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下道德與法制9.2《法律保障生活》教案(范老師獲獎教學設計).docx
部編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 第四單元 第九課 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掌握法律的特征,知道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理解法律的作用。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學習、理解并運用法律的能力,初步形成自覺按照法律要求規范自己行為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初步樹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情感和意識,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感受法律對生活的保障作用,體會法律的美好。【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理解法律的作用。教學難點:掌握法律的特征。【教學方法】對比教學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多媒體課件演示法、啟發談話教學法。【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創設情境,初步感知教師展示一幅含有大量“法律”相關信息的圖片。學生思考:一提到“法律”,你能想到什么?請用一個詞、一句話或一種物品來表達你對法律的感受。多媒體出示:【學生活動】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體驗說出自己的感受。【教師引導】正如大家所說,在生活中,我們既能感受到法律的威嚴,又能體會到法律的關愛,法律無時無刻不在保障著我們的生活。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法治天地,學習“法律保障生活”。法律保障生活(板書)(設計意圖:運用話題導入法,從學生對法律的感受談起,貼近學生實際,學生有話可說,利于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教師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法律的威嚴與關愛,特征與作用,并在此基礎上導入新課。)(二)講授新課環節一:對比分析探究法律特征【教師過渡】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生活中處處有規則。請大家看看教材90頁三種情境,分別體現了哪種規則?與紀律、道德相比,法律具有哪些特征呢?1.法律的特征(板書)多媒體出示:活動一:猜法律,了解法律創制 教師以漫畫的形式,呈現我國幾部法律或法律條款的產生過程。多媒體出示:【學生活動】看漫畫,猜法律。(慈善法、網絡安全法、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刑法等)【教師講解】我們剛才提到了很多法律,其中有的是原來沒有這部法律,是國家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創制的新的法律,還有的是在原有法律的基礎上,對其中的某些條款作了修改。我們把國家對新法的創制和對舊法的修改或廢止統稱為“國家制定法律”。以學生們跟隨父母“常回家看看”為例,聯系老年人權保障法的規定,解釋“國家認可法律”。(設計意圖:教學活動“猜法律,了解法律創制”選取了學生生活中較為熟悉的法律,通過漫畫展示法律的產生方式,力求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加之教師層層引導,有利于學生理解“法律由國家制定或認可”這一特征。)活動二:看視頻,見證法律實施多媒體播放視頻:醉駕入刑五年來的變化【教師提問】針對視頻中的醉駕案例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問題1:在視頻中,兩位醉駕的駕駛員被交警查到時,他們是什么表現? 問題2:交警是怎樣處理的?結果如何?問題3:視頻中的孫某因醉駕致人四死一傷,在哪里接受審判?又要到哪里去服刑?【學生活動】學生交流觀點達成共識,“醉駕入刑”這一法律規定的實施離不開警察、法庭、監獄等強制力量的保障。【教師引導】在我國,每一部法律的實施都離不開警察、法庭、監獄,甚至軍隊這些國家強制力。它們是法律實施的堅實后盾,也是法律權威的有力保障。多媒體展示視頻組合: 教師據需繼續對比道德和紀律的實施手段,引導學生理解“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是法律區別于其他行為規范的最主要的特征。(設計意圖:在“看視頻,見證法律實施”活動中,教師結合視頻設計層層遞進、深入淺出的問題,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這一主要特征。“警察、法庭、監獄、軍隊等保障法律實施”的視頻,給學生帶來強大的視覺刺激和心靈震撼,有利于促進學生增強熱愛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的情感和覺悟。)活動三:讀圖文,感悟人人平等多媒體展示:“打虎拍蠅、天網行動”的圖文資料【教師提問】這些落網的“大老虎”和那些因醉駕被查處的駕駛員,在違反法律后都受到了法律制裁,這說明什么?【學生活動】學生思考回答,得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結論。