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 7《湯姆·索亞歷險記》(節選)教學反思1
7湯姆索亞歷險記教學反思湯姆索亞歷險記是部編版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節選自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1876年發表的長篇小說。其語言的最大特點就是風趣幽默略帶夸張諷刺。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閱讀梗概和精彩片段,把握名著的內容,激發學生讀外國文學作品的興趣。回顧整堂課的教學,總結如下:1.教學效果(思效)兩種方法幫助學生把握主要內容。本單元的一個主要學習任務是“了解作品的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內容”,湯姆索亞歷險記篇幅較長,情節曲折,學生很喜歡閱讀,但是學生把握主要內容難度較大,怎么辦呢?教學中,我告訴學生許多名著前面都有梗概部分,如果先了解梗概,就可以一下子就把握住書中的主要內容和人物形象。其次,針對小說主人公是固定的這一特點,這篇課文主要人物是湯姆索亞,關鍵詞是“歷險”,因此在閱讀中,我要求學生緊抓題目“歷險”,標清地點,弄清在什么地方發生的事情,試著用小標題來概括,連起來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中涉及到的地點分別有:墓地、荒島、鬼屋、山洞,學生分別概括出:墓地驗膽、荒島海盜、鬼屋尋寶、山洞迷路、找到金幣,通過這樣的方法,學生在以后的閱讀中都可以這樣快速抓住小說的主要內容。2.教學收獲(思得)(1)評析人物,讀出感受學生閱讀名著時更要關注人物、評析人物,將人物作為名著閱讀的突破口。因為人物是構成情節的重要因素,小說中的情節是以人物為中心開展的,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構成了名著的主體。抓住了人物,就抓住了名著的關鍵。課文節選的內容是湯姆山洞歷險返回家后的故事。閱讀中,我提出問題:在這段歷險中,結合具體的內容,說說你對湯姆又有了怎樣的認識?此問題已提出,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評價:有的說湯姆是個樂觀勇敢的孩子,當山洞中迷路,貝琪絕望時,三次探路,最終找到通道;有的說湯姆是個足智多謀的孩子,在已經迷路的情況下利用風箏線探路;有的說湯姆是個頑皮的孩子,講精彩歷險過程,還不忘夸張地吹噓一番學生根據閱讀,說出自己的評價,說出自己閱讀的感受。(2)展開想象,讀寫結合湯姆從山洞歷險返回家后,在眾人面前夸張地吹噓這次歷險過程其中提到自己怎樣探路,怎樣找到通道等,在這里,湯姆一共用了六個“怎樣”,五個“如何”,其中的小故事驚險動人,學生很有興趣,我想:這不正是讀寫的很好的結合點嗎?于是,我請同學們發揮想象,把自己喜歡的一個小故事的具體內容寫出來呢?在寫作中注意把“湯姆”改成“我”,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寫湯姆的洞中奇遇記,寫好后讀一讀,并評出最優秀的小練筆。3.不足之處(思失)湯姆索亞歷險記這本書全書幽默風趣,卻表現出了一個人生道理,那就是珍愛生命。湯姆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充滿冒險的生活,對學生來說有很大的誘惑力,小學生愛模仿,在教學中,沒有考慮到湯姆這一人物形象對學生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在贊揚湯姆的無憂無慮的生活的同時,應該提醒不要盲目模仿,要學習其精神。4.改進措施(思改)在湯姆、哈克失蹤和回來之后,課文中薩契爾太太和波莉阿姨前后的動作、神態前后形成對比,可以說是大喜大悲,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找她們的動作,做成表格,對比教學,體會作家馬克吐溫的精彩描寫,并在自己寫作中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