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川教版一上《生命·生態·安全》教案(全冊含教學計劃共40頁).doc
人教川教版一上生命生態安全教案(共40頁)教 師 備 課 本年 級 一 年 級 一年級上冊生命生態與安全教學計劃一、學情簡析一年級學生由于剛進校因此活潑好動天真爛漫,大多數人思維活躍,學習的興趣較濃,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也有少數同學自覺性差,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所以教師要有層次、有耐心的進行輔導,要使每個學生順利地完成本學期的學習任務。二、教材分析本冊教材共有四大版塊:生命奧秘、安全與健康、呵護心靈、美化生活。這門課程是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幫助兒童建立生命與自我、生命與自然、生命與社會的和諧關系,學會關心自我、關心他人、關心自然、關心社會;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全的人格,提高自我生存和自我保護的素養和能力的綜合活動課程。生活本身是綜合的、豐富的,這是教材內容綜合化的基礎。兒童的發展是整體的,其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及知識的發展是有機融合、不可分割的。本教材以學生的生活為軸心,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礎,是按照生活的邏輯、心理的邏輯而不是學科的邏輯來設計和編寫的。教材具有適度的開放性,把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學校與家庭結合起來,促進學生認知和行為、理論與實踐、個人與社會的結合和轉化。它是在于引導學生體驗,形成關于生活與生存的積極的生命態度與情感,獲得有益的生命經驗,促進生命的健康發展。教材始終注意調動兒童自身的教育資源,把兒童放在主體地位。內容的呈現采取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引用了許多精彩的故事、童話、案例,圖文并茂,適合兒童的思維發展特點和閱讀習慣,體現了課程內容設計的人文性,增強了趣味性和可讀性,對學生經驗和發展等有很強的促進作用。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教材的設計思路為:問題引入;認知澄清;實踐反思;行為改變。教學重點、難點是:安全與健康呵護心靈版塊。三、本期教學任務通過“我和我的布娃娃”,讓學生了解客觀世界中生命體和非生命體存在差異;幫助學生明白“我”從哪里來;學習如何安全地玩耍;初步樹立起安全意識;了解“哪些地方存在危險,存在什么樣的危險,我們應該怎么做”;明確知道哪些物品是不能共用的;對學生進行具體的行為指導,幫助學生進行注意力訓練;學習與同伴交往的方法,做一個受歡迎的人;當好老師的小幫手;引導學生調整自己的“害怕”情緒,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態;學習生活技能;學會整理書包,學會簡單的管理。四、主要措施1、認真備課,注意教學方法,加強課堂教學,切實上好每一節課。2、確立新的教學觀,教學方式服務于學習方式。3、樹立科學的學生觀,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創設寬松、和諧、活躍的課堂氛圍。4、爭取每個學生都有鍛煉的機會。5、尊重學生的差異,進行開放性的、發展性的、鼓勵性的評價。6、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7、創造性的使用教科書,開拓性地尋找和使用教學資源。五、教學時間安排 前半期完成第19課,后半期完成第1017課教學內容我和我的布娃娃 第1課時課型 新 教學目標(1)感知并了解生命體的基本特征。(2)引導學生體驗生命現象,激發學生探索生命奧秘的熱情。教學重點初步理解生命的意義,歸納生命體與非生命體的區別。鑒于剛剛進入學校的孩子思維和認知特點,本課以比喻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自身生活經驗,對比布娃娃和真娃娃的活動能力和方式,感知生命的特征。教學難點同上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錄像帶教學 過 程設計一、活動導入說說你心愛的玩具會做什么小車會跑,洋女豐蚌會眨眼睛,小狗會叫二、主題活動生命小問號啟發學生總結布娃娃和真實的小娃娃之間的區別,體驗這種差異的根本在于“我”是有生命的。