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 范文2:家鄉端午民俗 課件
今天,陰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我們一家人五點就起床,按照習俗上山去“趟露水”。一路上我用雙手捧起晶瑩的露珠往眼睛上抹,一時間我覺得眼睛好像亮了好多。回到家門口,我就聞到粽子香味,一進門就看見奶奶做了一桌子好菜專門等我回家吃。我洗過手來到飯桌前,我解了一個漂亮的三角粽子,撒上白糖就津津有味地吃起來。我們一家邊吃邊聊,屋子里彌漫著香噴噴的粽子味和濃濃的艾香,充滿了端午節的快樂氣氛。家鄉端午民俗按時間順序,先簡要介紹“趟露水”習俗。開門見山。介紹吃粽子,渲染了節日快樂的氣氛。我一邊吃粽子,一邊看電視。正巧,我看到有一個節目是賽龍舟。這時,媽媽對我說:“你知道賽龍舟、吃粽子的來歷嗎?”我說:“知道呀!相傳龍舟競賽是為了撈救投進汩羅江而死的愛國大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媽媽聽了高興地說:“我兒子懂得真多。”在對話中描寫了賽龍舟、吃粽子習俗的由來。奶奶見我們談得這么開心,湊上來說:“你們知道嗎?端午又稱重五,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系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這倒是蠻好玩的。”我和媽媽一起說道。通過奶奶的介紹,端午與五有關的習俗讓人耳目一新。吃完飯,媽媽給我耳朵上抹了雄黃酒,給我嘴唇上抹涂了唇膏,給我手腕上戴了紅線繩,把我打扮得和粽子一樣香,說這是老古人留下的風俗習慣,希望孩子能健成長。之后爸爸、媽媽和我去散步。一路上,我唱著端午節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念著念著,爸爸、媽媽也加入其中了。啊!端午節的學問可真多,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真了不起。這一天,我過得真是快樂呀!“抹雄黃酒”“抹唇膏”“戴紅線繩”這些過節習俗描寫,生動形象,表現出當地特有的端午民俗特點。點評:作者按時間順序以第一人稱形式講述了一家人過端午的快樂的一天,在與媽媽、奶奶的對話中,將端午節的相關習俗介紹出來。通過三代人對端午習俗的傳承,在其樂融融中突現出中國普通百姓人家對端午節的文化傳承,營造了節日祥和快樂的氛圍。文中端午風俗具有地方特色,對“趟露水”“吃粽子”“抹雄黃酒”“摸唇膏”“戴紅線繩”這些過節習俗描寫,生動形象,特別是端午節的兒歌,為文章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