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 14《文言文二則》教學反思1
14.文言文兩則教學反思文言文兩則是部編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的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兩篇文言文的內容都是中國古代故事,內容和道理比較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課文通過學弈和兩小兒辯日的故事,表達了學習應該專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選編文言文的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語言特點,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時,主要是讓學生結合注釋理解詞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引導學生明白文中道理,并受到一些啟發。一、教學效果本節課圍繞著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指導學生學習文言文,不采取逐詞逐句講解對譯的方法,不講古漢語知識,而是由學生對照注釋來理解課文,讓學生嘗試弄懂每句話的大概意思,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和講故事的形式加強對文章理解。2.樹立“朗讀是第一位”的觀念。教師要范讀課文,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從而感染學生,激發誦讀興趣。3.傳授學生學習文言的方法,(我采用回顧以前是如何學習文言文的,因為自己發現的會記得更牢一些)即反復朗讀,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內容,明白文章說明的道理,簡化為六個字是:熟讀、理解、感悟。4.教給學生如何談感悟。即“悟”就是悟道理,“感”就是聯系生活實際談感想。“感”要與“悟”相對應。二、成功之處1.文言文的讀法與現代文不同,所以指導學生朗讀尤為重要。指導文言文的朗讀方法一要把讀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頓得當。教師可以通過流暢自如,聲情并茂的朗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讀通讀懂課文后,引導學生探究故事中的兩位年輕人學習的結果是否一致。然后弄清導致結果不一樣的原因。從而使學生明白學習態度不一樣是導致學習結果不同的關鍵原因。再讓學生說出從這個故事中所得到的啟發。體會這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中所蘊含的警示世人的道理。2.在兩小兒辯日一課教學中辯斗成為了誦讀的又一具體形式。無論是師生辯斗,還是生生辯斗,參與者雖然有創造性表演成分,但從不曾脫離文本;而辯斗形式及參與者語言、動作的變化,又無不映射出教師對誦讀進程的把握和學生對文本意義的理解、提升。3.創設“解疑”情境.極大限度發掘了學生搜集信息、自主探究、解答疑難的能力,創造了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三、不足之處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我在本課的教學中雖然注重了以學生為主體,但是對于文本的朗讀和朗讀的指導做的還不夠好,這是本節課的不足之處。雖然學生學得比較踏實,但是,這些孩子們的學習,人云亦云,動口多,動腦少,不專心,不用心!氣氛沉悶的課堂如何活躍起來,如何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看似簡單的問題,在解決的時候還是要老師頗費心機的。四、改進措施如果我再重新來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讓學生瀏覽文本,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然后要指導學生斷句,流利地朗讀,要把學生朗讀和背誦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驗,體會課文所蘊含的道理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