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二年級下冊科學1.1《磁鐵能吸引什么》教案(嚴老師教學設計).docx
新教科版二年級下冊科學第一單元磁鐵磁鐵能吸引什么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了解磁鐵有條形磁鐵、蹄形磁鐵、環形磁鐵等各種各樣的形狀。2、通過實驗,引導學生了解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這些物體的共同特點是什么,從而了解磁鐵有吸引鐵和鎳這一基本特性。3、了解磁鐵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引導學生能夠利用磁鐵能吸引鐵和鎳這一特性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和意識。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實驗了解磁鐵具有吸引鐵和鎳這一基本特性,并了解磁鐵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教學難點:通過實驗了解磁鐵能夠吸引鐵和鎳,并能夠利用磁鐵的這一特性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教學準備:各種形狀的磁鐵圖片、回形針、小石塊、鐵釘、鋁片、紙片、啤酒瓶蓋、橡皮、木片、玻璃珠、磚塊、各種硬幣等物品、實驗記錄單。預習要求:觀察生活中的物體,用磁鐵去吸一吸,看看磁鐵能吸引哪些東西。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教師出示一杯水,引導:同學們,大家看老師手里有一杯水,老師不小心把回形針弄掉進杯里了,誰有沒有辦法幫幫老師把回形針從杯里取出來?規則就是在取的時候不能把杯里的水倒掉。2、有的學生會說用磁鐵可以把回形針吸出來,然后請學生上臺操作。3、如此看來,這塊磁鐵的作用還真大。除了能夠吸引回形針之外,磁鐵還能吸引哪些東西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探討這個問題。4、揭示課題:1、磁鐵能吸引什么二、磁鐵的形狀1、教師引導:同學們,我們生活中磁鐵非常多,你在哪些地方見過磁鐵呢?學生說一說自己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見過磁鐵。白板上的拼音字母、磁性黑板、門吸、冰箱的門、吸塵器、電飯鍋等等上面都有磁鐵。2、教師引導:我們生活中的磁鐵真是無處不在呀!你見過的磁鐵有哪些形狀呢?請你畫出你見過的磁鐵形狀。學生拿出紙筆,畫出自己見過的磁鐵的形狀,看誰畫的又快又多。展示學生畫出的磁鐵的形狀。教師隨機出示這種形狀的磁鐵實物或者圖片,并引導學生先根據磁鐵的形狀猜一猜磁鐵的名稱,再引導學生認識各種形狀的磁鐵。條形磁鐵、蹄形磁鐵、柱形磁鐵、方塊型磁鐵、槽形磁鐵、彩色圓形黑板磁鐵、環形磁鐵、球形磁鐵等等。3、教師引導:同學們,磁鐵的形狀可真多呀!大家想一想,為什么磁鐵要做成這么多不同的形狀呢?教師隨機引導:因為生活中要把磁鐵用在不同的地方,這就需要磁鐵有各種不同的形狀,這與磁鐵的用途有關。三、探索實踐,了解磁鐵能吸引什么1、教師引導:同學們,磁鐵究竟能吸引什么呢?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探索這個問題。2、出示各種各樣的實驗材料,如易拉罐、回形針、小石塊、啤酒瓶蓋、鐵釘、銅片、紙片、磚塊、橡皮、木片、玻璃珠、各種硬幣等等物品。學生也可以把自己能夠找到的物品拿出來。3、教師引導:下面我們就用磁鐵分別去吸這些物品,看一看哪些物品能被磁鐵吸引?哪些物品不能被磁鐵吸引?能被磁鐵吸引的物品放在一起,并請大家在實驗記錄單上面相應的位置打鉤,不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放在一起,并在記錄單相應位置打X。驗證好這些東西之后,請大家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有什么共同特點?不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又有什么共同特點?