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 《兩小兒辯日》教學反思1
兩小兒辯日教學反思兩小兒辯日是部編版新課標第十二冊的第五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也是教材中的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文章講述了孔子路遇兩個小孩在爭論,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人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雙方各執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無法裁決,被兩個小孩笑話。故事體現了兩個小兒善于觀察、說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小學六年級的文言文閱讀是為初一正式實現文言文閱讀教學目標做好輔墊,激發興趣,打下基礎。因此在導讀中明確指出:“本組課文將引導你初步接觸一下文言文”,“第一次學習文言文,要對照注釋,一字一句地讀,爭取通過自己的努力,把課文讀通,讀懂。”。一、教學效果本節課圍繞著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我的教學思路主要指導小學生學習文言文,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重點詞語由學生對照注釋理解,讓學生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難教師再給予幫助。2.抓住重點詞語、句子的理解。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這一句是寫一小孩在爭辯時的觀點,他是憑自己所觀察到不同時間太陽大小的變化所做出的判斷。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完成重點句子的理解。3.注重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教學中提供合作學習交流的機會,自主探究的空間。例如讓學生結合學習方法循序漸進,首先把句子中難懂的字詞對照注釋進行解釋,然后把句子連起來解釋,還有不懂之處小組討論合作探究。這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習慣,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落實了學生主體地位,同時培養了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我還有意識地進行留白,如反問句在這里的作用;“為”出現三次,為什么讀法不同;“探湯”的“湯”和現在的“湯”有什么不同給學生留下自主探究的空間。教學目標中“讀懂意思”得到實現。二、成功之處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合理的指導學生文言文的學習,合理的處理了朗讀和理解的關系。“讀”是閱讀教學的主要活動,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誦讀,這節課的重點在讀,難點也在讀。因此,在教學中我將“讀”貫穿始終。本課朗讀分為三個層次:第一讀通:通過生試讀,個人練讀,小組自學合作讀等多種形式,將文言文讀通。第二讀懂:生對照注釋,在自己的努力下在互助的學習中能將每一句話讀懂,理解全文。第三讀好:創設情境,激發讀的興趣。重點處我適時地點撥,如:兩個小兒爭辯時為什么要用反問句,強調他各持己見、胸有成竹的心態;有“車蓋”的車古時候是給什么人坐的,在這里“車蓋”象征著什么,怎么讀;“盤盂”與“車蓋”相比天壤之別,怎么讀這樣學生帶著感受讀出對比的語調,一輕一重,情到深處自然流!同時這樣的訓練充分達成了教學目標讀出韻味。三、不足之處1.對本課中講解時間不能合理利用,對“讀”的訓練突出時間不夠,不能讓學生在“課本劇”表演中得到充分的展示。2.教學中未能把重點把握到位,只把重點放在了讓學生收獲更多的知識,未能突出“讀”中“讀懂意思”“讀出韻味”的重點。四、改進措施如果我再重新來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我會把本文重點放在“讀”上,不是只完成形式上的“讀”,而是讓學生“讀懂意思”“讀出韻味”。其次,合理安排授課時間,以完成“讀”的每個環節。讓學生充分發揮“讀”的表演才能完成課本劇。(表演新編兩小兒辯日劇情:一現代少年穿越時空,來到遙遠的古代,恰遇兩小兒辯日,孔子不能決也。現代少年用自己掌握的科學知識解答了兩小兒的問題并表達了對兩小兒和孔子的敬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