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一年級下冊數(shù)學 2.3認識半時 教案
3、認識半時教學內容:教材第1112,認識半時。教學目標:1、結合熟悉的事例,經歷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認識半時的過程。2、會看半時,知道半時分針指著6.3、體驗時間在生活中的作用,學習有計劃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教學重點、難點:重點了解鐘面上表示的半時。難點認識鐘面上表示的半時,知道半時的特點。教學準備:教學課件、實物掛鐘等教學過程:(1) 談話導入師:大家知道新聞聯(lián)播幾點開始嗎?(7時)幾點結束呢?(7點半也叫7時30分),什么叫做半時?今天我們來學習半時。設計意圖:由學生熟悉的新聞聯(lián)播的開始和結束時間來引發(fā)學生思考,使學生積極參與,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二)探究新知1、觀察情景圖師:首先,觀看情景圖。(生觀看情景圖)師:圖中的鐘面上的時間是什么時候?看看這塊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都停放在什么位置?生:時針指向7和8之間,分針指向6,是7點半。師:7點半也叫7時30分。師撥動時針,展示不同的時間。(均為半時)師:說一說這些時間都是什么時間?有什么特點?師:你們說得很好,在這些時間里,它們的共同點是分針指著6.教師小結:像這樣,當分針指著6,時針剛走過數(shù)字幾,就是幾時半。設計意圖:通過觀察不同的鐘面,不同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觀察總結出半時的特點,有助于學生的深入理解。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2、 深入理解半時師:老師知道你們很聰明,不少小朋友很會講故事,老師帶來了聰聰星期天的幾幅圖片,請同學們先看圖再比一比看誰的故事講得好(出示課件)學生觀看情景圖,先觀察聰聰在做什么,在觀察時間,將時間和聰聰?shù)幕顒勇?lián)系起來講故事,講一講聰聰?shù)男瞧谔臁V攸c讓學生明白兩個9時表示的是不同的時刻,說一說放風箏和睡覺的時間有什么不同。結束后教師和學生一起評價誰講的故事好。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和講述聰聰?shù)男瞧谔欤梢宰寣W校更加了解半時,會判斷半時,同時讓學生用講故事的形式表達出來,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三)鞏固新知1、教材第12頁練一練第1題,練一練。觀察鐘面時間,判斷鐘面時間再連線。設計意圖:學生先判斷鐘面時間再連線,通過簡單的判斷時間來鞏固所學知識。2、 練一練第2題,畫時針。設計意圖:在觀察、討論過程中,將現(xiàn)實生活中的鐘表移到圖畫情境中。根據(jù)時間畫出時針的位置,通過練習讓加深對半時時時針的位置記憶,達到鞏固新知識的效果。(四)達標反饋2、 讀出鐘面上的時間。答案:1、8時、6時、12時30分、1時、6時30分、11時30分。2、6時、2時30分、9時、1時。(五)課堂小結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學會了半時的意義及半時時指針的位置。設計意圖: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獲,體現(xiàn)了一種“反思”思想,使學生學會總結知識,深化知識,把所學知識變成自己內在的東西。講出還不懂的問題,可以發(fā)現(xiàn)教學活動中的不足之處,為今后改進學習方法找到依據(jù)。(6) 作業(yè)1、 看一看,想一想,填一填。2、 講一講紅紅的一天。答案:1、7時30分、11時30分、6時、9時。2、紅紅早上7時30分鍛煉身體,9時30分看書、下午4時30分跑步、6時30分寫作業(yè)。