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下道德與法制9.2《法律保障生活》教案(趙老師獲獎教學設計).docx
法律保障生活教學設計一、教學思想(或理念)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學生對法律的認識停留于抽象的直觀感受層面,對法律的特征和法律所倡導的價值缺乏清晰地認識和理性的思考。此外,學生多從個人角度看待法律的作用,缺乏審視法律的社會視角。因此,課堂教學依托社會情景,從現存的社會現象中引發問題和思考,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已經了解的法律,再在比較法律和其他行為規范的過程中得出發律的特征和作用,通過案例分析和短片欣賞,引發學生思考,通過概念對比,理清和理解法律的特征,感受法律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觀念。法律對我們的行為有規范作用,對我們的合法權益有保護作用,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法律,法律保障我們的生活,我們應該自覺學法、尊法、守法、用法。二、二、教學內容分析(教材分析)本節課是人教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的第四單元第九課第二框題,對教學內容進行簡要說明,包括版本和內容在該版本中的章節位置并重點闡述本節課內容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具體可理解為分析教學內容在課標中和本教材、單元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礎上闡明教學重點。)三、學情及教學問題診斷分析本單元教材是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學科講述法律知識的第四單元,在學習了第一節生活需要法律的基礎上,再來認識法律的特征以及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但仍然有不少學生認為法律是遠離自己生活的要求,也不知道法律還是我們生活的衛士,它維護人們的合法權益,同時也是國家生活的保障。因此,必須讓學生懂得我們所處的現代社會,是法制不斷健全的社會。它要求人們必須知法、守法,時時處處按照法律的規定辦事,用保護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四、教學目標1、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法律對生活的保障作用。初步樹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識,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2、能力:初步培養用發展的觀點認識法治建設進程的能力,自學按照法律要求規范自己行為的能力。3、知識:知道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理解法律的作用五、教學支持條件分析(教學資源分析)本課恰當選擇和運用教學媒體,融入了法律宣傳的視頻短片,有效整合教學資源,發揮其效能,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六、教學過程設計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及資源準備導入:法律宣傳短片提供多媒體課件,問短片中的我指的是誰?它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什么角色?學生議論并回答引出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法律?討論:你知道的法律名稱?用一個詞或者一句話,表達你對法律的感受?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組織每個小組探討自己了解的法律名稱和對法律的印象。將小組討論的結果在全班進行交流幫助學生最直觀的認識和了解法律說說身邊的行為規范?(1)引導學生思考,除了要遵守法律外,還要遵守哪些行為規范?(2)教師強調不僅要遵守法律還要遵守身邊的行為規范(如道德等)觀看一些圖片思考并回答, 使學生懂得法律、道德等都是人們生活中的行為規范。它們共同約束人們的行為,調整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認識法律的特征導入案例分別給出“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高票表決通過民法總則”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大反腐力度,“老虎”“蒼蠅”一起打。”的案例。要求學生小組討論提出的問題,總結出法律的特征。閱讀所給材料,分析討論,回答引導學生理解法律的三個特征。比較社會道德、學生守則、國家法律給出圖表,引領學生思考并填寫社會道德、學生守則、國家法律的產生、適用范圍和靠什么發揮作用思考,比較并填寫表格引導學生理解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強化理解法律的三個特征認識法律作用導入案例分別給出“反家暴法”和“野生動物保護”的案例。表格和短片要求學生小組討論提出的問題,總結出法律的作用。閱讀所給材料,分析討論,回答引導學生理解法律的兩個作用。課堂小結給出本課知識結構圖學生思考總結及時復習課堂練習分別給出三道習題,要求學生自行思考并回答閱讀所給材料,分析討論,回答引導學生復習本堂課所講的法律的三個特征和兩個作用。說收獲組織學生談課后的感受和收獲學生回憶整理回答引導學生再次認識到每個人都要自覺遵守行為規范。法律作為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規范著人們的行為,保護著我們的生活。所以,我們要學法、尊法、守法、護法。七、目標檢測設計1.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加大了反腐的力度。截至2016年10月,共有28名省部級及以上官員被法院判刑。省部級高官落馬說明 ( ) A.法律由國家制定或認可B.法律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C.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D.法律是規范人們行為的行為準則2.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對關乎人民切身利益的食品安全問題,加大了犯罪懲處力度,最高可判處死刑。這體現出我國法律 ( )A.通過解決公民之間的權利義務糾紛來維護公民合法權益B.只具有制裁功能,制裁是維護公民合法權益最有效的方法C.通過制裁違法犯罪行為來維護公民合法權益D.通過規定權利和義務來規范人們的行為3.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的教育法修正案,加大了對考試作弊行為處罰的力度,規定考生在國家教育考試中存在抄襲、代考等作弊行為的,可以取消考試資格或成績,情節嚴重的可以“禁考”一到三年,甚至追究刑事責任。請續寫下表,使材料內容與其體現的法律特征一一對應。材料內容 法律特征 由國家制定或認可 該規定適用于任何參加國家教育考試的考生 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答案:1 C 2 C 3教育法修正案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 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 在國家教育考試中存在作弊行為的要受到一定處罰 八、教學反思本節內容多、理論性強,問題都比較抽象、難懂,很多法律用語是學生第一次遇到。教學中,通過充分發揮列舉材料、案例分析等形式優勢,幫助學生認識和理解,同時多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討論和交流。在探究發現中理解知識,提高能力、培養學生對法律的認知情感。九、板書設計
- 關 鍵 詞:
- 法律保障生活 人教部編版七下 道德 法制 9.2 法律 保障 生活 教案 老師 獲獎 教學 設計

關于本文
相關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