活動一:看圖,在教師的幫助下誦讀詩歌,幫助學生感受詩歌意象所傳達的信息:“我喜歡布娃娃,她和我一樣眼睛圓圓,鼻子翹翹”,這段是從外貌特征來概括布娃娃和“我”的相同之處,展開比較,為歸納區別做好鋪墊;“可它不喝水,不睡覺,更不知飯菜的味道”,這句點明了生命體的特征之一生命體需要從外界攝入滋養生命物質;“它不會喊痛,更不會被誰嚇一跳”,這句表述的生命體的特征之二生命體對周圍環境有刺激反應;“它永遠都那么小,不會像我天天長高”,這句表達了生命體的特征之三生命體會生長。活動二:說說有生命的事物與沒有生命的事物有什么差別,討論一下這首詩歌的插圖中,還有哪些事物是有生命的。活動三:學唱歌曲泥娃娃。生命小秘密引導學生通過自身體驗活動,感受“活著”的生命狀態,體會生命現象的奇妙。活動一:感知自身的存在。讓學生觸摸感受自己的骨骼和肌肉,在手腕上找到脈搏跳動。通過討論或講解,讓學生了解脈搏跳動的原因是心臟將血液從動脈血管中泵出,攜帶養料,輸送到全身。當動脈血管處于比較淺表的位置時,就可以觸摸到脈搏。活動二:讓學生嘗試使用聽診器,聽聽同學的心跳。在兩個紙杯的底部正中扎一個小孔,將一根棉線的兩端分別從下向上穿進紙杯底部的兩個小孔,線的兩頭打結,就做好一個簡易聽診器。將一個紙杯緊貼自己的耳朵,另一個紙杯緊貼同伴心臟的部位,可以聽到心跳的聲音。活動三:看圖說話。看教材第3頁下面的圖,說說小貓和小草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這是一個答案開放的問題,其設計意圖是想通過學生對這兩種事物的觀察和描述,異同的比較,梳理出生命的共同特征。即小貓小草會生長(圖片上有大貓和小貓,不同大小的草,都暗示出這兩種生物的生長過程);小貓小草都會繁殖(大貓繁育小貓,小草開花結籽);小貓小草都需要其他物質的滋養,與環境進行著物質交換(小貓進食、排便,小草需要泥土)。從總結其不同到歸納其相同,把小貓和小草兩種相去甚遠的動、植物,從生命特點的角度聯系在一起,幫助學生感知生命的概念。教學后記:教學內容我和我的布娃娃 第2課時課型 新 教學目標(1)感知并了解生命體的基本特征。(2)引導學生體驗生命現象,激發學生探索生命奧秘的熱情。教學重點初步理解生命的意義,歸納生命體與非生命體的區別。鑒于剛剛進入學校的孩子思維和認知特點,本課以比喻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自身生活經驗,對比布娃娃和真娃娃的活動能力和方式,感知生命的特征。教學難點同上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錄像帶教學 過 程設計生命小智慧通過辨識自然界的有生命與無生命的事物,引導學生進一步擴寬視野,感知生命世界,并通過培植、飼養、觀察等活動形式,近距離觀察身邊的生物,感受生命的玄妙與生機。活動一:涂色游戲。看圖,讓學生給有生命的事物涂上顏色,包括大樹、蘑菇、花草、兩只小兔和一只綿羊。活動二:和我一起成長的伙伴。讓學生24人一組,每組準備一張白紙和一些彩色筆,讓同學討論,并用繪畫的方式記錄下大家發現的身邊有生命的事物。這些都是與我們共生共存的,也許有些是我們的好朋友,有些是我們不喜歡的(例如,蒼蠅、蚊子,有難聞氣味的花草等)。我們與這些共同生存的生命體共同分享著這個世界。活動三:看看圖片中的豆芽和蝸牛,說一說自己生活經歷中種植過什么,或者養殖過什么,與小伙伴一起分享有趣的生命感受。教學后記:教學內容磚頭與房子 第1課時課型 新 教學目標(1)通過觀察實證,意識到細胞的存在,激起探索生命奧秘的好奇心。(2)通過磚頭的比喻,接受“幾乎所有的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這一命題。(3)知道細胞基本由細胞核、細胞質、細胞膜三部分組成,知道生命體的不同是因為細胞里藏著的秘密不同。教學重點(1)細胞個體是肉眼不可分辨的,需要教師以合理的方式呈現事實,幫助學生理解。(2)教師對于教學素材的取合和表達尤其需要恰如其分。教學難點(1)細胞個體是肉眼不可分辨的,需要教師以合理的方式呈現事實,幫助學生理解。(2)教師對于教學素材的取合和表達尤其需要恰如其分。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錄像帶教學 過 程設計一、活動導入生物總動員請同學們簡要講述幾個自己知道的關于生命起源的神話傳說故事,或者由教師講述諸如女媧造人的故事等。鼓勵學生一起來創造自己的生命世界。規則是說出你所知道的生物的名稱,由教師寫在黑板上。可以把學生分成24組,在黑板上分割出相應的板塊。已經出現過的名稱就不能再次出現了,幾個組輪流,看誰的板塊里物種最豐富。在這個活動中讓學生復習辨別生命體與非生命體,感知生物的多樣性。引導學生思索:生命體為什么會千差萬別,它們又都是從哪里來的呢?這是學生積蓄已久的疑慮。要解答這個問題,就要從大多數生物差異的背后其驚人的一致性說起,這就是:大多數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主題活動生命小問號用磚頭和房子的比喻幫助學生理解細胞是構成生命體的基本單位。