板書設計:二 認識鐘表認識半時分針指向6,時針過幾就是幾時半,也叫幾時30分。教學資料包1、 教學資源1、寫出鐘面上的時間。2、連一連。3、畫出時針和分針答案:1、7時半、10時半、8時半、3時半、12時半、9時半。2、3、二、資料鏈接鐘表的種類 :鐘表的應用范圍很廣,品種甚多,可按振動原理、結構和用途特點分類。按振動原理可分為利用頻率較低的機械振動的鐘表,如擺鐘、擺輪鐘等;利用頻率較高的電磁振蕩和石英振蕩的鐘表,如同步電鐘、石英鐘表等;按結構特點可分為機械式的,如機械鬧鐘、自動、日歷、雙歷、打簧等機械手表;電機械式的,如電擺鐘、電擺輪鐘表等;電子式的,如擺輪電子鐘表、音叉電子鐘表、指針式和數(shù)字顯示式石英電子鐘表等。 機械鐘表有多種結構形式,但其工作原理基本相同,都是由原動系、傳動系、擒縱調速器、指針系和上條撥針系等部分組成。 機械鐘表利用發(fā)條作為動力的原動系 ,經過一組齒輪組成的傳動系來推動擒縱調速器工作;再由擒縱調速器反過來控制傳動系的轉速;傳動系在推動擒縱調速器的同時還帶動指針機構,傳動系的轉速受控于擒縱調速器,所以指針能按一定的規(guī)律在表盤上指示時刻 ;上條撥針系是上緊發(fā)條或撥動指針的機件。 此外,還有一些附加機構,可增加鐘表的功能,如自動上條機構、日歷(雙歷)機構、鬧時裝置、月相指示和測量時段機構等。 原動系是儲存和傳遞工作能量的機構,通常由條盒輪、條盒蓋、條軸、發(fā)條和發(fā)條外鉤組成。發(fā)條在自由狀態(tài)時是一個螺旋形或 S形的彈簧,它的內端有一個小孔,套在條軸的鉤上。它的外端通過發(fā)條外鉤,鉤在條盒輪的內壁上。上條時,通過上條撥針系使條軸旋轉將發(fā)條卷緊在條軸上。發(fā)條的彈性作用使條盒輪轉動,從而驅動傳動系。 傳動系是將原動系的能量傳至擒縱調速器的一組傳動齒輪,它是由二輪(中心輪)、三輪(過輪)、四輪(秒輪)和擒縱輪齒軸組成,其中 輪片是主動齒輪,齒軸是從動齒輪。鐘表傳動系的齒形絕大部分是根據(jù)理論擺線的原理,經過修正而制作的修正擺線齒形。 擒縱調速器是由擒縱機構和振動系統(tǒng)兩部分組成,它依靠振動系統(tǒng)的周期性震動,使擒縱機構保持精確和規(guī)律性的間歇運動,從而取得調速作用。叉瓦式擒縱機構是應用最廣的一種擒縱機構。它由擒縱輪、擒縱叉、雙圓盤和限位釘?shù)冉M成。它的作用是把原動系的能量傳遞給振動系統(tǒng),以便維持振動系統(tǒng)作等幅振動,并把振動系統(tǒng)的振動次數(shù)傳遞給指示機構,達到計量時間的目的。 振動系統(tǒng)主要由擺輪、擺軸、游絲、活動外樁環(huán)、快慢針等組成。游絲的內外端分別固定在擺軸和擺夾板上;擺輪受外力偏離其平衡位置開始擺動時,游絲便被扭轉而產生位能,稱為恢復力矩。擒縱機構完成前述兩動作的過程 ,振動系在游絲位能作用下,進行反方向擺動而完成另半個振動周期,這就是機械鐘表在運轉時擒縱調速器不斷和重復循環(huán)工作的原理。 上條撥針系的作用是上條和撥針。它由柄頭、柄軸、 立輪、離合輪、離合桿、離合桿簧、拉檔、壓簧、撥針輪、跨輪、時輪、分輪、大鋼輪、小鋼輪、棘爪、棘爪簧等組成。 上條和撥針都是通過柄頭部件來實現(xiàn)的。上條時,立輪和離合輪處于嚙合狀態(tài),當轉動柄頭時,離合輪帶動立輪,立輪又經小鋼輪和大鋼輪,使條軸卷緊發(fā)條。棘爪則阻止大鋼輪逆轉。撥針時,拉出柄頭,拉檔在拉檔軸上旋轉并推動離合桿,使離合輪與立輪脫開,與撥針輪嚙合。此時轉動柄頭便撥針輪通過跨輪帶動時輪和分輪,達到校正時針和分針的目的。 鐘表要求走時準確,穩(wěn)定可靠。但一些內部因素和外界環(huán)境條件都會影響鐘表的走時精度。內部因素包括各組成系統(tǒng)的結構設計、工作性能、選用材料、加工工藝和裝配質量等。例如,發(fā)條力矩的穩(wěn)定性,傳動系工作的平穩(wěn)性,擒縱調速器的準確性等都影響走時精度。 外界環(huán)境條件包括溫度、磁場、濕度、氣壓、震動、碰撞、使用位置等。例如,溫度變化會引起鐘表內潤滑油和擺輪游絲性能的變化,從而引起走時性能的變化;環(huán)境的磁場強度大于60奧斯特時,會引起部分零件磁化而走慢;濕度大會引起部分零件氧化和腐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