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 《兩小兒辯日》教學反思2
14兩小兒辯日教學反思兩小兒辯日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列子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亦是一則極具教育意義的寓言故事。本文記述了孔子路遇兩個孩子在爭辯太陽遠近的問題,而孔子不能作決斷之事。說明了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同時也贊揚了孔子實事求是、謙虛謹慎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觀真理,并能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先寫兩個小孩分別就太陽距離人的遠近鮮明地提出看法,扣住了題目中的“辯”字。小兒在對話中都使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并用比較的方法,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第一個小孩用面積大小相比。第二個小孩比較了人對太陽在不同時間冷和熱的感受。全文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人物語言極具性格化,人物形象則清晰可見、栩栩如生。本節課圍繞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一些效果:一、以點帶“篇”。為了能有效提高學習效果,我從多方面去精心構思,貫徹課改精神,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就是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讓他們自主學習,充當學習的主人。在導入新課這一環節中,最后決定由“辯”字入手。學生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同時,從而引出本文的中心:兩小兒究竟在爭論關于太陽的什么問題呢?在此基礎上,學生有了研究的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前邊我精心設計了這篇課文的預習導航:1.收集孔子的有關資料。2.認真讀課文,學習文中的生字新詞,根據注釋理解意思。3.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說說文中每句話的意思。4.再讀課文,用“ ”畫出含有“日”字的句子,并說說你讀懂了什么?5.讀了這篇課文,你明白了什么?讓學生有的放矢的進行學習。二、認知延展。對于兩小兒提出的觀點及理由,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探索,再利用收集的課外資料,用當今科學的觀點做出解釋,使學生了解了不同時間太陽的涼熱與日地距離的遠近沒有關系。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先弄清本文的重點“辨日”之謎,再引出“孔子不能決也”,從而得出“辨日”啟示。這種教學流程讓學生自始自終對課文興趣盎然。不足之處:本文的人文內涵大概有兩種理解:肯定兩小兒敢于嘲笑孔子,挑戰權威;或贊揚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課堂上學生的都比較深刻,優秀生還能聯系實際進行闡述,但中下層學生可能理解不到位。課堂應是每個學生的課堂,教師應對學生的闡述及時進行評價與引導。如果我再重新來上這節課,我會這樣做:通過反復閱讀,充分感受兩小兒的聰明可愛及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在教法上準備通過有效的誦讀解讀古文的意思,感受古文的意韻,品味古文的特質。有些許遺憾的地方,但在教學活動中我也更加體會到了教學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