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專業術語介紹
戲曲專業術語介紹【壓軸】一臺折子戲演出中倒數第二個劇目。因最后一個劇目稱大軸得名。【串】演戲俗稱“串戲”,因腳色須連貫成隊故稱串。一說串字來源于“爨”字,因舊時也以“爨”或“爨弄”泛稱演劇。【反串】指藝人扮演原所屬行當外的角色。如旦行演員演生行或武生等。【客串】非職業演員參加戲班演出稱客串。【票友】舊時對戲曲、曲藝的非職業演員、樂師的通稱。相傳清代八旗子弟憑清廷所發“龍票”,赴各地演唱子弟書,不取報酬,為清廷宣傳,后就把非職業演員稱為票友。【優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雜技表演為業的藝人之統稱。一般認為以表演戲謔為主的稱“俳優”,以表演樂舞為主的稱“倡優”。演奏音樂的藝人稱“伶人”。宋元以來,常稱戲曲演員作優伶。【行當】傳統戲曲角色的類別。近代有生、旦、凈、丑和生、旦、凈、末、丑兩種總分行方法。每個行當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為老生、小生等。各劇種在分支的層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簡之別。【生】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見于宋元南戲,后除元雜劇外,歷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壯年男子,是劇中主要人物。隨著藝術的發展,生行又據所扮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劃分為許多專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旦】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的名目初見于宋代歌舞,宋雜劇已有裝旦,后歷代都有這行腳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劃分為許多專行,如正旦、花旦、貼旦、閨旦、武旦、老旦、彩旦等。【凈】俗稱“花臉”“花面”。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一般認為是雜劇和金院本的副凈演變而來。面部化妝用臉譜、唱用寬音或假音,動作大開大闔,大都扮演性格剛烈或粗魯*險的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藝術特點,又劃分為許多專行,如京劇的正凈、副凈、武凈等。【末】傳統戲曲腳色行當。宋雜劇中有副末。元雜劇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兩個主要角色。明清時,成為獨立行當,常扮社會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中年以上男子。近代多數劇種末已并入老生行。【丑】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喜劇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塊白粉而俗稱“小花臉”。又與凈腳的大花臉、二花臉并列而俗稱“三花臉”。宋元南戲已有丑腳。可表現幽默、機智的人物,也可表現靈魂丑惡、奸詐卑鄙的人物。按扮演人物身份、性格和技術特點,分為文丑和武丑兩大支系。【龍套】也叫“文堂”“流行”。扮演劇中士兵、夫役等侍從人員,因身著特殊形式的龍套衣得名,一般以四人為一堂。舞臺上用一堂或兩堂龍套,以表人員眾多,起烘托聲勢作用。【四功五法】戲曲演員唱、念、做、打4種藝術手段和口、手、眼、身、步5種技術方法的合稱,為戲曲演員的基本功。【唱念做打】戲曲表演的4種藝術手段。指唱功、念白、做工、武打,習稱“四功”。是戲曲演員的4種基本功夫。【聲腔】指戲曲以演唱的腔調來區分不同品種。某些戲曲劇種或劇種的腔調在音樂或演唱方法上具有較多共同性被稱為一種聲腔,或歸為一個聲腔系統。【板眼】戲曲音樂名詞。奏樂或唱曲時,每一小節,強拍以板敲,稱“板”;弱拍或次強拍則以鼓點擊,稱“眼”,合稱板眼。分別稱為三眼板(四拍子),一眼板(二拍子),有板無眼(一拍子或稱流水板),無板無眼(散板)等。【自報家門】戲曲中介紹人物的一種傳統手法,劇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場時用引子、定場詩、定場白等作自我介紹,包括姓名、籍貫、身世和劇中規定情境等。【起霸】戲曲表演程式。傳說因首先用于明代傳奇千金記起霸一出而得名。通過一套連續的舞蹈動作,表現古代將士出征上陣前整盔束甲的情景。全套的稱整霸或全霸,大都用于劇中主要人物。半套的稱半霸。兩個人同時起霸稱雙起霸。【亮相】戲曲表演程式。劇中人在上下場或一節舞蹈結束時的短暫停頓中所做的塑像式姿式。有單人、雙人或多人各種形式。用以突出顯示人物的精神狀態。【趟馬】戲曲表演程式動作。通過成套的連續的舞蹈動作,配合快速的鑼鼓節奏,表現策馬疾行的姿態。有單人趟馬、雙人趟馬、多人趟馬等多種。【打出手】戲曲武打中的特技。簡稱“出手”。一個主要腳色手足并用同敵對數人相互接、踢、拋、擲武器,用2桿至8桿槍不等,形成驚險復雜的戰斗場面。常用于神怪斗法的武旦戲。有時也用于亂軍中搶奪武器的情節。【臉譜】戲曲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譜式。是從唐代樂舞“代面”面具逐漸演變而來。演員面部勾畫各種顏色、圖案,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現對人物的褒貶。主要用于凈、丑角。【行頭】廣義泛指演戲用的道具、服裝。狹義只代表戲裝。一般不分朝代、地域和季節,只按性別、年齡和社會地位進行妝飾。【翎子】戲曲中演員盔帽上的兩根五六尺長的雉雞尾制飾物。插翎子多為英武、勇猛、強悍或暴戾人物。目的在于加強表演的舞蹈性,表現人物感情。使用翎子的舞蹈稱為“翎子功”。【髯口】又稱“口面”。戲曲演員所掛的假須,用牦牛毛或人發做成。按劇中人年齡分黑、黲(灰)、白三種,個別形貌怪異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則戴紅髯、紫髯等。根據不同身分和人物性格,髯口式樣分為多種。【水袖】戲曲服裝中的蟒、褶子、帔等袖端所綴一尺上下的白綢。以其甩動時形似水波紋而名。水袖技術是戲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演員可利用它表現人物的性格、感情和增加形象美。【靠】戲曲服裝。劇中古代武將的鎧甲。身分前后兩塊,滿繡魚鱗紋。腹部稱“靠肚”。護腿兩塊稱“靠牌子”。背后插三角形小旗,稱“靠旗”。不用靠旗的稱“軟靠”。女將穿的“女靠”,身下綴數十根彩色飄帶,內穿襯裙。【盔頭】傳統戲曲中劇中人所戴冠帽的通稱。主要指帥盔、草盔、鳳冠等硬質冠帽,也包括鴨尾巾,羅帽等軟質帽巾。按人物身份的不同分別使用。大都著重裝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