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 9《那個星期天》教學反思1
9那個星期天教學反思那個星期天是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是史鐵生寫的回憶性的散文。課文記敘了母親答應帶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務繁忙而一次次爽約的事。文章從孩子的角度,刻畫了母親的形象,讓我們感受到母親對孩子的愛。課文大量運用心理活動的寫法,很好地刻畫了孩子的內心的變化,是學生學習心理活動描寫方法的好教材。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1.教學效果(思效)聚焦插圖,體會人物內心。插圖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語文書上的插圖非常豐富,是課文重要段落或者難理解段落的一個形象解釋。教學中借助插圖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語言、想象等諸多能力,使課堂活力四射,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一課書中兩幅插圖聚焦課文第四段和第六段即無聊的活動、以景襯情。教學中我讓學生仔細看圖,圖文對照,第一幅插圖上為什么有四個“我”?用筆在圖中標出“我”分別在干什么?課文段落中,為什么一連寫了五個“我”?能省略嗎?學生明白“我”跳房子、看著天、撥弄蟻穴、翻看畫報是我焦急、無聊的表現。第二幅插圖重點關注“我”的表情,朗讀課文,理解“我”的失望,忽然明白了時光已經過去了,不再回來了。通過聚焦插圖,學生觀察插圖,說說插圖,注釋插圖,閱讀能力、理解能力逐漸增強。2.教學收獲(思得)(1)抓住關鍵詞,品味句子。抓住關鍵詞句細讀文本,緊扣上下文內容和文章思想情感是進行文本解讀的一種重要方法。文中有一些句子含義較深,需要學生細細咀嚼。在教學第一自然段中“那是一個禮拜天,從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時,我問學生:“昏暗下去僅僅是說傍晚來臨,天色暗下去嗎?”學生通過閱讀下文,可以知道是母親答應帶她出去,而爽約,孩子的心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接著我告訴學生作者是運用環境描寫的方法來寫孩子的心理變化的。這樣抓住“昏暗”這個關鍵詞,體會人物內心的變化,學習習作方法,效果明顯。(2)找出心理變化的詞語,把握課文脈絡。這篇課文點睛之處是心理活動的描寫。“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在上課開始,我就讓學生獨立默讀課文,找出“我”心理活動的詞語:“盼(激動)焦急興奮失望”,這樣既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又給予學生個性化的解讀的時間。 3.不足之處(思失)教學結束后,回顧頭來,看看自己的課堂教學,還是有一些遺憾:教學快要結束的時候,有的孩子提出:那位母親由于忙碌,而沒有帶孩子出去,疏忽了孩子的“正當要求”,這位母親是不合格的。此時由于時間關系,我只是模糊地說了,大家課下討論討論。其實我可以讓學生討論,寫一寫。進行探究。讓學生明白:這位母親對孩子有疏忽,也有發自內心的愛,文中母親看到孩子傷心難過的驚惶并且道歉的表現就是很好的證明。母親為生活操勞而忽略了孩子的要求,也是很無奈。她對孩子的愛令人感動。通過這樣的探究,學生對文中的母親有了更深、更全面的理解。4.改進措施(思改)在后期教學中,要加強本課的朗讀指導。本課的心理活動描寫較多,通過環境描寫、人物動作描寫、心理獨白等寫出人物心理活動的變化,在朗讀的時候,和平時的課文略有不同,朗讀的時候,語速緩慢,語氣平緩,在第一二自然段中語速稍快,聲調上揚,要讀出激動、興奮;在第四、五、六自然段中,作者比較煩悶,焦急,無聊,在朗讀的時候,聲調低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