用實物或圖片幫助學生直觀認知細胞。活動一:教師提問:有誰看見過細胞?活動二:讓學生觀察顯微鏡下面細胞的切片。教材第5頁提供了青蛙和楓葉兩種細胞在顯微鏡下的圖片,可以看到細胞緊密排列。在第6頁青蛙細胞切片上,用紅線勾畫了單個細胞的外形輪廓,幫助學生認識單個細胞的樣子,但要告訴學生,紅線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教學后記:教學內容磚頭與房子 第2課時課型 新 教學目標(1)通過觀察實證,意識到細胞的存在,激起探索生命奧秘的好奇心。(2)通過磚頭的比喻,接受“幾乎所有的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這一命題。(3)知道細胞基本由細胞核、細胞質、細胞膜三部分組成,知道生命體的不同是因為細胞里藏著的秘密不同。教學重點(1)細胞個體是肉眼不可分辨的,需要教師以合理的方式呈現事實,幫助學生理解。(2)教師對于教學素材的取合和表達尤其需要恰如其分。教學難點(1)細胞個體是肉眼不可分辨的,需要教師以合理的方式呈現事實,幫助學生理解。(2)教師對于教學素材的取合和表達尤其需要恰如其分。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錄像帶教學 過 程設計生命小秘密活動一:繪畫,認識細胞的基本結構。讓學生根據課文提示,描畫細胞的結構:首先把圓圈內部涂成紅色,再按照數字順序連線,構成一個封閉的圓圈,告訴學生這個圓圈代表細胞剖面的細胞膜;然后把圓圈以內,紅色圓形以外的部分涂成黃色,這是細胞質,剩下的中間部分是細胞核。這是細胞的剖面圖,好像一枚煮熟的雞蛋被切成兩半后切面的樣子。細胞和雞蛋一樣,細胞核被細胞質包裹著,猶如蛋黃被蛋白包裹著;這一切又被細胞膜包裹住,猶如蛋白被蛋殼包裹著。要告訴學生,紅色、黃色并不是細胞本來的顏色。活動二:比指紋。讓學生把拇指涂上墨水或印泥,在紙上留下自己的指紋,并簽上名字。鼓勵學生在這張紙上搜集更多人的指紋,試一試并討論:能找到兩個一模一樣的指紋嗎?告訴學生:每個人的指紋都是唯一的,人體身上還有很多唯一的特征。引導學生體味生命個體的獨特性。活動三:畫樹葉。采集不同的樹葉,用彩色筆在紙上描出樹葉的輪廓。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能找到兩片完全重合的葉子嗎? 師幫助學生閱讀教材第7頁的內容,告訴學生:生命個體(每一個人、每一棵樹)的不同,秘密在細胞核里。這個秘密就是細胞核里藏著的東西不同。生活小智慧活動一:拼圖游戲。讓學生觀察六個拼板上的六種不同的海洋生物,看誰能用最短的時間在下面的大圖中找到它們。大圖是顯微鏡下一滴海水被放大25倍的圖片。這六種動物依次是:硅藻、海洋蠕蟲螃蟹藍藻橈足動物魚卵活動二:了解地球上的物種。鼓勵學生通過查詢資料,了解物種的分類和數量方面的基礎知識,通過討論或制作簡單的墻報來分享信息。教學后記:教學內容我從哪里來 第1課時課型 新 教學目標(1)知道“我”的生命開始于細胞。精子和卵子結合成為受精卵,在媽媽肚子里孕育成嬰兒。(2)知道父母結婚生育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一方面需要生理的成熟,另一方面需要得到法律的認可“我”是父母愛的結晶。教學重點小男孩、小女孩長大以后,成熟的身體里才有精細胞和卵細胞。教學難點精子是通過競爭和卵子結合。“我”的生命源自一場競爭中唯一的優勝者。生命的誕生是精彩的、神奇的。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錄像帶教學 過 程設計生命小問號通過對“我從哪里來”的發問討論,鼓勵學生在討論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并在教師追問中反思、質疑、修正自己的觀點。激發學生對尋找自己生命是如何產生的科學答案的濃厚興趣。主題活動:談話導人:“我從哪里來?我是怎樣產生的?”學生可能的觀點包括“猿猴變來的,聰明的猿猴變成了人”、“父母從垃圾堆(或街邊、大橋下、山上撿來的、“是圣誕老人送給父母的”、“是從媽媽的肚子里(或腋窩下、口中)生出來的”、“與爸爸、媽媽都有關系”、“與媽媽有關,與爸爸沒有關系”。教師幫助學生梳理觀點,適當歸類,如“動物變來的”作為一類,“被父母偶然撿來”,是一類,等等。針對動物變來的觀點,追問“想要寶寶了就去找一支聰明的猴子養在家里?”撿來的觀點,追問“想要寶寶了就去垃圾堆(或街邊、大橋下、山上)轉悠?”針對媽媽生的觀點,追問“媽媽怎樣才有了你?突然就生下你了?爸爸可以生寶寶嗎?”生命小秘密通過對自己父母成長、結婚等生命歷程的審視,知道生小寶寶與長大、成熟、結婚有關。通過對“細胞運動會”的學習討論,懂得人的生命開始于細胞。活動一:分享照片。