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 1 《北京的春節》 教學反思4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過春節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北京的春節是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兒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有機會可以研究老舍的北京的春節,并且可以和老師們探討怎樣能更好地教學本課。在設計本課時,我首先要定位自己教學本課的教學目標。課文很長,但是文章每一節都很精妙,越品越有味道,因此不知如何取舍,最后還是決定將本課分為兩課時來完成,而我要教學的為第二課時,引導學生體會人們準備過年的忙碌、喜悅。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以“談年”的方式,主要運用交流、體會的方法,通過對文本的學習及聯系自己的過年感受,體會出人們盼望新年,準備過年的忙碌,喜悅的心情,及我們中國傳統新年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特有地位。整節課,我努力地調動學生對新年的美好回憶,利用了一些圖片及喜洋洋的樂曲給學生創設情境。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很快地進入角色,沉浸在了喜慶的氣氛中。在本節課中,我充分地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會老北京人是如何過年的,使之與文本產生共鳴。針對本課的教學實際,結合老師們的評課,感覺教學中還是留下了一些遺憾。縱觀北京的春節這堂課,感覺教師的引導過多,課文的每個方面都想要學生掌握到,重點句子、表達方法、語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開,結果卻適得其反。一堂課下來,重點沒突出,難點更不能突破。可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詳略,運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讓自己的教學過程實而有效。此外,在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不能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如果教學中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課堂氣氛可能比較熱烈、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