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 3《古詩三首》教學反思2
3 古詩三首教學反思古詩三首是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篇課文,課文以寒食迢迢牽牛星十五夜望月三首古詩組成。以民俗、民間故事為主題,講述了寒食節、中秋節中美好的民間傳說和民俗,引導學生熱愛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三首古詩需要有感情朗讀和背誦,理解詩意。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1.教學效果(思效)(1)搜集民間故事,激趣導入。課前布置學生收集有關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的民間故事,然后讓學生簡單地跟大家匯報一下,要求是一分鐘演講,把語言組織好,讓別人聽明白。然后導入課文,這樣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學習效率就會很高。(2)寫民間故事,拓展提高。上完課,學生基本了解了牛郎織女和嫦娥奔月這兩個民間故事,我讓學生試著寫一寫,也可以寫一寫本地的聽到的、看到的優秀民間故事,這樣的寫作訓練,減低難度,深化課文主題,內化所學的知識,學生學的輕松,學的有趣,效果好。2.教學收獲(思得)(1)仿寫句式,扎實語基。寒食詩中的句子“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罩全城。詩人不說“處處飛花”,因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說是“無處不飛花”,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教學中我讓學生提煉出句式“無不”,然后學生進行由詞到句,進行練說,仿寫,從而達到學會就要會用的目的,讓知識真正變成學生自己內在的東西。(2)學習煉字,感悟詩情。古詩中很多字都是詩人“千錘百煉”而成,迢迢牽牛星原句是“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我問學生: “迢迢”和“皎皎”互換行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找資料,悟詩情,明白了:“迢迢”是織女心里的感覺,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牽牛郎,既是“河漢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漢女”心中的牛郎。“皎皎河漢女”是寫景也是寫人。“皎皎”不僅寫出了銀河的清亮,也寫出了織女整體形象的嬌美姿態。“迢迢”“皎皎”這些疊音詞使這首詩音節和諧,質樸清麗,情趣盎然,自然而貼切地表達了物性與情思。3.不足之處(思失)本課教學中,在指導朗讀上,由于時間問題,再加上課前備課準備也不夠充分,我害怕學生理解不到位,只是讓學生泛泛而讀,沒有關注學生的個體感受。因而,學生不能感受到那種清冷、寂靜的氛圍,體會不到詩人明月之夜不能與家人團圓的孤單。4.改進措施(思改)這是一首意境很美,卻很含蓄的詩,在以后的教學中,可以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請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畫面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讓學生再現灑滿庭院的月光、寂寞的烏鴉、被露水打濕了的桂樹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從學過的古詩中找一句和“地白”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這樣學生就會很容易說出“疑似地上霜”等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