帶回家中。于是老三就跟她結為夫妻,過上了幸福生活。中國壯族傳統(tǒng)手工織錦。據(jù)傳約起源于宋代。以棉、麻線作地經(jīng)、地緯平紋交織,用粗而無拈的真絲作彩緯織入起花,在織物正反面形成對稱花紋,并將地組織完全覆蓋,增加織物厚度。其色彩對比強烈,紋樣多為菱形幾何圖案,結構嚴謹而富于變化,具有濃艷粗獷的藝術風格。用于制做衣裙、巾被、背包、臺布等。二、新授課1、欣賞提問:你了解壯錦嗎?學生發(fā)言:壯錦又稱“僮錦”、“絨花被”,較厚實。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錦之一的壯錦是廣西民族文化瑰寶,這種利用棉線或絲線編織而成的精美工藝品,圖案生動,結構嚴謹,色彩斑斕,充滿熱烈、開朗的民族格調,體現(xiàn)了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提問:壯錦是怎樣制作的?學生發(fā)言:壯錦是在裝有支撐系統(tǒng)、傳動裝置、分綜裝置和提花裝置的手工織機上,以棉紗為經(jīng),以各種彩色絲絨為緯,采用通經(jīng)斷緯的方法巧妙交織而成的藝術品。壯錦又稱“僮錦”、“絨花被”,較厚實。壯錦最適合作被面、褥面、背包、掛包、圍裙和臺布等。壯錦是用棉或麻的股紗作經(jīng)線,以不加捻或者微捻兩種彩緯織入起花,在織物正面和背面形成對稱花紋,并將地組織完全覆蓋,增加厚度,還有用多種彩緯挑出的,紋樣組織復雜,多用幾何形圖案,色彩鮮明,對比強烈,具有濃艷粗獷的藝術風格。2、示范1)用鉛筆在幾何紙上定出圖案的基本形。2)在定好的基本形上填色,注意色彩搭配。3)調整完成。3、作業(yè)要求:畫一畫壯錦圖案。4、學生繪畫5、講評作業(yè)三、小結壯錦是壯族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之一,它不僅可為我國少數(shù)民族紡織技藝的研究提供生動的實物材料,還可以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紡織史增添活態(tài)的例證,對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尊心起到積極的作用。板書設計:壯錦圖案方法: 1)用鉛筆在幾何紙上定出圖案的基本形。2)在定好的基本形上填色,注意色彩搭配。3)調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