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下語文24《河中石獸》教案(褚老師公開課教學設計).docx
一.導入:同學們,你們聽說過“刻舟求劍”的故事嗎?(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邊上用刀在掉下劍的地方做了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到達目的地后停了下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跳到水里尋找劍。)同學們,這個楚國人按照這種方法能找到自己的劍嗎?(不能!)那如果是一尊很大的石獸掉到水里,過了十多年后,我們應該去哪里尋找這尊石獸呢?(石獸掉下去的地方?下游?上游?),看來大家對課文已經很熟悉了,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認真學習河中石獸這篇文章吧!PPT展示 河中石獸一.師:在第一課時中大家已經朗讀了課文,疏通了文意,接下來讓我們用朗讀推開記憶的門,在朗讀中回憶課文。男生第一段,女生第二段,全班齊讀第三段,請同學們拿起課本聲音洪亮的朗讀好嗎?二.在朗讀了課文的基礎上請同學們用最簡潔精煉的一句話概括故事大意師:文中講了件什么事呢(三種人到河中找石獸)老師指導方法,告訴學生概括時可以采用誰做了一件什么事,其結果如何的句式來概括那么文中找石獸出現了三種人,他們各自又用了什么方法呢,我們一起來完成一個表格PPT展示(讓學生填表格)(找六人小組代表回答,節省時間)石獸難道長腿會跑?這是我們很多覺得課文最想不通也是最感興趣的地方。那么,我們來動畫演示一下(展示課件)三.1.師:講學家聽說寺僧要去下流找石獸時是什么表情?(笑)如果我們在“笑”前加一字,你會加什么字?(嘲笑,譏笑),大家試著讀出這種嘲笑的意味找學生讀師:爾輩是什么意思,如果換成諸位呢師:“爾輩”的意思是“你們”,講學者的意思是“只有我知道,而你們不知道”,“爾輩”體現出講學者自以為比別人更聰明,更高人一等的想法,好像自己是別人的長輩、老師一樣,從而體現其自高自大、自以為是、自命不凡的特點。全班讀這句師: 本段有幾個反問句?生:兩個。師:我們把這兩個反問句連讀一遍。(生讀“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不亦顛乎?”)現在讓我們以陳述句把這兩句話的意思說一下。師:比較一下有什么不同嗎?生:這兩個反問句子語氣非常強烈,說話的言語甚至有點惡毒,把講學者自以為是、自傲自大的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而陳述句似乎稍弱一點。師:好!讓我們再次把兩句連讀一遍,再次體會講學者的性格特點。大家的朗讀讓老師也躍躍欲試了,我也來試試.師: 紀昀通過一個“笑”字和人物的語言,鮮活地刻畫了一個貌似淵博的講學家,那老河兵聽了這番話,又是什么表情呢?(笑),大家來讀一讀體會一下這笑又包含了什么意味呢(對講學家的嘲笑,還有一種自信)提示凡這幾個字指導找學生讀自信,讀出點文言的味道,拖音重讀師范讀個別句子指導朗讀:凡當”是一個判斷句,這是一個很肯定的語氣,“凡”是“所有”的意思,毫無例外,這說明老河兵很有底氣,容不得半點“可能性”;“蓋”字為他的觀點提供了充分的理由,而且在講學家的理由上又加上一點“反激之力”,使其難以批駁;“必必”連用,語氣堅定,不容批駁.2.師: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么錯誤?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正確的方法?(生討論)師:的確廟僧只根據常情推斷,缺乏理論和經驗,而講學家有理論,但只考慮到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犯了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只有老河兵有非常豐富的實踐經驗,全面分析了石獸,泥沙和流水三者的關系。所以提出了正確的方法。(邊說邊板書)板書: 僧人根據常情講學家主觀臆斷實踐出真知老河兵 考慮全面事 理師:道理在品句后再說,作者是怎么評價這件事的?(在文中找原句)能否把這句話改成下面的句子?PPT展示明確:師:既然如此,那么作者反問我們,天下事可據理臆斷歟?我們該怎么回答?讓學生補答案(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可主觀臆斷,加強反問的語氣,增強感情。(這句也指導朗讀)四、走向生活學了河中石獸,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我收獲(懂得)結語::三人行,必有我師。讓我們記住河中石獸簡練之筆墨,讓我們記住河中石獸行事之理,做一個三思而后行之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