將“我”的全家福照片和父母照片與同桌分享交流。學生討論:“發現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小男孩和小女孩可以結婚嗎?引導學生發現父母也有小的時候;知道父母要長大了才相愛結婚的,結婚還需要去登記。教學后記:教學內容我從哪里來 第2課時課型 新 教學目標1)知道“我”的生命開始于細胞。精子和卵子結合成為受精卵,在媽媽肚子里孕育成嬰兒。(2)知道父母結婚生育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一方面需要生理的成熟,另一方面需要得到法律的認可“我”是父母愛的結晶。教學重點小男孩、小女孩長大以后,成熟的身體里才有精細胞和卵細胞。教學難點精子是通過競爭和卵子結合。“我”的生命源自一場競爭中唯一的優勝者。生命的誕生是精彩的、神奇的。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錄像帶教學 過 程設計活動二:細胞運動會。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細胞運動會”故事,了解生命的秘密。可詳談精子和卵子的結合,簡略談胎兒在母體內的成長。讓學生談談在故事里的發現:“寶寶的生命是怎樣開始的?”生命開始于細胞,精子和卵子結合成受精卵是生命的開始。“精細胞生長在哪里?小男孩有嗎?”精子生長在長大的男子身體里。“卵細胞生長在哪里?小女孩有嗎?”卵子生長在長大的女子身體里。“精細胞多嗎?卵細胞呢?”每場比賽中,男子身體里精細胞有很多,女子身體里通常一個月才有一個卵細胞成熟。“什么樣的精細胞與卵細胞結合了?”只有一個最強壯的精細胞和卵細胞結合。“受精卵在誰的肚子里長大的?長成什么?”受精卵在媽媽的肚子里長大,經過十月懷胎后分娩。讓學生說一說自己閱讀“細胞運動會”故事后的感受。最后問問學生還有什么疑問?學生可能會有這樣一些問題:精子怎樣進入媽媽的身體?我在媽媽肚子里怎樣吃東西?胎兒吃得太胖了就會變成雙胞胎嗎?媽媽從哪里生出了我?教師鼓勵學生思考并表達自己的想法,將問題留給孩子們,建議學生用詢問有學問的人、查閱書籍資料等方法獲取這些問題的答案,并將這些答案發表在教室板報“生命的話題”專欄內,供學生分享、思考、探究。對于一些可能引發道德爭議的材料,建議教師慎重使用。活動三:貼照片。將全家福貼在教材上。引導學生講講自己的長相、習慣、性格等哪些地方像媽媽,哪些地方像爸爸。最后用一句美麗的話來形容、描述自己的全家福。活動四:考一考。教師考考學生:“小男孩和小女孩可以結婚生寶寶嗎?”、“隨便兩個叔叔阿姨在一起就可以生寶寶嗎?”三、活動小結。教學后記:教學內容 我的爸爸媽媽 第1課時課型 新 教學目標1、能大膽地說出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護,體驗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2、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爸爸媽媽的愛,增進與爸爸媽媽的情感。教學重點能大膽地說出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護,體驗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教學難點嘗試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爸爸媽媽的愛,增進與爸爸媽媽的情感。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錄像帶教學 過 程設計一、故事導入。1、講故事:小鳥的爸爸媽媽。2、故事中有誰?鳥爸爸鳥媽媽是怎樣愛護小鳥的?3、小結:小鳥真幸福,有鳥爸爸鳥媽媽為它找食物、做游戲、遮風擋雨。你的爸爸媽媽是怎樣愛護你的呢?二、講講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護。1、鼓勵幼兒大膽講述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2、看PPT,說說圖上的爸爸媽媽在做什么?3、小結:爸爸媽媽為你們做了這么多事,這么愛你們,你們應該怎樣愛護爸爸媽媽呢?三、表達對爸爸媽媽的愛。1、和邊上的小朋友討論交流一下,說說想為爸爸媽媽做些什么事。2、請個別幼兒講述自己想為爸爸媽媽做的事,并進行角色表演。四、結束部分。鼓勵孩子回家后用剛剛想到的好辦法多愛愛爸爸媽媽,這樣的話,你們的爸爸媽媽會更開心更愛你們的。延伸:講起自己的爸爸媽媽,有很多話要說,這里的愛心相框里貼了許多爸爸媽媽的照片,游戲結束后,可以跟好朋友介紹介紹自己的爸爸媽媽,讓他們知道你爸爸媽媽叫什么名字、他們的屬相、做什么工作等等,好嗎?