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 1.2前后 教案
2 前后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4頁,認識前后并會用前后描述物體的位置。教學目標:1、 結合熟悉的事物,經歷認識前、后位置關系的過程。2、 會用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會描述教室中某個人的位置。3、 受到做事要有毅力、遵守社會規范等方面的教育,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重、難點:重點會用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經歷認識前后位置關系的過程。難點感受前、后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教學準備:教師準備:龜兔賽跑動畫,公共汽車站課件。學生準備:數學教科書、文具盒。教學過程:(一)故事導入1、師:孩子們,老師給大家播放一個小故事,看完后我請大家來講講你看到的故事。(看完后)2、師:根據你看的小視頻給大家講講你看到的故事。(請幾個孩子講講故事,點評并指導,認識前后。)3、師再次講龜兔賽跑的故事,體會前、后的相對關系。4、提出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的問題,全班討論。(讓學生知道做好一件事要有毅力、有耐心、要堅持到底。設計意圖:選擇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龜兔賽跑”的童話故事作為認識前、后的素材,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初步感受前、后。(2) 探究新知1、 看圖說話教師談話,說明前、后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然后播放公共汽車站課件。交流從課件和圖中了解到的事物和有關前后位置的數學信息。如:車上乘客的位置、上下車乘客的位置以及汽車運行到站點位置等。給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看法的意見。設計意圖:以學生現實生活中的公共汽車運行場景為素材,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并用前、后描述某事物的位置,或幾個事物的相對位置。2、實踐活動1)讓學生觀察教室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請同學用前后描述教室里的物品)2)請學生觀察自己的前面是誰,后面是誰。(請同學回答)3)請同學觀察自己前面有幾個人?第幾個是誰?后面有幾個人?等問題。(請同學回答)4)請全班同學站起來向后轉,觀察前后發生了什么變化?(前面的同學成為了后面)5)請幾個同學到前面做游戲:站成一排,讓下面同學來描述前面同學的前后位置。讓學生站成一個圈,請下面學生描述同學的位置。設計意圖:在現實的情境活動中,讓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為學習前后奠定基礎。6)讓學生按口令擺課本和文具:課本在文具盒的前面,鉛筆在文具盒的后面。同桌互相檢查是否正確。設計意圖:通過看一看、擺一擺、說一說讓學生體會前后的相對性,更全面的理解評判前后的標準。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善于動腦的習慣。(3) 鞏固新知1、 練一練第一題,讓學生觀察情境圖,說一說題意,再回答問題。右現實生活中的事情到圖畫,讓學生再次感知前、后的位置關系,并能準確的描述。2、 練一練第二題,先讓學生觀察情境圖,說一說從圖中看到了什么。再鼓勵學生描述各組運動員的位置。指導學生了解從不同角度觀察,會發現不同的位置關系。既可以用左、右描述兩組隊員的位置,也可以用前、后描述每名運動員的位置。3、 讓學生觀察本班教室中同學的座位情況,鼓勵學生用左右、前后來描述自己的位置。通過組織學生觀察,描述自己在教室中的實際位置,加強用前后、左右描述物體位置的能力。(四)達標反饋習題:1、 乘公交車時要()門上車,( )門下車。2、 動物們去郊游。走在最前面的是(), 走在最后面的是()。兔子走在猴子的( )面, 兔子走在小狗的()面。老虎走在猴子的()面, 猴子走在斑馬的()面。3、((1) 跑在最前面的是( ),跑在最后面的是()。(2) 小麗跑第()名,小英跑第()名。(3) 小華跑在( )、( )、( )的后面。答案:前、后;大象、斑馬、斑馬、后、前、前;小明、小娜、4、3、小英、小麗、小娜。(五)課堂小結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學會了什么?還有不懂的地方嗎?設計意圖: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獲,體現了一種“反思”思想,使學生學會總結知識,深化知識,把所學知識變成自己內在的東西。講出還不懂的問題,可以發現教學活動中的不足之處,為今后改進學習方法找到依據。(6) 作業答案:1、(1)斑馬、后、4.(2)后、烏龜、3。(3)3、斑馬、牛、小狗。2、 (1)紅紅、林林。(2)美美、紅紅。3、 5只。4、 (1)小剛。(2)4、4。(3)10人。板書設計:一 位置前后教學資料包1、 教學資源1、體育場的上一站是(),體育場的下一站是(),從體育場到展覽館還要乘()站。2、 根據五名參賽選手的話排名次。3、()號車在最前面,5號車前面有()、()、()車,5號車后面是()號車。4、()在最前面,()在最后面,猴子后面有()。松鼠排在()的后面。猴子排在()的后面,()的前面。答案:1、劇場、少年宮、4.2、 B、D、C、A3、 3,3、4、1,24、 老虎、熊貓、大象和熊貓,老虎、松鼠、大象。2、 資料鏈接小學生數學認知學習的基本特征1.生活常識是小學生數學認知的起點要在兒童的生活常識和數學知識之間構建一座橋梁,讓兒童從生活常識和經驗出發,不斷通過嘗試、探索和反思,從而達到“普通常識”的“數學化”。2.小學生數學認知是一個主體的數學活動過程數學認知過程要成為一個“做數學”的過程,讓兒童從生活常識出發,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去發現、了解、體驗和掌握數學,去認識數學的價值、了解數學的特性、總結數學的規律,去學會用數學、提高數學修養、發展數學能力。3.小學生數學認知思維具有直觀化的特征由于一方面兒童生活常識是其數學認知的基礎,另一方面兒童思維是以直觀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要以直觀為主要手段,讓兒童理解并構建起數學認知結構。4.小學生數學認知是一個“再發現”和“再創造”的過程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主要的不是被動的接受學習,而是主動的“再發現”和“再創造”學習的過程。要讓他們在數學活動或是實踐中去重新發現或重新創造數學的概念、命題、法則、方法和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