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 古詩三首 課件
9.古詩三首第一課時情景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春節指的是農歷的哪一天嗎?作者簡介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宋臨川人,漢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長于說理與修辭,善用典,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亦有情韻深婉之作。著有臨川先生文集,謚號“文”。其政治變法對宋初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讀準音屠蘇注意讀準平舌音“蘇”ts爆竹:古人燒竹子時發出的爆裂聲。用來驅鬼避邪,后來演變成放鞭炮。元日:農歷的大年初一。屠蘇:藥酒名。古代習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詞語解釋桃:桃符,古代一種風俗,農歷正月初一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郁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演變到現在,人們大多會用對聯貼于大門上。一歲除:一年已盡。除,去。曈曈:日出時光亮的樣子,詩中指“天剛亮時”。寫字有方舊符“舊”左窄右寬,“符”上窄下寬品讀欣賞春節是個喜慶的節日,能說說你們是怎么過的嗎?放鞭炮吃餃子和年糕慶祝貼對聯炮竹聲聲,告別舊年舉杯同慶,迎接新年大紅對聯,美好心愿教師小結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習俗主要有吃粽子與賽龍舟。端午節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中秋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第二課時作者簡介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正字音hnjim魂酒牧hnjim魂酒牧hnjim魂酒牧hnjim魂酒牧“魂”是前鼻音。詞語解釋斷魂:形容凄迷哀傷的心情。雨紛紛:細雨綿綿不絕。清明節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路上奔波,心里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沉著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濕漉漉的。詩人心里很是哀傷。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借問:請問。遙指:遠遠地指著。詞語解釋找個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館在哪兒呢?便問牧童哪兒有酒館,牧童指著遠處的杏花村里有酒館。“清明時節雨紛紛”這句詩出自()朝的()所寫的。全詩通過描寫的景色和的情景,表達了詩人的心情。唐杜牧清明詩歌欣賞寫字有方欲“魂、借、酒、何”都是左窄右寬,“欲”左寬右窄,“牧”左右等寬。酒何魂牧借節奏朗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第三課時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后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盂蘭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只是近年來,人們對老人的推重,故此節日又被稱為老人節。關于重陽節,你都了解哪些資料?情景導入王維(701761),唐代著名詩人,畫家,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濟縣),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正在長安謀取功名。他多才多藝,擅長繪畫、書法,精通音樂,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與另一位唐代詩人孟浩然并稱“王孟”。作者簡介xinbi兄倍正字音“兄”是后鼻音。“異”是整體認讀音節。節奏朗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異鄉:他鄉、外鄉。就是家鄉以外的地方。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獨:孤身一人;獨自一人。逢:遇到。詞語解釋茱萸(zhy):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一種香草)古時候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人們都喜歡插戴茱萸,據說這樣可以避邪、消災。遙知:在遙遠的地方猜想。寫字有方“獨、佳”都是左右結構,左窄右寬。“異”上下結構,上窄下寬。獨異佳兄詩歌欣賞詩人王維因為要在長安謀取功名,不得不與自己的故土和親人告別,作客他鄉。遠在外地的他,時常想起家鄉的朋友和親人。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王維想:家鄉的親人、兄弟們一定在插滿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鄉一帆風順吧!遺憾的是,我無法與親人、兄弟們一起度過這美好的時光。布置作業:這首詩表達了身居外地的詩人,適逢重陽佳節,更加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思想感情。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