教師隨機出示實驗記錄單,并發放給各個小組。4、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完成實驗記錄單。5、教師巡視,了解實驗情況,提醒學生注意小組同學之間要進行合作,共同完成這個實驗,并且在這個實驗中,可以把你能找到的物品都都拿來驗證一下,看看磁鐵能不能吸引這些物品?然后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我們提出的問題。6、實驗結束之后,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展示各小組的實驗記錄單,并請相應小組的同學介紹本小組的實驗情況。7、教師引導:同學們,大家現在再來看一看,能被磁鐵吸引的物品分別是哪些?8、學生讀一讀能被磁鐵吸引的物品的名稱,并且再思考思考,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弄明白能被磁鐵吸引的物品都含有鐵。9、教師補充,引導學生弄明白,科學家研究磁鐵的時候,測試過很多材料,最終科學家們發現,磁鐵不但能夠吸引鐵,還能夠吸引鎳和鈷。鎳和鈷也是一種金屬,在我們熟悉的一元硬幣中,就含有鎳的成分。四、拓展練習1、教師引導:同學們,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知道磁鐵能夠吸引鐵和鎳以及鈷。下面請大家仔細的觀察我們的教室,看看教室里哪些物體能夠被磁鐵吸引。2、學生觀察教室里的物品,并且說一說能夠被磁鐵吸引的物品,全班同學進行交流評價,并用磁鐵當場驗證,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磁鐵能吸引鐵和鎳這一知識點的掌握。3、教師引導:同學們,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了磁鐵可以吸引鐵和鎳,那么我們就可以用磁鐵的這一特性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4、出示情境題:小剛家剛裝修完,小剛的爸爸發現,木匠師傅干完活之后,在垃圾木屑中還有很多的鐵釘,倒掉又很浪費。請大家幫小剛的爸爸想想辦法,怎樣把木屑中的鐵釘給找出來。5、同小組同學交流討論,想辦法把木屑中的鐵釘分離出來。全班交流討論,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辦法,其他同學進行評價,分析他的辦法有沒有科學道理,效果會怎么樣。6、教師小結:看樣子,小剛的爸爸再也不用為木屑中的鐵釘發愁了,他用大家想的辦法,一定會將木屑中的鐵釘全部找出來的,在此老師替小剛的爸爸謝謝孩子們。板書設計:磁鐵能吸引什么形狀: 條形磁鐵 蹄形磁鐵 環形磁鐵性質: 吸引鐵制品 吸引鈷 吸引鎳用途: 磁性文具盒 指南針 門 吸 教學反思:磁鐵能吸引什么這一課,我在教學設計中,是想讓學生通過學生都知曉的磁鐵能吸引一些物質出發,引發出后續磁鐵能否吸引各種各樣材料的探究活動,逐步加深和擴大學生對磁鐵、磁力的認識,并最終指向綜合運用。縱觀這堂課的教學,讓人有喜也有憂,為能更好地提高對學生實驗探究指導的有效性,現反思如下:一、 創設情景,引出探究對象 。教學開始,我創設了“小游戲”這樣一個情景:老師不小心把回形針弄掉進水杯離了,誰能幫老師想個辦法把回形針取出來。學生對于這樣的活動肯定會要嘗試,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在科學探究中最核心的內容是問題及探究動機的形成。要形成問題和探究的動機就必須創設良好的情境來導入教學。情境導入是教學的開始,也是教學成功的基礎與前提。小游戲是孩子最喜歡看的一種節目,它激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順利地引出了本堂課的研究對象磁鐵。二、 善用材料,調控課堂節奏。材料在科學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鄭老師曾提出過如何解決教學的開放性和良好的紀律之間的矛盾,讓我深受啟發。因此,整堂課我都很注重用材料來調控課堂節奏。如在材料的準備上我有意用信封給每一小組提供了鐵釘、回形針等十八種典型的生活中常見的物體,既達到了種類多、易比較的要求,又讓學生體會到科學其實就在身邊;在實驗前,先講清實驗的要求和注意點,避免出現實驗操作的錯誤與失敗。