教學后記:教學內容上學路上 第1課時課型 新 教學目標(1)能充分意識到“上學路上”可能引發危險的一些重要因素。(2)知道上學路上的危險有三類:危險的地方、危險的行為和危險的東西。(3)學習一些防范危險發生的簡單方法。教學重點(1)行路過程中存在危險的種類辨別。(2)基本的規避危險的方法。教學難點(1)行路過程中存在危險的種類辨別。(2)基本的規避危險的方法。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錄像帶教學 過 程設計安全小問號體會上學路上可能出現的危險狀況,初步建立學生防范危險的意識;通過對上學路上可能面臨的危險的分類認識,了解引發危險的因素,加強對行路途中危險的辨別能力。活動一:連環畫呈現兩個小男孩上學路上的情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圖畫中自主發現兩個小男孩上學路上有怎樣的危險狀況發生。提示學生觀察圖畫中對環境的描繪,注意理解和評價畫中各個角色的語言行為。第二幅畫中有引發危險的事物:斷了的電線、松動的巖石;也有危險的行為:一個小男孩準備脫離路隊,不聽勸告。第三幅畫中有危險的地方:破損的小橋;有危險的行為:在橋上玩耍,并在橋欄桿邊探身取物。第四幅畫中有危險的地方:公路;危險的行為:不注意往來車輛,強行過馬路。本故事設計的幾名小學生的生活背景在農村,步行至鎮中心校,上學路途涵蓋了一般農村和城鎮的情況。有紅綠燈的路口,孩子一般容易受到提示,紅燈停,綠燈行。本課設計沒有紅綠燈的情況下該如何觀察路途交通情況,選擇適當時機過馬路,這也比較符合廣大農村和鄉鎮的情況。安全小博士學習簡單的規避危險的方法,并滲透預測危險的意識。活動一:排險智囊團。學生應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這個活動有針對性地了解、認識、學習和初步掌握規避危險的簡單方法。根據連環畫中小男孩的經歷,教師引發學生討論“如何排險一,帶領學生對照危險的分類,依托已有的生活經驗,發揮想象力,對各種場所和個體行為可能產生的危險進行預測,學習正確的避險方法。教材上給出了部分正確的行為建議,例如,“有危險的地方,要離得遠遠的”、“走人行道,別在車道上玩耍”、“有些東西不能碰,比如斷了的電線”。活動二:我的上學路。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提出更多的規避危險的方法和行為。此環節的教學方式可以通過學生的逐一匯報來抽取有用的信息;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在比賽中激發學生“排險”的熱情;還可以鼓勵學生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設計或制作安全標志牌。教學后記:教學內容上學路上 第2課時課型 新 教學目標1)能充分意識到“上學路上”可能引發危險的一些重要因素。(2)知道上學路上的危險有三類:危險的地方、危險的行為和危險的東西。(3)學習一些防范危險發生的簡單方法。教學重點(1)行路過程中存在危險的種類辨別。(2)基本的規避危險的方法教學難點(1)行路過程中存在危險的種類辨別。(2)基本的規避危險的方法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錄像帶教學 過 程設計安全小衛士檢驗評估學生對行路過程中潛伏危險的預見性和應對策略,運用對危險的認識和避險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并內化為自身的行為習慣。活動一:“火眼金睛”。教師給學生補充一些關于行路安全的案例,讓學生通過生動有趣的群體表演,呈現所認識到的危險瞪和應對危險的方法。在表演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重點觀察危險的存在.疏理危險的類別,明確避險的方法,并發現學生對認識危險和正確避險學習的不足與錯漏,及時加以評價指導。活動二:“說說我的上學路”,是將學牛對行路安全的學習與討論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與“小小情報員”形成前后呼應。通過學生對自己上學路上存在的危險和規避危險方法的描述,進一步加強“危險意識”和完善學生的生活行為。此環節的教學,還可以將學生的家人或學校所在片區的民警對孩子提出的危險警告包含在內,讓我們的安全教育有機地與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力量整合在一起。騎車的安全常識(1)不滿12周歲的孩子,不能在道路上騎車。這是交通規則規定的。(2)不要打傘騎車。(3)不要脫手騎車。(4)不要騎車帶人。(5)不要騎“病”車。(6)不要騎快車。(7)不要與機動車搶道。(8)不要平行騎車。最后還要注意,在惡劣的天氣如雷雨、臺風、下雪,或積雪末化、道路結冰等情況下也不要騎車。