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美版六年級下冊美術《造型精美的青銅器》課件.ppt
造型精美的青銅器,青銅盥水器,盤,盤 商至戰國時期流行的一種水器,當時盥洗用匜澆水,以盤承接。小的盤也盛水用以洗手洗臉,大的盤也用以洗浴。 形制特點:多圓形,淺腹。商代的盤多無耳,圈足,器內多用水生動物龜魚的紋樣作裝飾,有的還在邊沿鑄立鳥。西周至春秋的盤多有附耳,有圈足或三足,有的還有流。西周晚期到戰國的盤有長方形的,如傳世的西周晚期虢季子白盤和故宮博物院所藏春秋戰國之際龜魚蟠螭紋方盤。,虢季子白盤(迄今發現最大的青銅盤) 高39.5cm,口長137.2cm,口寬86.5cm,重215.5kg,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散氏盤(西周) (臺北故宮博物館),曾候乙尊盤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復雜、最精美的青銅器件,1978年在湖北曾侯乙墓中出土。 尊盤通體用陶范渾鑄而成,尊足等附件為另行鑄造,然后用鉛錫合金與尊體焊在一起。尊頸附飾是由繁復而有序的鏤空紋樣構成,屬于熔模鑄件。,曾候乙尊盤 (春秋戰國時期),匜(y) 左傳有“奉匜沃盥”的話,沃的意思是澆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臉,說明匜是古代盥洗時澆水的用具。 形制特點:匜形橢長,前有流,后有鋬,有的帶蓋。匜在西周中晚期出現,多有四足。春秋時有三足和無足的匜,戰國的匜一般都沒有足。,鑒 古代盛水或冰的器皿、形體一般很大像盆,更像缸。大口,深腹,無足或有圈足,多有二耳或四耳。古代在沒有普遍使用銅鏡以前,常在鑒內盛水用來照影,因而后來把銅鏡也稱為鑒。鑒盛行于春秋戰國。,戈 古代兵器中的一種“勾兵”,用于鉤殺。由銅制的戈頭、木或竹柲、柲上端的柲冒和下端的銅鐏四部分構成,戈頭每一部分都有專名:刃部稱“援”,援末轉折而下的部分稱“胡”;嵌入木松的部分稱“內”;援末和胡上穿繩纏松的小孔稱“穿”。商代戈有三種形式;直內戈、曲內戈、有銎可以插柲的戈,一般沒有胡。商末出現有胡的戈。西周的戈多短胡,有一穿至三穿。春秋戰國的戈多有三至四穿,更便于固定在柲上,同時援變得狹長而揚起。有的著作把無胡有銎的戈稱作“瞿”,把援體呈三角形的戈稱作“戣”。,戟(j) 古代兵器,是戈和矛的合體,兼有戈用于鉤、矛用于刺兩種作用。安裝木制或竹束成的柲,柲端也有銅鐓。商代有戈、矛分鑄的戟,如河北藁城臺西所發現的。西周的戟多將戈、矛合鑄成一體。如河南??h辛村衛墓出土的候戟。春秋戰國戟數量增多,戈、矛(稱為“刺”)多分鑄。戰國末至漢代有“卜”字形的戟。,鉞(yu)古代兵器中刑具,用于砍殺。形狀像后來的大斧。有穿,安裝長柄。有些鉞雕鏤精致的紋飾,可能是作為儀仗用的。鉞大部分是商代的。,除此外,還有矛、刀、劍、匕首、弩機、矢鏃等,越王勾踐劍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就是提著這把劍起兵滅吳,迫使夫差自刎。 上海復旦大學靜電加速器實驗室的專家們,與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及北京鋼院中國冶金史編寫組的學者們,采用質子熒光非真空分析法對越王勾踐劍進行了無損科學檢測,發現越王勾踐劍的主要成分是銅、錫以及少量的鋁、鐵、鎳、硫組成的青銅合金,劍身的黑色菱形花紋是經過硫化處理的。劍的各個部位作用不同,銅和錫的比例也不一樣。劍脊含銅較多,能使劍韌性好,不易折斷;而劍刃部含錫高,硬度大,使劍鋒利無比。劍身菱形花紋處含硫高,硫化銅可以防止銹蝕,以保持花紋的艷麗。,鐃(no) 商代打擊樂器。形似鈴而較大,有中空的短柄可插木把。使用時執把,使口朝上,用槌敲擊。特大的鐃使用時需插在鐃座上。一般以大、中、小三件為一組,但1976年安陽婦好墓出土的鐃則為大小相次的五件為一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