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 臘八粥 創新教案
創新教案臘八粥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學習字詞,積累疊詞,了解小說背景。2.了解小說借助對話推動情節發展的特點,引導學生學習用讀對話梳理情節的方法,整體感知人物形象。3.初步了解小說用語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點,關注人物語言描寫的不同形式,用品讀關鍵詞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對人物形象的感知。4.深讀文章,分清內容的主次,體會作者是如何做到詳略得當的。教學重、難點:1,初步了解小說用語言塑造人物形象的特點,關注人物語言描寫的不同形式,用品讀關鍵詞句,揣摩心理的策略,加深對人物形象的感知。2,深讀文章,分清內容的主次,體會作者是如何詳略得當的。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明確文體1.播放微視頻,引出小說背景。2.板書課題,讀準課題。二、字詞教學,了解環境1.出示字詞,讀準字詞,引導學生從詞語內容和形式上發現規律。2.情境朗讀,了解環境。三、梳理情節,初識形象1.快速默讀第619自然段,思考:八兒想吃臘八粥卻吃不到,他是怎么辦的?2.根據學生回答,梳理小說情節。3.根據板書,串聯情節,了解小說主要內容。4.小結:這篇小說就是用對話推動情節的發展。剛才,我們讀了八兒和媽媽的對話,梳理出的情節就是小說的情節。5.交流:從這些情節中,你看到一個怎樣的八兒?四、品讀語言,豐盈形象1.聚焦情節中八兒的語言,初步感受語言的變化。2.品讀短句。(1)齊讀,思考:本句中哪個字最精彩?(2)對比朗讀,從“那”字,你感受到什么?(3)聯系自己生活經歷,感知八兒形象。(4)有感情地朗讀。(5)小結:一個“那”字,又讓我們看到一個(回扣板書)的八兒。剛才,我們抓住了八兒的語言,品讀“那”這個關鍵詞,揣摩了八兒的心理,從而讓八兒的形象在我們頭腦中更加豐滿。3.品讀長句(1)自由讀,邊讀邊思考: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2)四人小組合作,完成學習單。填一填:八兒每次是怎么分的,有什么變化?寫一寫:你又讀到一個怎樣的八兒,并想想理由(填在磁卡上,一張磁卡寫一個詞)。一定要填在磁卡上。溫馨提示:四人小組,一人主持,其他三人一人匯報一處。(3)小組匯報。(4)小結:剛才,我們讀了八兒這處長的語言,從分粥的變化中揣摩了八兒的心理,讓他的形象在我們的頭腦中更加豐盈。(5)串讀三次分粥的句子,讀出變化。4.小結:剛才我們品讀了八兒的語言,關注了關鍵詞句,揣摩了八兒的心理,讓八兒的形象躍然紙上。沈從文不愧為語言大師,在對人物語言進行描寫時,每個詞語,每句話都經過了反復的推敲,多一個字不行,少一個字也不行,借助不同的語言形式展現人物不同的形象。五、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通過梳理環境中的情節,品讀八兒的語言,揣摩他的心理,看到了一個(回扣板書)的八兒。八兒心里隱藏的語言和那鍋不斷嘆氣的粥,這又藏著什么奧秘呢?下節課我們再來揭秘。第二課時【導入】一、談話導入,回顧課文內容評論1.談話導入。2.回顧課文內容,想一想課文圍繞臘八粥寫了什么事?【講授】二、品讀課文評論1.課文的主要人物是誰?八兒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2.明確任務:課文是如何寫八兒嘴饞的?3.讀文探究1)默讀課文,畫出描寫八兒特點的句子,作批注。2)小組交流4.集體匯報1)描寫動作的句子。2)描寫語言的句子。3)描寫心理活動的句子。5.小結:全文圍繞“八兒”全家吃媽媽熬煮臘八粥的經過,展現了一幅淳樸、和睦的圖畫。表現了一家的其樂融融。【活動】三、指導朗讀評論1本篇課文人物對話描寫較多,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2通過揣摩人物心理,聯系提示語來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組織朗讀比賽,互相點評,取長補短。【作業】四、作業評論1有感情地將課文朗讀給家長聽。2查找有關中國傳統節日的資料,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