教學后記:教學內容危險的碰撞 第1課時課型 新 教學目標1)感知校園游戲中可能引發危險的各種因素。2)借助分類,認識和辨別游戲過程中的各種危險。3 )能對危險作簡單的預測和學會安全游戲的方法。教學重點(1)能對校園游戲中的不同危險進行辨別。(2)學會安全游戲的簡單方法。教學難點(1)能對校園游戲中的不同危險進行辨別。(2)學會安全游戲的簡單方法。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錄像帶教學 過 程設計安全小問號體會校園游戲中存在著許多的危險,幫助學牛初步建立游戲中的“危險意識”。活動一:學生討論“你喜歡玩什么游戲?”引人話題,呈現出學生熟悉的各種游戲,以此作為本課學習材料的儲備;同時也喚起學生對游戲情景的回憶.活躍課堂的氣氛。在學生所提供的游戲中有安全的游戲.也會出現一些不安全的游戲,教師在此不必對其安全性做出評價和引導,只作素材的收集。活動二:發現游戲中存在的危險。教師可以在收集游戲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教材上所呈現的游戲,并提出“這樣做游戲安全嗎”的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教材呈現了四個游戲的場景,分別是“跳樓梯”、“捉迷藏”、“疊羅漢”和“打仗”,其中滲透了我們想傳遞給孩子關于“游戲中的危險”的簡單分類,即危險的游戲地點如樓梯間,危險的游戲如“疊羅漢”,危險的游戲工具如尖銳的筆和游戲中危險的行為如給蒙住雙眼的同學制造行進障礙等。學生應在教師的引導下體會游戲中的危險,并結合上一環節大家提出的其他游戲,嘗試對危險進行分類。同時,教師也應引導學生仔細體會小博上所說的話:“如果在游戲中給自己或小伙伴造成了傷害,游戲就不再快樂了。”通過“傷害”與“快樂”的對比,加強學生對危險的重視,通過列“快樂游戲”的向往,鞏固學生的安全意識。教學后記:教學內容危險的碰撞 第2課時課型 新 教學目標1)感知校園游戲中可能引發危險的各種因素。2)借助分類,認識和辨別游戲過程中的各種危險。3 )能對危險作簡單的預測和學會安全游戲的方法。教學重點(1)能對校園游戲中的不同危險進行辨別。(2)學會安全游戲的簡單方法。教學難點(1)能對校園游戲中的不同危險進行辨別。(2)學會安全游戲的簡單方法。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錄像帶教學 過 程設計安全小博士了解、學習簡單的安全游戲的方法,滲透、培養學生游戲中預測危險的意識。活動一:“友情提示大征集”。學生通過對游戲中危險的初步認識,應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對如何安全游戲提出自已的建議。教師要引導學生時時對照前期對危險的分類,有針對性地了解、認識、學習和初步掌握安全游戲的簡單方法;在學生充分提出建議的基礎上帶領大家梳理、歸類和總結,繼而形成對如何安全游戲的較為完整的認識。教材上通過學生討論的形式給出了四句提提示性的話,分別指出危險的游戲地點、危險的游戲方式、危險的游戲工具和游戲中危險的行為。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大家的建議和舉例中對每類危險補充具體事物或事例,讓每一類危險都能在學生的校園生活實際中找到原型;同時也讓學生對開課之初所提出的各種游戲進行反思,鼓勵學生將學習的成果作用于實際生活,改變游戲方式,開展更安全的娛樂活動。在教學中,我們也不應該排除學生對游戲中的危險或如何安全游戲還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做法,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來進行討論。教材中小博士的話,“你還想到了什么?”便是為此設計。此活動的教學方式可以通過學生的逐一發言來抽取有用的信息;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引導、鼓勵學生在合作中收集、整理與完善信息。活動二:說一說。以討論的形式檢驗學生對游戲中危險的了解和掌握情況,通過辨析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如何安全游戲的認識。教材第18頁呈現的六個情景中,有比較簡單的辨析如“唱歌”和“滑樓梯扶手”;也有需要學生進一步認識的行為如“玩呼啦圈”,本來安全的游戲因為不安全的行為也讓游戲中存在了危險。教學后記:教學內容危險的碰撞 第3課時課型 新 教學目標1)感知校園游戲中可能引發危險的各種因素。2)借助分類,認識和辨別游戲過程中的各種危險。3 )能對危險作簡單的預測和學會安全游戲的方法。教學重點(1)能對校園游戲中的不同危險進行辨別。(2)學會安全游戲的簡單方法。教學難點(1)能對校園游戲中的不同危險進行辨別。