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 古詩三首1教案
課題古詩三首課型講讀課文授課時間3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會認“屠、蘇”等7個字,會寫“舊、符”等12個字。過程與方法: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這三首古詩,默寫清明。2.在教學中指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自由表達,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國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教學重點理解古詩的意思,感悟古詩表達的情感。教學難點在比較欣賞中了解祖國傳統節日的風俗。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會認“屠、蘇”等2個字,會寫“舊、符”等2個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3.理解“屠蘇”“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詞的意思,明白本首詩的大意。4.了解詩句所描繪的歡天喜地、熱熱鬧鬧的節日景象,感受詩中表達的全民族歡度佳節、辭舊迎新的美好愿望。教具準備課件。教學設計設計意圖導入( )分鐘一、走近生活,談話導入1.(課件出示2:出示一組春聯和春節過年的畫面)。2.同學們,你知道春節指的是農歷的哪一天嗎?(指名并板書:正月初一)這一天在古時候又叫做“元日”(板書:元日)“元”是開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3.今天我們要學的這首古詩的題目就叫作“元日”,請大家一起來讀題。4.簡介作者。(課件出示3)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宋臨川人,漢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長于說理與修辭,善用典,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亦有情韻深婉之作。著有臨川先生文集,謚號“文”。其政治變法對宋初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設計意圖:“元日”這個名詞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而“春節”是人所共知的,以“春節”引入,不但學生感興趣,而且幫助了學生理解詩題。】新課教學( )分鐘二、初讀感知,學習字詞。(一)初讀課文,感知詩意。1.同學們,首先請你們自由朗讀這首古詩,用你們平時學會的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交流,朗讀的時候,要把字音讀準,然后邊讀邊邊記下自己讀懂了什么,標出讀不懂的地方。2.生自由朗讀,小組交流。3.檢查交流情況。(課件出示4:生字)屠 蘇 (1)指名朗讀,師生評價,糾正不正確的讀音。注意讀準平舌音“蘇”。(2)交流對重點詞語的理解。教師評議,多媒體出示重點詞語的注釋。(課件出示5)元日:農歷的大年初一。爆竹:古人燒竹子時發出的爆裂聲。用來驅鬼避邪,后來演變成放鞭炮。一歲除:一年已盡。除,去。屠蘇:藥酒名。古代習俗,大年初儀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曈曈:日出時光亮的樣子,詩中指“天剛亮時”。桃:桃符,古代一種風俗,農歷正月初一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茶、郁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演變到現在,人們大多會用對聯貼于大門上。(二)識記字形,書寫生字。(出示生字田字格課件6)舊 符 1.你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形聲字結構:符“日+丨=舊”2.觀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筆畫,交流討論“舊 ”左窄右寬,“符 ”上窄下寬。3.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三)學生熟讀課文:開火車讀、賽讀、小組讀、同桌讀。三、品讀欣賞,深入探究。(一)回憶生活,說說“春節”1.春節是個喜慶的節日,能說說你們是怎么過的嗎?指名交流,教師適當引導:說說自家或見過別人家怎么過節。(課件出示7)A:放鞭炮(引導學生知道人們大多喜歡在大年三十晚上12點放鞭炮,目的是告別舊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B:吃餃子和年糕慶祝(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新起點的開始,預祝來年一年更比一年好。)C:貼對聯(表達自己美好的心愿)2.教師歸納:根據同學們剛才提供的信息,老師大致可以歸納出這幾點:(課件出示8)炮竹聲聲,告別舊年舉杯同慶,迎接新年大紅對聯,美好心愿(二)理解古詩1.課件出示整首詩,背景是課文插圖,感知元日熱鬧的景象。2.同桌互讀古詩,讀后借助字典、結合插圖也可以聯系我們現在過年的情景交流“我讀懂了哪句詩。”3.指名集體交流,在學生理解詩句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適當引導學生反饋收集到的資料,了解有關春節的知識。如:為什么貼春聯?為什么放鞭炮等。4.理解全詩的意思:同桌互說,指名說說,師生評議。5.誦讀古詩(1)過春節的時候,你們的心情怎樣?為什么?(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樣的,從他寫的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出,也可以從這幅插圖中看出來。請你試著把詩中歡快、喜慶的場面讀出來。(3)自由讀、指名讀、評議、男女生讀、齊讀(4)誰已經能背了?(指名背誦)四、聯系“元日”,遷移學習1.作者描寫元日中的喜慶場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在一開始貼的句子旁板書:“爆竹”“屠蘇酒”“桃符”)(板書:爆竹 屠蘇酒 桃符)2.小結、介紹:同學們一定發現了,從古至今,過新年的方式沒有太大的不同,只不過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現在我們叫“春節”,面古時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經過時間的推移而簡化了,比如“爆竹”簡化成現在的“鞭炮”、“桃符”簡化成現在的“對聯”。像這種從古時就有,并世代流傳下來的節日,我們稱為“傳統節日”。