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 3.4認識算盤 教案
第四課時 認識算盤教科書:30、31頁。教學提示本節課的內容,一方面讓學生知道算盤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創造發明,激發民族自豪感和創新精神。另一方面,作為“用不同方法表示數”的方法之一,豐富學習內容,了解用算盤知識,本節課的重點是在算盤上確定個位并用算盤表示數。教學活動中,可以讓學生課外收集各種算盤及有關算盤的知識。教學目標:1知道算盤是我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了解算盤的悠久歷史,激發民族自豪感。2認識算盤各部分的組成,體會古人以一當五的創舉。3初步會用算盤上的珠子表示一些數,會讀寫算盤上撥的數。教學重難點:重點:會用算盤表示多位數。難點:能用算盤計算三位數加減法。教學準備:教師:大算盤一面。學生:每人一面小算盤。教學過程:1介紹算盤的歷史和構造。出示大算盤。(1)教師:算盤是我國古代人民創造的一種計算工具,是一項偉大的發明。它可以用來記數和計算,在歷史上曾發揮過很大的作用。上世紀中葉以來,隨著計算器和計算機的逐步普及,算盤才慢慢地退出了歷史舞臺。 (2)介紹算盤的構造。算盤形狀為長方形,周圍是木框,內貫直柱,稱為“檔”(板書),一般有九檔、十一檔到十五檔。檔中橫的一條叫“梁”,梁上兩珠,稱“上珠”(板書),后簡化為一珠,表示“5”。梁下五珠稱“下珠”(板書),后簡化為四珠,每一珠當作“一”。運算時要先定數位,再撥珠記數或計算。2初步認識算盤的記數法。(1)教師:在算盤上,算珠都靠框,表示沒有數。撥珠靠梁,表示記數。一個下珠表示1,一個上珠表示5,0用空檔表示。教師示范在大算盤中撥人19。(2)教師介紹撥珠法:通常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三個手指撥珠,各有分工,協同工作(邊講邊撥)。拇指:把下珠向上撥,叫撥人下珠。(學生試撥)食指:把下珠向下撥,叫撥去下珠。(學生試撥)中指:把上珠向下撥和向上撥,叫撥人、撥去上珠。(學生試撥)(3)學生練習撥珠動作,在小算盤上撥入撥去19各數。(4)練習撥數。教師:算盤上的數位用檔表示,選定一檔作為個位,一般把最右邊的一檔定為個位,向左各檔依次為十位、百位、千位(分別貼于梁上,學生在小算盤的檔上寫好) 問:10應該怎么撥?100呢?試撥:從9撥到20,從80撥到100。特別提醒:遇到滿5、滿10時,應怎么撥珠?3結合算盤說明數位意義和順序,學會數的讀寫。(1)教師撥人數二百六十三,問:這個數是由幾個百,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怎么讀?怎樣寫出這個數呢?(2)學生先嘗試寫,然后指名匯報寫法。教師小結:從高位起,百位上是2,表示2個百,對著算盤的百位下面寫出數字2;十位是6,表示6個十,對著十位下面寫出數字6;個位是3,表示3個一,對著個位下面寫出數字3。(3)教師撥人四十五和一千七百零九,指名讀一讀,再讓學生寫出這兩個數。思考:如果遇到哪位上沒有珠子,就表示什么?寫數時應該怎么辦?(4)試一試:課本第31頁。寫一寫,讀一讀。4鞏固新知。(1)課本第31頁第1題。寫一寫,讀一讀。(2)讀出下面各數,并在算盤上撥入各數。419 701 202 608306 185 820 100同桌合作完成,一學生撥,另一學生檢查。(3)先撥一撥下面各數,再寫出來。五百零九 三千八百零一四千八百 二千零九十六千零七十五 七千零七獨立完成后,指名在大算盤上撥數。(4)游戲性練習。同桌合作完成,一人在算盤上任意撥入一個萬以內的數,由另一個同學寫出這個數,并讀一讀,交替進行??茨囊蛔劳瑢W讀寫的數最多?5課堂小結:你又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6作業:課外查閱有關算盤的知識。板書設計:認識算盤上珠 下珠 頂珠 底珠在算珠上表示 419 701 202 608教學資料包算盤的認識算盤,又作祘盤,是漢族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中國是算盤的故鄉,在計算機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盤不僅沒有被廢棄,反而因它的靈便、準確等優點,在許多國家方興未艾。因此,人們往往把算盤的發明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相提并論,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趙太丞家藥鋪柜就畫有一架算盤。由于珠算盤運算方便、快速,幾千年來一直是漢族勞動人民普遍使用的計算工具,即使現代最先進的電子計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盤的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剛剛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通過,珠算正式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是我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