三、合理預測,適時引導 。在設計教案時,教師應盡量地凸現科學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充分經歷探究的過程,在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體現“科學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中心”這一基本理念。預測與假設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并展開自行探究活動的核心。正如牛頓所說:沒有大膽的設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當學生提出自己的預測與假設后,就為問題的解決搭起了從未知到已知的橋梁。所以我們要善待學生的預測,不管合理與否,都應及時予以鼓勵。當學生作出合理預測后,也就迎來了課堂的第二個高潮:如何驗證我們的預測?在有預測的前提下,學生對后面的驗證更加的較真,都非常想獲知最后的答案,到底那些物體能被磁鐵吸引。在這樣的驅動力下進行的驗證試驗,比直接進行試驗,會印象深刻的多,對知識的獲取幫助更大。四、抓住探究問題,自主探究。由于學生平時都玩過磁鐵,對磁鐵都比較熟悉,特別是磁鐵能吸鐵一類物體的本領。只不過他們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一些表面現象,沒有向更深層次研究。經過充分動手,學生有了許多不同于以往的驚喜發現,比如那些看似能被磁鐵吸引的金屬,怎么事實上不能被磁鐵吸引等,這些發現既讓他們興奮,又讓他們疑惑不解。原有的認識通過合作探究產生了新的疑問,迸發出思維的火花,制造了課堂的第一個小高潮,使得他們產生了躍躍欲試、向更深層次探究的欲望。但是上完這課之后,結合與聽課老師的交流,進行了深刻反思,也發現這節課還存在很多缺點和處理不當之處:一、沒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因為沒有處理好備課中預設和實際課堂上的生成,導致很多地方處理的不妥,也足可以看出駕馭課堂的能力還不夠好。我一直牢牢的按照的自己的教案編排順序上,對學生的回答我簡單的敷衍過去了,活用教案,抓課堂生成上的確還需要多花工夫。二、學生在實驗后的匯報控制在學生用磁鐵去吸引各種物體時,有一些學生匯報時,教師要有所控制,不能學生舉手就讓他回答。平時課堂上可以,在公開課上就不太可取,時間也不太允許。教師可以用統計的形式來代替一個一個回答。還有對學生回答有錯誤的,你也可以用“你再想一想”等話暗示。盡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是千萬不能忘記老師在課堂中起著主導作用。三、減少非關鍵因素的表述在用磁鐵去吸引各種硬幣這一環節時,我出示了2枚硬幣,分別是新版的一元、新版五角。教師提問:哪些硬幣能被磁鐵吸引?學生回答。學生的答案有的沒有在教師的意料之中,盡管很多學生知道是由于材料的不同造成的,但是這里學生就被非關鍵因素所影響。所以老師的提問要嚴謹,減少非關鍵因素的影響。四、其他方面在其他方面,我覺得整節課下來語言過碎,話語不嚴謹,課的基調比較平,學生這節課都在這樣一種基調下上課,從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角度來說的,都是不合理,不科學的;個別教學環節可以進行改進,比如讓學生預測后填記錄表這一環節,老師先演示,讓學生先通過展示臺看清楚實驗表,聽清實驗表的填寫要求之后再分組預測填表,這樣學生注意力不分散,能聽清填寫要求,而且還能控制課堂紀律,像這樣的環節,能細化的盡量去細化,也就是預設要到位,朝著更好的方向去考慮問題。雖然四十分鐘課結束了,但是在反思之余,也讓我對科學課產生了新的想法,比如如何保證學生在課外科學研究活動真實、有效地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進行,使學生真正像科學家那樣去認識事物,再現科學發現的全過程。怎樣給學生準備一些課外探究內容,進行課堂的適當延伸。怎樣將問題留給學生當作課后開展的后續活動,把科學活動帶到教室外面更為廣闊的天地。我想,這些將是我今后教學工作中值得思考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