3.你還知道我們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簡單說說節日的主要活動。(課件出示9:中秋、端午等節日簡介)4.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五、指導朗讀,體會情感。1.(課件出示10):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板書帶節奏標志的古詩元日)2.指名朗讀。學生自由評議。3.教師小結:讀古詩應該抑揚頓挫,還應有感情。4.教師范讀,指名讀,指名領讀,學生齊讀。5.自由讀,練習背誦。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多種方法識記生字,體現部編版教材多元識字的理念。對重難點生字的書寫指導,培養學生愛寫字的興趣,教會學生正確的寫字方法。為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打下基礎。】【設計意圖:本處設計這個讓學生說說現在人們怎么過春節,幫他們理解詩中的“爆竹”、“屠蘇”和“桃符”這幾處詞。其實是為了理解詩意作鋪墊的,主要是為了古今時候,人們過春節的方式沒有太大的區別,說出了這些,這首的字面意思也就明白了一大半了。】【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小組合作,進一步培養學生相互合作、探究的意識。】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分鐘六、檢查背誦,體會感情。1.我們今天學的這首元日,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我真想讀讀這首詩啊!(范讀練讀指名讀師生讀)2.抽取學生檢查背誦,學生一起背誦。【設計意圖:語文應該是在生活中學習,又服務于生活的,聯系“元日”,遷移學習,讓學生對中國的傳統節日有一個進一步的了解。】板書內容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放爆竹 飲屠蘇酒 貼桃符教學反思成功之處:元日是北宋大詩人王安石描寫新春佳節到來之際的一首頗為世人傳頌的詩歌。本課的教學我旨在讓學生感受新春的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的情景,人們意氣風發,春風得意的感受,通過以下幾個層次來進行渲染,進行教學:(1)結合學生的生活進行教學。春節,對于學生們來說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提到春節,總是會浮現許許多多幅美好歡樂的畫面,因此在學習“爆竹聲中一歲除”這句古詩時,教師提問:春節是個喜慶的節日,能說說你們是怎么過的嗎?學生們暢所欲言,說出了自己過春節時放爆竹、吃年夜飯、貼對聯這些生活的場景,通過古詩再次讓學生們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歡樂,自己的生活實際很好的幫助他們理解了詩句,而詩句所描繪表達的內容又反過來加深擴大了孩子們對新年到來的感受,相得益彰。(2)結合拓展內容進行教學。當古詩學完之后,我們一起交流了中國其他的傳統節日的生活習俗,加深了他們的理解,對元日這首詩歌理解更深了。不足之處:在教學中教師沒有引導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根據詩句大膽想象,沒有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更深更遠處發展。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會認“魂、酒”3個生字,會寫“魂、欲”等6個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3理解古詩大意;想象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復雜的情緒。教具準備課件。教學設計設計意圖導入( )分鐘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1.師:同學們,我們學過許多關于春天的詩句,誰能說說有哪些詩句?學生背誦。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關于春天的詩清明。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板書:清明)3簡介詩人杜牧:(課件出示12)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設計意圖:復習舊知,出示作者簡介圖片,引入課題,使學生興趣盎然地進入教學情景。】新課教學( )分鐘二、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熟讀詩句,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課件出示13)要求把字讀準確。遇到不認識的字讀一讀下面的拼音。hn ji m 魂 酒 牧 自由讀,指名讀。師生共同正音:“魂”前鼻音。開火車讀,齊讀。三、細讀品味,感悟理解1.學習第一句(課件)(出示第一二行)。(1)指名讀。(2)點擊重點詞語:雨紛紛、欲斷魂。(課件出示14)雨紛紛:細雨綿綿不絕。斷魂:形容凄迷哀傷的心情。(3)這兩行詩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試講,再講給同桌聽,最后全班交流)(課件出示15)清明節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路上奔波,心里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沉著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濕漉漉的。詩人心里很是哀傷。(4)師歸納,生質疑:師:學了這兩行詩,你有什么要問的?路上行人為什么“欲斷魂”?(天氣不好;恰是清明節在外奔波)這時他的心情如何?(凄迷哀傷)(5) 師生交流。(6)指導朗讀:想象詩句的意境,指導朗讀(指名讀、齊讀)。(7)總結學法: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剛才學習的方法。(生試講,師概括:抓住重點字詞,聯系上下文或觀察插圖,理解詩意。)現在請同學們運用這種方法來自學第三四行詩句。2.學習第二句(課件出示第三四行):(1)出示句子,指名讀、齊讀。(課件出示16)“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2)點擊重點詞語:借問、遙指。(課件出示17)借問:請問。遙指:遠遠地指著。(3)這兩行詩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試講,再講給同桌聽,最后全班交流)(課件出示18)找個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館在哪兒呢?