(2)學會安全游戲的簡單方法。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錄像帶教學 過 程設計安全小衛士運用對游戲中危險的認識和安全游戲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內化意識和行為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動:“小小設計師”。要求學生設計或改造一個好玩又安全的游戲,并和小伙伴們一起玩一玩。其目的在于讓學生在設計中自覺地運用對危險的認識和如何安全游戲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規范學生的校園行為。教師在組織這個活動時要積極地參與到學生的設計過程中,捕捉學生在設計中的想法、困惑和解決的思路并抽取出來與大家分享;還可以組織全班同學對其中有創意或有爭議的設計方案進行討論與完善,在討論中融匯本課的學習內容:通過學生豐富多彩的設計思路和生動有趣的游戲將安全教育做到“潤物細無聲”。三、活動小結。教學后記:教學內容尖利的物體會傷人 第1課時課型 新 教學目標1、讓學生知道尖利的物品如使用不當會傷害身體。2、教學生學習正確使用剪刀、筷、筆、游戲棒等物品的方法,初步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教學重點1、讓學生知道尖利的物品如使用不當會傷害身體。2、教學生學習正確使用剪刀、筷、筆、游戲棒等物品的方法,初步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教學難點教學生學習正確使用剪刀、筷、筆、游戲棒等物品的方法,初步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錄像帶教學 過 程設計一.教師介紹一些尖利物品的名稱、形狀及用途教師:(出示剪刀、筷、筆)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危險物品,請小朋友來說說它們的名字和用途?學生A:老師手里拿著剪刀、鉛筆還有我們吃飯用的筷子。學生B:老師我想補充一下,我覺得玻璃也危險的,也會弄傷手的。教師:恩,兩位小朋友說的都對,有沒有小朋友來告訴趙老師,剪刀、鉛筆、筷子是用來干什么的呀?學生:剪刀用來剪東西;鉛筆用來寫字;筷子是用來吃飯的。教師:回答問題簡單明了,表揚承博源。小結:這些東西在我們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方便。它們是我們的好朋友。二讓學生根據切身體會談談尖利物品使用不當時,對人造成的傷害教師:你們有沒有被尖利的物品劃傷過、割破過?為什么會弄傷?怎么處理的?學生A:老師,我和姐姐玩游戲的時候被磚頭的尖角劃傷過,當時流血了,是媽媽幫我包扎的。學生B:我被玻璃劃傷過,因為杯子碎了。教師:看來小朋友會因為不小心,曾經被尖利的物品劃傷過。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千萬別慌張,要找家長,讓家長幫我們把傷口清洗、消毒、包扎。小結:看來,我們生活中的好朋友也有生氣的時候,所以我們使用這些東西的時候一定要正確使用,避免受到傷害。三討論教師:如何正確使用尖利物品,保護自己或別人不受到傷害?(以小組為單位,派代表起來講一講)學生A:剪刀的頭不能對準自己和別人,剪的時候不要剪到手上,小刀也不能劃在手上。學生B:不能把鉛筆尖的地方碰到眼睛,也不能碰到其他小朋友的眼睛。學生C:筷子也不能碰到別人。教師:三位代表講的都正確,我們要付諸行動,保護好自己和其他小朋友。四評一評請學生演示如何正確使用,其他幼兒看看他的方法是否正確、安全(請三位學生上臺演示剪刀、筷子、鉛筆的使用方法)此環節順利通過,三位幼兒演示動作到位。五總結生活中除了剪刀、筷子、鉛筆等這些東西屬于尖利物品,還有許多東西也是的,如:吸管、小棒、玻璃我們不能將尖利物品隨意舞,也不能含著筷子、吸管或吃著有小棒的食物追逐,尖利物品用完后要收拾好。教學后記:教學內容安全游戲才快樂 第1課時課型 新 教學目標1.了解在課間不能玩的危險游戲及可能發生安全事故的重點場所和設施設備。2.了解課間活動的安全知識,掌握基本的安全規則。3. 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生命的珍惜之情,樹立良好的安全活動意識。教學重點1.了解課間活動的安全知識,掌握基本的安全規則。2.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生命的珍惜之情,樹立良好的安全活動意識。教學難點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和生命的珍惜之情,樹立良好的安全活動意識。