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下語文24《河中石獸》教案(王老師公開課教學設計).docx
河中石獸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了解故事情節,把握作者的觀點。2.積累文言詞匯,訓練閱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3.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訓練質疑思辨的能力。教學重點:掌握文言字詞的意思和用法,關注古今詞義的異同,理解作者對僧人、講學家的批評態度。教學難點:了解故事情節,把握作者的觀點,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法、點撥法。學習方法: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相結合。課前準備:布置學生查找作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等文章相關的資料,結合“思考探究”自學課文。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每日分享一則小故事,由故事導入課文二、展示自學,夯實基礎教師預設相關資料(一)有關作者紀昀,字曉嵐,號石云、觀弈道人。清代著名學者、文學家。生性詼諧風趣,有名的才子,學識淵博,自幼聰慧,24歲便中進士,31歲成為翰林院大學士。他為人為官剛直不阿,機智善辯,深受乾隆帝賞識。曾任四庫全書總纂zun修官。著有閱微草堂筆記。他的詩文,經后人搜集,編為紀文達公遺集。 (二)有關閱微草堂筆記閱微草堂筆記原名閱微筆記,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紀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慶三年(1798年)間以筆記形式所編寫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說。在時間上,閱微草堂筆記主要搜輯各種狐鬼神仙、因果報應、勸善懲惡等當時代前后的流傳的鄉野怪譚,或親身所聽聞的奇情軼事;在空間地域上,其涵蓋的范圍則遍及全中國,遠至烏魯木齊、伊寧、滇黔等地。同時閱微草堂筆記有意模仿宋代筆記小說質樸簡淡的文風,曾在歷史上一時享有同紅樓夢、聊齋志異并行海內的盛譽。(三)積累文言詞匯1.理解古今異義(1)一寺臨河干中(干古義:水邊,河岸。今義:與“濕”相對。)(2)閱十余歲(閱古義:經歷。今義:閱讀。) (歲古義:年。今義:年齡。)(3)爾輩不能究物理(物理古義:事物的道理、規律。今義:指物理學,一門學科。)(4)是非木杮(是古義:代詞,這。今義:判斷動詞。)(5)漸沉漸深耳(耳古義:罷了。今義:耳朵。)(6)轉轉不已(已古義:停止。今義:已經。)(7)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但古義:只。今義:但是。)(8)蓋石性堅重中(蓋古義“發語詞。今義:遮住。)2.理解詞類活用(1)棹數小舟。棹:名詞活用作動詞,劃船。(2)豈能為暴漲攜之去。暴漲:動詞活用作名詞,河水。3.一詞多義(1)如:如是再嚙 像。 如其言 依照,按照。(2)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被。 眾服為確論 認為是。嚙沙為坎穴 形成。 以為順流下矣 是。(3)之:聞之笑曰 代順流而下尋找石獸這件事。 求之 代石獸。一老河兵聞之 代講學家的話。 -“動詞+之”時作代詞其反激之力 至石之半 然則天下之事 -“之+名詞”時作助詞,譯為“的”4.理解特殊文言句式(1)倒裝句:當求之于上流。狀語后置,應為“當于上流求之”。(2)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賓語“之”。(3)被動句:豈能為暴漲攜之去。為,表被動,可譯為“被”。(四)合作交流,探究故事的道理1.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么事?點撥:講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里,十幾年后,人們找石獸的經過及其令人驚訝的結局。從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據理臆斷”的道理。2.根據文章內容,分析這篇文章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敘述的?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給文章劃分層次。點撥:文章是按照事情發生、發展的順序寫的。可分為四層:第一層:交代石獸沉落河中的地點和寺僧到下游找沒有找著。第二層:講學家認為石頭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第三層:老河兵講解應當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話果然找到石獸。第四層:由事到理,說明遇事不能主觀推斷的道理。3.對于落入水中的石獸,人們提出了幾種方法,理由和結果分別是怎樣的?請大家根據內容填寫下面表格。尋找經過人物 尋找的地點 理由 結果第一種 僧原地水中 不可得第二種 僧順流而下 以為順流下矣 無跡第三種 講學家原地沙下 石性堅重, 沙性松浮, 失敗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 第四種 老河兵求之于上流 石性堅重, 沙性松浮, 水不能沖石, 其反激之力, 果得于數里外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 漸激漸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4.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點撥:寺僧:只考慮了流水,沒有考慮石獸、泥沙的關系。講學家: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系。5.如何看待寺僧、講學家、老河兵這三個人物形象?點撥:在打撈石獸這件事上,寺僧顯得考慮不周,忽而原地打撈,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慮而盲目行動的態度。講學家自恃博才,空談事理,不切合實際,代表的正是“據理臆斷”的態度。唯有老河兵能綜合考慮各種因素,自信滿滿,提出符合實際的結論,代表的是實事求是的作風。6.關于如何尋找石獸,從事情的結局來看,寺僧、講學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見識,你從中悟出了怎樣的道理?點撥:寺僧和講學家都犯了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老河兵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綜合考慮了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確的看法。由此可知,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同時也詮釋了在生活和學習中,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不可做空頭理論家的哲理。三、課堂小結同學們,,這篇課文圍繞尋找河中石獸這一線索,展開戲劇性的情節,在前三段通過寺僧、講學家、老河兵對尋找石獸的不同見解的敘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議論的方式點明自己的觀點:“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那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哪些收獲呢? 四、布置作業1.背誦課文。2.課下閱讀閱微草堂筆記。板書設計河中石獸紀昀寺僧:原地水中、順流而下講學家:原地沙下 實踐出真知老河兵:求之于上流5
- 關 鍵 詞:
- 河中石獸 人教部編版七下 語文 24 河中 教案 師公 開課 教學 設計

關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