便問牧童哪兒有酒館,牧童指著遠處的杏花村里有酒館。(4)學生自學,再集體交流。師:想象當時的情景,你認為兒童會說些什么呢?(遠處的杏花村里有酒店)“牧童遙指杏花村”的“遙”妙在何處?(還要很遠的路才能到達酒店,心里更加煩悶。)體會作者的心情,指導誦讀古詩。在這一過程,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當時那種“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的無限惆悵的心情。3.描述全詩的畫面,背誦古詩。4.出示填空,反饋所學知識。(課件出示19)“清明時節雨紛紛”這句詩出自()朝的()所寫的。全詩通過描寫的景色和的情景,表達了詩人的心情。5.學生小結學法:解題目-知作者-釋詞句-懂詩意-品詩味。(板書:解題目-知作者-釋詞句-懂詩意-品詩味)四、識記字形,書寫生字。1. 同學們,下面我們現在就來寫一寫詩中的幾個生字。(寫字之前要注意寫字的姿勢,做到:頭正身直腳放平,五指執筆筆桿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個生字寫2次,爭取第2個比第1個寫得好。)(出示生字田字格課件20:)欲 魂 借 酒 何 牧 2.你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熟字加偏旁:“云+鬼”是“魂”,“酉+氵”是“酒”,“谷+欠”是“欲”,“昔+亻”是“借”,“牛+攵”是“牧”。形近字比較:魂一魄 灑一酒 獵一借 牧一牡3.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筆畫,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1)“酒”左窄右寬,與“灑”區別開來。(2)“欲”左寬右窄,右邊是“欠”。(3)“魂、借、酒、何”都是左窄右寬,“牧”左右等寬,“欲”左寬右窄。4.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設計意圖:學習古詩,抓住重點詞語,結合課文插圖,在理解的基礎上,再來想象畫面,體會詩情,讀出詩味。層層推進,很好地完成了古詩教學。】。【設計意圖: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就是遵循“受人一魚,不如受之一漁”的教學理念。】【設計意圖:老師在教學生寫字時,嚴格落實新課標關于學生課堂要寫字10分鐘的要求,避免啰嗦無重點的“說”,給足時間讓學生去識字、寫字,提高了學生的書寫質量。】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分鐘搜集描寫清明時節的古詩,和同學講講,詩里的內容。板書內容清明解題目-知作者-釋詞句-懂詩意-品詩味教學反思成功之處:古詩是我國文化的瑰寶,學習傳統文化,目的是讓學生領略我國古代的經典文化,理解并背誦古詩,讓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學古詩清明時,我注重了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初步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意思。在教學古詩時,采用多種方式讀,如:自由讀、同桌讀、范讀,小組讀、男女賽讀,使學生熟讀成誦。從而使學生慢慢喜歡上古詩。在教學詩意時,我結合制作的課件,讓學生看到春天花紅柳綠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詩意。不足之處:學生在老師示范下,能讀準節奏、停頓,但是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還不夠。再如:我認為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沒有預料的高,教學時,可能自己的激情還不夠。第三課時教學目標1.認識“兄、倍”2個生字,會寫“兄、獨、異、佳”4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教具準備課件。教學設計設計意圖導入( )分鐘一、開門見山,引入新課1.在遙遠的古時候,當深深的思念,濃濃的鄉愁涌上心頭,許多詩人就用手中的筆來表達心中的無盡思念,著名詩人王維就寫下一篇流傳千古的思鄉佳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2.讀題、釋題(板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題目很重要。是我們走進課文、走進古詩中的一扇門,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生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重陽節的資料。(課件出示23)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后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盂蘭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只是近年來,人們對老人的推重,故此節日又被稱為老人節。借助注釋理解“山東”不是指現在的我國山東省,而是指華山以東,詩中指作者的家鄉山西省。2簡介詩人王維:(課件出示24)王維(701761),唐代著名詩人,畫家,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濟縣),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正在長安謀取功名。他多才多藝,擅長繪畫、書法,精通音樂,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與另一位唐代詩人孟浩然并稱“王孟”。【設計意圖:開門見山,介紹詩題和作者,激發學習興趣。】新課教學( )分鐘二、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1.熟讀詩句,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課件出示25)要求把字讀準確。遇到不認識的字讀一讀下面的拼音。xin bi兄 倍 自由讀,指名讀。師生共同正音:“兄”是后鼻音,“異”整體認讀音節。開火車讀,齊讀。2.老師范讀,劃出朗讀節奏,男女生分組讀。(課件出示26)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板書帶節奏標志的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三、吟誦感悟,想象畫面1.獨在異鄉為客獨:孤身一人;獨自一人。異鄉:他鄉、外鄉。就是家鄉以外的地方。