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 文言文二則課件
第一課時第二課時14文言文二則語文六年級下冊學弈第一課時學弈只有5句話,70個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學古人寫的文章有一定困難。我們怎樣才能學好古人寫的文章呢?(有什么方法呢?)多朗讀看注釋懂句意釋全文5.明道理學弈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hn)鵠(h)將至,思援弓繳(zhu)而射之。雖與之俱(j)學,弗(f)若之矣(y)。為是其智弗若與(y)?曰(yu):非然也。y圍棋下棋弈學弈:學習下圍棋。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他把孔子“仁”的觀念發展為“仁政”學說。提出“民貴君輕”說,勸告統治者重視人民,闡述了儒家重民思想。肯定人性生來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其學說對后世儒者影響很大。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有“亞圣”之稱。著作有孟子。作者簡介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通國:全國。之:的。譯文:弈秋,是全國最善于下棋的人。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稱為弈秋。弈:下棋。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使:讓。誨:教導。惟:只。專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譯文: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一心一意,聚精會神,只聽弈秋的教導。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之:指弈秋講的內容。援:拉。鴻鵠:天鵝。弓繳:弓箭(繳:指系在箭上的絲繩)。之:指鴻鵠。譯文: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講,可是心里卻想著天上有天鵝將要飛到這里來,想取過弓箭,把它射下來。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之:他,指前一個人。俱:一起。弗若:不如。矣:了。譯文:這個人雖然與前一個人一起學習,成績卻不如那個人。為:因為。與:嗎。曰:說。非:不是。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其:他,指后一個人。然:這樣。譯文: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弗若:不如。弈秋是全國最善于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也聽講,可是心里卻想著天上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個人雖然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成績卻不如那個人。是因為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譯文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之:的話之:鴻鵠思援弓繳而射之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專心致志)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三心二意)?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專心致志成功一心二用失敗條件一樣態度不同思考討論1.兩個人同時在最好老師的指導下學棋,為什么會產生不同的結果?答:因為一個人專心致志學習,而另一個人三心二意。2.通過學習,你從中得到了怎樣的啟示?(課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答:課文告訴我們學習要專心致志,絕不可三心二意。揠苗助長來源于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o枯干)矣。(比喻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強求速成,結果反而把事情弄糟)刻舟求劍來源于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j急)契(q用刀雕刻)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用來諷刺固執而不知變化的愚蠢可笑行為。畫蛇添足來源于戰國策齊策上楚有祠者,賜其余人卮(zh古代盛酒的器皿)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比喻多此一舉,反而弄巧成拙。)第二課時兩小兒辯日介紹資料: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列子相傳為列御寇的論集。列御寇,戰國時鄭國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憂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孔子)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曰:“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辯論爭勝負緣故認為距離正午到清清涼涼伸手熱水判斷誰認為你通“智”,智慧孔子到東方去游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一孔子路遇兩小兒辯日二兩小兒各抒已見三孔子不能定誰是誰非兩小兒辯日1如車蓋(大近)2滄滄涼涼(涼遠)初出日中如盤盂(小遠)如探湯(熱近)孔子不能決一是根據視覺判斷,距離近則物體形狀大,遠則物體形狀小。一是根據感覺推論,靠近熱源就感覺熱,遠離熱源就感覺涼。孔子答不出來,他的態度是怎樣的?可取嗎?兩小兒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看法?因為兩小兒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標準不同,結果也就會不一致。他能實事求是,不怕露丑,我們應該向他學習。1、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學無止境,即使是博學多聞的孔子也會有所不知。我們要不斷學習。2、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要敢于獨立思考,大膽質疑。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要“強不知以為知”,要誠實謙虛。辯日啟示4、認識事物從不同角度出發考慮,會有不同結論,要注意客觀科學地分析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