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 16《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 教學反思3
16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學反思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是六年制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它屬于一篇議論文,課文的題目也就是本文的主要觀點。課文用三個事實論述了只要善于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本節課圍繞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一些效果:一、讀寫結合。深入學習課文時,采用對比的教學方法,將三個事例放到一起,讓學生發現事例中的相同點,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完成表格,學生在探討的過程中不難發現要找到真理就要“善于觀察、善于發問”,同時讓學生找出相關的句子,抓住“敏銳地注意”“敏感地意識到”等重點詞品悟其中的科學精神。拓展延伸時是讓學生根據課前收集的資料進行交流,列舉了許多科學家通過發現問題、不斷地解決問題、經過鍥而不舍、追根求源,最后把一個個“?”拉直變成“!”,最終獲取真理的事例,進一步了解了更多為科學、為真理而獻身的科學家,同時,在訓練學生根據課文模式仿寫一段話的小練筆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引導細節。“敏銳地注意”“敏感地意識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復的研究和實驗”“許多實驗”“反復的觀察實驗”等詞句,每學習一個事例就朗讀第二自然段,學生在反復地誦讀中體會和領悟到“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的深刻含義,感悟“見微知著、獨立思考、鍥而不舍、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通過自讀、默讀、合作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感悟,讓學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說說自己讀了課文中的三個事例有什么感受?透過“!”還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蘊含的豐富情感內涵。在此基礎上讀出自己的感受,此時,學生對課題、對課文的認識也得到了升華。學生在閱讀分享中真正體會了課文的含義。不足之處:注重了學生的拓展訓練,搜集了很多類似的事例,進行了仿寫練習,幫助學生初步了解了議論文這種體裁。但對議論文這種題材滲透得不夠。如果我再重新來上這節課,我會這樣做:不要急躁地進入課文內容的學習,而是讓學生熟讀課文,以自己的喜歡的方式讀,帶著問題讀: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如何論證的呢?在學生的熟讀下,文章的脈絡顯而易見。接著拓展,讓學生對三個事例產生比較大的學習興趣。以表格的形式讓學生自學,自己歸納三個故事中科學家發現和發明創作的過程。這樣,學生自主學習的激情就被激發,他們對中心論點的理解會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