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詩意:我獨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做外鄉的客人。2.每逢佳節倍思親每:每當。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佳節”指的是什么節日?(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為什么這一天王維倍思親?(因為他獨自一個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感到寂寞。)詩意:每當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3.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遙知:在遙遠的地方猜想。為什么要登高?(古時候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登高避災。)(課件出示27:圖文)茱萸(zh y):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一種香草)古時候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人們都喜歡插戴茱萸,據說這樣可以避邪、消災。詩意: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陽節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他們都插戴著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遺憾的是單單缺少我一個人。4.齊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加深理解全詩的意思。理解詩句的意思。師:請同學們想一想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可分為幾層?每層寫了什么?第一層(前兩句):寫身處他鄉異地的詩人,每逢佳節就更加思念親人。第二層(后兩句):寫作者想象兄弟們重陽節登高的情景。四、朗讀古詩,背誦古詩。1.齊讀、個人背、男女生背、師生背、全班背。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思考:誰能來說說詩的哪兩句最能表達出詩人的思念之情?(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2.“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為什么他每逢佳節倍思親?生1:每當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生2:因為他獨自一個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感到寂寞、孤單。)3.以敘述的口氣,把這首詩編成故事,講給同學聽。(詩人王維因為要在長安謀取功名,不得不與自己的故土和親人告別,作客他鄉。遠在外地的他,時常想起家鄉的朋友和親人。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王維想:家鄉的親人、兄弟們一定在插滿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鄉一帆風順吧!遺憾的是,我無法與親人、兄弟們一起度過這美好的時光。)4.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表達了身居外地的詩人,適逢重陽佳節,更加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思想感情)5.在我們學過的古詩中,你們還學過哪些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古詩?請你來背一背(生:李白的“靜夜思”)五、識記生字,指導書寫(課件出示28生字田字格課件) 兄 獨 異 佳1.你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形近字比較:獨一蝕 異一導 佳一掛 只一兄2.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筆畫,交流討論。“獨、佳”都是左右結構,左窄右寬。“異”上下結構,上窄下寬。3.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提醒學生注意:“獨”部首是“犭”筆順是:撇、彎勾、撇。“異”上面是“巳”不是“已”,更不是“己”。4.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設計意圖:多種形式的讀文,促使學生多次與生字見面,在讀中識字,在讀中感知詩的大意,讀準詩的節奏。】【設計意圖:用問題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學生自主閱讀的過程就是理解感悟的過程。】【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背誦增強語感,增加積累,真切地感受到古詩所描寫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分鐘搜集關于重陽節習俗的資料,說一說你見過的重陽節時的情景。板書內容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 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教學反思成功之處:古詩教學,少不了“指導朗讀”。為讓學生感受詩歌優美的音韻、完整的意境和蘊含其中的感情,讀的活動在教學中是一以貫之,從自由練讀到品析想象讀再到深情誦讀,把詩所展示的形象與詩的韻律、節奏、激蕩的情感結合在一起,進而感受詩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品出了詩句蘊含的味道。同時通過啟發學生想象,填補詩句的含蓄之處,豐富詩句的語言和畫面,學生在邊讀詩邊想象中,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在“你一言、我一語”的溝通交流中,一起走進了那濃濃的鄉愁之中。不足之處:由于放手學生自主探究,學生組織管理做得不太好,課堂氣氛過于活躍,有些亂。備課素材【寫作背景】元日這首詩就是王安石任宰相后不久寫的,那時他正在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推行新政。他覺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變當時積貧積弱的現象,使底層勞動人民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實現千門萬戶瞳瞳日情景。所以這首詩并不是單純地記錄宋代的春節民俗,而是表達了他除舊革新的政治理想。