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上海版六年級上冊科學3.1.1顯微鏡.doc
課題:顯微鏡的使用(復習課)任課教師: 鄭凌之班級:初一(5)班一、 教學設計本節課主要是復習科學(牛津上海版)第三章“細胞與生殖”里“顯微鏡”的內容。借助顯微鏡的實物觀察是我們了解細胞世界的主要方法,這一工具可以幫助學生擴展視野,使他們更全面、更完整地理解這個世界。學生在六年級時已經學習了顯微鏡的結構、功能以及操作方法,也知道了臨時裝片的制作方法,并且在實驗室里進行過操作。只是間隔了比較長的時間,對這些知識內容可能有些遺忘,又面臨學業考試,需要重拾記憶并突出重點。復習課如果只是簡單地重復知識點,機械性地記憶,對于好奇心強的初一學生而言,會顯得枯燥乏味,不能達到復習的目標。為了適合學生的復習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融合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設計3個課堂活動,這些活動都是由一個實驗引出,即請一位學生操作顯微鏡,其他同學進行觀察、糾錯、演示等活動,來回顧顯微鏡的結構、功能、操作規范,以及制作臨時裝片的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或者競爭中加深學習的記憶,也能通過動作記憶、情景記憶加大復習課的效果。活動一中設計了動態觀察結構,有利于學生靈活記憶,且請學生在黑板上寫結構名稱,可以規范書寫。活動二設計了請學生糾正同學的顯微鏡操作問題,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在糾錯的同時,也掌握了顯微鏡操作的要點。活動三的設計主要是突出臨時裝片的制作步驟,用請學生排序的方法來理清思路,便于他們記憶?;顒舆^程中還有一些引導性的問題,可以喚起學生的記憶,鞏固知識點,達到本堂復習課的目的。在對學生的評價方面,主要遵循動態評價原則,期望做到能通過對他們的“做”“想”“講”等多種活動形態進行觀測,不輕易地說對或錯,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以引導與鼓勵為主,及時地相應地調整一些策略和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能獲得知識上和能力上的提升。二、 教學目標1.通過觀看顯微鏡的使用過程,回憶并掌握顯微鏡各部分的結構名稱。2.觀察顯微鏡操作過程,與原有知識進行比較,鞏固顯微鏡各結構的功能及操作的規范,能有效觀察并了解觀察到的物像特征,同時懂得愛護顯微鏡等實驗儀器。3.復習臨時裝片的制作過程,掌握制作技巧,從而提高顯微鏡的觀察效果,便于更清晰地了解我們的生命世界。三、 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 1. 顯微鏡各部分的結構名稱與功能。2. 顯微鏡操作步驟及觀察到的物像特征。3. 臨時裝片制作過程。難點:鞏固并認同顯微鏡操作的規范,能有效觀察并了解觀察到的物像特征。四、 教學準備設備:多媒體網絡教室、智能手機器材:顯微鏡、字母裝片、教具五、 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引入介紹本節課的內容。了解復習目標,開始知識點的回憶。一、顯微鏡結構1請一位學生到臺前操作顯微鏡,其他同學觀看,注意所使用到的顯微鏡結構。2請學生上黑板書寫記錄的結構名稱。3展示顯微鏡圖片,強調主要結構。1觀看同學操作顯微鏡,注意使用到的顯微鏡結構,在學習紙上進行記錄。2校對記錄的結構名稱。3掌握主要結構?;貞涳@微鏡結構,正確書寫名稱。二、顯微鏡操作1回放前面操作顯微鏡的視頻,請學生關注操作過程。2組織討論。3歸納操作規范。4研究鏡下觀察到的物像特征。1觀看視頻,尋找不符合規范的步驟,記錄在學習紙上。2交流記錄,對發現的問題進行糾正。3掌握操作步驟要點。4畫出鏡下的物像圖;鞏固顯微鏡下呈倒像的知識,及物體的放大倍數。從糾錯中鞏固顯微鏡各結構的功能及操作的規范。了解觀察到的物像特征。三、臨時裝片制作1引導復習臨時裝片的制作過程。2提問制作過程的要點。1對臨時裝片制作過程的文字與圖片配對,并排序。2演示或回答臨時裝片的制作要點。強調制作過程的順序。小結整理本堂課復習內容。掌握重點知識。鞏固知識重點。作業完成學習紙上的練習六、 板書設計顯微鏡的使用 (復習課)一顯微鏡結構二顯微鏡操作三臨時裝片制作七、 教學反思整堂課思路比較清晰,流程比較順利,教學設計的預訂目標都已達成,課后的反響較好。但是課堂中顯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對顯微鏡的操作還不夠熟練,雖然理論上的操作規范能說的頭頭是道,但實踐時還是有不少問題。比如對光,沒有充分運用反光鏡,也不能做到一步到位;觀察,還不能做到“左眼看,右眼同時睜開”。這些都需要在后續的學習中加強訓練,以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目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