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錄像帶教學 過 程設計一、導入:1.過渡:同學們,伴隨著清脆的上課鈴聲,我們又度過了一個輕松愉快的課間十分鐘。在這十分鐘里,你是怎樣度過的呢?2.學生匯報3.你覺得你們過的快樂嗎?過的安全嗎?(交流)4.看來,快樂是一定的,但安全就得打個問號了。那今天咱們就一起來探討如何安全又快樂地過課間。(板書:安全快樂過課間)二、室內安全1.過渡:你瞧,下課鈴聲一響,三(2)班的小朋友就迫不及待地沖出教室開始了他們的課間活動。(出示圖片)請同學們認真觀察五幅圖片,說說他們的課間活動是否安全。如果不安全,容易導致怎樣的安全隱患。我們應該怎樣做才是安全的。2.學生交流。(強調:聽音樂時,聲音要小,防止損傷聽力。還要注意雷雨天氣不可戴耳機。防止雷擊。)3.小品表演:(1)同學們,從大家剛才的匯報中,老師也深切地感受到安全過課間的重要性。可是剛剛我路過三(3)班時,卻看到了這樣的一幕。(2)小演員上臺表演小品。(3)提問:小品中的同學有那些不安全的行為,可能會造成什么后果?你會怎樣勸阻他們?(4)交流匯報。4.質疑:室內活動,還存在哪些安全隱患呢?5.交流。三、室外安全1.過渡:同學們,不僅室內的課間活動存在安全隱患,室外的課間活動也同樣危險重重。讓我們一起到操場去走一走,看一看。2.(出示圖片)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觀察圖片,討論在以下地點可能會發生什么意外?我們又該怎樣小心提防?3.小組選派一名代表匯報討論結果。4.質疑:室內活動,還存在哪些安全隱患呢?5.交流。四、樓梯安全1.過渡:同學們,樓梯作為連接室內和室外的橋梁,也存在這安全隱患。樓梯間踩踏已成為繼交通、溺水外的又一大殺手,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一段短片。2.播放短片。3.質疑:上下樓梯時,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踩踏事件的發生呢?4.交流。5.齊讀踩踏事件應急方法。(出示踩踏事件應急方法)五、學習安全兒歌1.過渡:同學們,安全重于泰山,讓我們一起來讀課間安全拍手歌。2.齊讀課間安全拍手歌3.同桌拍手朗讀課間安全拍手歌六、總結教學后記:教學內容燃放煙花、爆竹要小心 第1課時課型 新 教學目標教育引導學生安全燃放煙花爆竹注意煙花爆竹特點,掌握燃放方法以及注意事項。教學重點教育引導學生安全燃放煙花爆竹注意煙花爆竹特點,掌握燃放方法以及注意事項。教學難點教育引導學生安全燃放煙花爆竹注意煙花爆竹特點,掌握燃放方法以及注意事項。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錄像帶教學 過 程設計1、正確選擇燃放地點。煙花爆竹不得在室內燃放,不許對人、物燃放,應選擇室外、空曠平坦、無障礙的地方燃放。嚴禁在市場、劇院、繁華街道等公共場所和古建筑、山林、電力設施下方以及靠近易燃易爆物品的地方燃放。燃放煙花爆竹要遵守當地政府有關的安全規定。2、注意煙花爆竹特點,掌握燃放方法。(1)燃放吐珠類煙花時,應將煙花固定在地上或75-90度角對空燃放,嚴禁手持相互對射,以免傷人或引起火災。(2)燃放組合煙花時,應將煙花直立平放于地面,四周夾緊并固定,防止燃放時因振動而傾斜或傾倒。(3)燃放線香手提吊掛煙花時,應平提線頭或用小竹桿吊住棉線,點燃后,手向前伸,勿近身體。(4)燃放旋轉升空及地面旋轉煙花時,必須注意周圍環境,放置平坦地面,點燃引線后,離開觀賞。(5)燃放旋轉類煙花時,應將煙花釘牢在壁上或木板上,用手轉動煙花,能旋轉自如,才可點燃引線離開觀賞。(6)手持煙花不得朝地面方向燃放。(7)爆竹應在屋外空地吊掛燃放,點燃后切忌將爆竹放在手中,“雙響炮”應直豎地面,不得橫放。3、燃放注意事項。(1)14周歲以下未成年人燃放煙花爆竹的,應當由監護人或者其他成年人陪同看護。(2)單位和個人燃放煙花爆竹時,不得向人群、車輛、建筑物拋擲點燃的煙花爆竹;不得在建筑物內、屋頂、陽臺燃放或者向外拋擲煙花爆竹;不得妨礙行人、車輛安全通行;不得采用其他危害國家、集體作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方式燃放煙花爆竹。(3)煙花爆竹不可倒置。(4)點燃煙花爆竹如發生瞎火現象,千萬不要再點火,更不許伸頭用眼睛靠近觀察。教學后記:教學內容坐、立、行、臥 第1課時課型 新 教學目標(1)知道不正確的坐、立、行、臥姿勢對自身的危害。(2)了解并掌握正確的坐、立、行、臥姿勢。教學重點了解并掌握正確的坐、立、行、臥姿勢。教學難點了解并掌握正確的坐、立、行、臥姿勢。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錄像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