清明詩是杜牧做刺使前的早期作品。唐代安史之亂,使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出現了“荒草千里”、“萬室空虛”的蕭條荒涼景象。直到晚唐,長期得不到恢復。杜牧清明詩中的“路上行人欲斷魂”,并非由于天陰下雨,正是反映了北方農村這種耕稼缺人的荒蕪現象。同一個時期,杜牧在并州道中五律詩: 行役我方倦,苦吟誰復聞? 極目無人跡,回頭送雁群。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作者是王維。15歲那年,王維就離開了家鄉,來到京城長安想取得功名,實現個人的理想,寫此詩時王維只有17歲,恰逢重陽佳節,作者孤身漂泊于繁華熱鬧的帝都,倍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親人。【作者介紹】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于鐘山(今江蘇南京),贈太傅。紹圣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王安石執政之所以能敢作敢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進步的哲學思 想支配,他認為世界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組成,還把“新故相除”看作是自然界發展變化的規律,從而樹立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無畏精神。這些進步思想在他的文學作品中也閃爍著奪目的光彩。他的散文以雄健剛勁著 稱,使他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詞則遒勁清新,豪氣縱 橫。可惜的是他的著作大部分都已佚失,今存的只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三經新義殘卷及老子注若干篇(條)。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大杜”。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唐朝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后,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存詩400余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與文章相關的資料介紹】關于描寫中國傳統節日的古詩:1. 描寫春節的吧:元 日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2.描寫元宵的:元宵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人。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3.描寫七夕的:七夕 五代后唐 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4.描寫端午的:端午文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5.描寫中秋的:中秋月 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其他資料】“唐宋八大家”,又稱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國唐代韓愈,柳宗元和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其中韓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歐陽修、三蘇等四人是宋代古文運動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鞏是臨川文學的代表人物。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們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詩文發展的陳舊面貌煥然一新。“小李杜”指晚唐詩人李商隱和杜牧。“小李杜”之于晚唐詩壇的作用,我們總是不禁要拿來與大“李杜”在盛唐的作用相類比,如果說李白、杜甫共同創造了盛唐詩歌的一個幾乎無可企及的巔峰,那么李商隱和杜牧則在晚唐業已沒落的詩風中添上瑰麗的一頁。“詩佛”是指王維,字摩詰,河東人。工書畫。名和字均取自于維摩詰經中的維摩詰居士,維摩詰是佛門弟子。王維多才多藝,工詩善畫,兼通音樂,書法也有很深的造詣。蘇軾評論他的詩畫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21歲中進士,得到張九齡提拔,官至監察御史。張九齡罷相,他便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課后作業基礎積累大鞏固一、給下列字選擇正確的讀音,用“ ”標出。兄(xin xn) 魂(hn hi) 屠(f t) 蘇(sh s) 異(y ) 欲(y y) 二、結合詩句,選擇加點字的正確解釋。1.千門萬戶曈曈日,只把新桃換舊符。( )A.太陽落山時 B. 天剛亮時 C.傍晚時分2.每逢佳節倍思親。( )A.加倍 B. 一倍 閱讀能力大提升三、把下列詩句和相關的詩意連一連。路上行人欲斷魂 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牧童要遙杏花村 向人詢問酒家哪里有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凄涼。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遠遠地指了指杏花村。思維創新大拓展四、請你選擇一個傳統節日,寫一段話。參考答案一、兄(xin) 魂(hn) 屠(t) 蘇(s) 異(y) 欲(y) 二、1.B 2.A三、路上行人欲斷魂 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牧童要遙杏花村 向人詢問酒家哪里有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凄涼。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遠遠地指了指杏花村。四、我喜歡春節。春節是我國著名的傳統節日,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了。在這段時間里,家家戶戶要大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人們做好各種好吃的,準備辭舊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