【教師引導】在我國根本大法憲法中,第三十三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種平等不僅表現為:無論職務高低、功勞大小、身份如何,一旦觸犯法律,所有人都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同時,還表現為:每個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權利、履行義務,平等地受法律保護。沒有法外之人,沒有法外之權!多媒體展示:老師引導學生從調整對象和范圍的角度,再次對比法律和道德、紀律的不同,從而得出法律的第三個特征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在這一環節中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用來對比法律、道德、紀律的表格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其內容的填寫不能一蹴而就,要在三個教學活動相繼開展的過程中逐層填寫完善,最后利用表格對法律的三個特征加以小結。多媒體展示:(設計意圖:在該環節中,我采用對比教學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導學生利用表格,從產生方式、實施手段、調整對象和范圍等方面,對比法律與道德、紀律有什么不同,讓學生在對比探究中懂得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成功突破教學難點。)【教師過渡】正因為具有以上這些特征,法律才有能力承擔起“保障生活”的重任,才能發揮其獨特的作用,為我們的生活有序和諧保駕護航。法律到底有哪些作用呢?讓我們通過情境再現,探究法律的作用。2.法律的作用(板書)環節二:情境再現感受法律作用活動四:情景劇(一)游故宮,亂刻畫【學生活動】學生表演由真實案例改編的情景劇小明旅游記,第一個場景是:小明制止小軍在故宮的獅子上亂刻亂畫的行為,并告訴小軍這是違法的。【教師提問】小明為什么說在文物古跡上亂刻亂畫是違法的?如果小軍不聽勸阻,繼續刻畫,會有什么后果?【學生活動】學生針對劇情和老師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展示相關法律規定。多媒體展示: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法律的第一個作用:法律規定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為我們評判、預測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提供準繩,指引、教育人向善。活動五:情景劇(二)景區飯店遭遇“天價蝦”【學生活動】學生表演情景劇的第二個場景:小明和小軍在某景區飯店就餐被坑,產生了價格糾紛。劇情改編自真實案例“天價蝦事件”。【教師提問】請同學們設想一下,事情可能會怎樣發展?【學生活動】學生展開交流討論。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呈現“天價蝦事件”的最終處理結果。多媒體展示:【教師點撥】在剛才這起價格糾紛案中,相關部門依法對經營者進行了處罰,將非法所得退還給了被坑游客,商家和游客之間的糾紛得到了妥善解決,最終保障了游客的合法權益。這體現了法律具有協調關系、解決糾紛的作用。教師回扣孫某因醉駕致人四死一傷被判無期徒刑的案例,引導學生得出法律的第二個作用:法律通過解決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懲惡揚善、伸張正義,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設計意圖:“法律的作用”是本框題的教學重點。為了突出重點,教師采取了情境教學法和討論教學法。學生表演由真實案例改編的情景劇小明旅游記,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展開交流討論,共同探究得出法律的作用。這樣的教學方式符合“三貼近”原則,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課堂教學更接地氣,使枯燥的法律知識變得更加生動。)環節三:回歸生活體會法律美好【教師提問】法律既規范著我們的行為,又保護著我們的生活,為人們創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會環境。因此,法律被譽為公民生活的保護神。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說一說,你感受到了法律的哪些保護?【學生活動】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說一說:有了法律的保障,我們可以法律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設計了以“體會法律美好”為主題的體驗活動。該活動有利于引領學生從課堂回歸生活,體會法律的美好,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三)課堂小結多媒體展示:【教師總結提升】法律作為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它既約束著我們,又保護著我們。正如著名法學家貝卡利亞所說:法律的力量跟隨著公民,就像影子跟隨著身體一樣。法律無時無刻不在保障著人們的幸福生活。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我們堅信,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不斷推進,法律將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四)板書設計8
- 關 鍵 詞:
- 法律保障生活 人教部編版七下 道德 法制 9.2 法律 保障 生活 教案 老師 獲獎 教學 設計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