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 9 古詩三首 課件
春節清明節重陽節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一課時第二課時9古詩三首酒魂蘇牧倍兄shnjimxinbi我會認朗讀課文掃清障礙屠斷喝童弟加t第一課時識字方法加一加:口+兒=兄云+鬼=魂字理識字:酒會意字。用水和糧食釀造的酒精飲品。+=牧童偏旁識字:牧牜m放牛的孩子舊符欲魂借酒牧兄獨異佳我會寫何jifyhnjijihmxindyji生字歸類左右結構欲舊魂符酒借上下結構兄何獨牧佳異欲y谷+欠=欲這一筆是橫鉤。易寫錯牧m這一筆變成提。識字游戲加倍牧童斷魂屠蘇桃符點燈籠元日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世稱臨川先生。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給后人留下1000多首詩歌、800多篇散文的豐富文化遺產。代表作:泊船瓜洲書湖陰先生壁等。元日“元”在字典中的解釋有以下六種,你認為在這里是哪種解釋?()(1)開始的,第一。(2)為首。(3)主要、根本。(4)元素。(5)構成一個整體的。(6)貨幣單位。1整體感知由此可知,“元日”是指(節日)。春節元日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一歲:一年。屠蘇:指一種酒。根據古代風俗,常在元日飲用。曈曈:太陽剛出來時光輝燦爛的樣子。新桃,舊符:新桃符,舊桃符。桃符用桃木制成,上面繪有神像,據說掛在門上可以求福避禍。朗讀古詩,了解重點詞語。互動課堂互動課堂讀詩句,想一想:詩中寫到了哪些節日情景?(課后第二題)在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過去了,新的一年來到了。爆竹聲中一歲除,去。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春風送暖入屠蘇。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詩意: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千門萬戶曈曈日,這句承接前面詩意,是說家家戶戶都沐浴在初春朝陽的光照之中。初升時光亮而溫暖的太陽。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個壓縮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舊符”省略了“桃”字,交替運用,這是因為七絕每句字數限制的緣故。總把新桃換舊符。詩意:都是用新桃符替換了舊桃符。以桃符的更換揭示出“除舊布新”的主題。在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過去了,新的一年到了;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戶;為慶祝新春,人們總要拿新的桃符換下舊的桃符。譯文說一說:元日一詩寫出了怎樣的節日情景?表現了怎樣的節日氣氛?這首詩寫出了放爆竹、喝屠蘇酒、換舊符(貼春聯)的節日情景,表現了一種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看圖背古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課后第一題)結構梳理元日點燃爆竹飲屠蘇酒開門迎新換新桃符萬象更新元日是一首寫的即景之作,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點燃爆竹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年節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古代迎接新年飲屠蘇酒開門迎新主題概括元日是一首與()有關的詩。A.春節B.端午節C.重陽節課堂演練A一、選擇題。1.“桃符”的“符”讀f,不讀h。()2.“欲”的拼音是y。()二、判斷對錯。三、將下列搭配恰當的詞語用線連起來。爆竹聲中春風送暖千門萬戶曈曈日一歲除入屠蘇總把新桃換舊符字詞聽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元日,看到了我國古代新年的情景,這節課讓我們繼續去看我國其他的傳統節日。第二課時清明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公歷的4月5日或4日。此時我國大部地區氣候溫暖,草木萌翠,雨水較多。清明節源于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或闔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游踏青,活動多樣。杜牧(803-825)字牧之,唐代晚期著名的詩人。人們把他與李商隱稱為“小李杜”。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唐杜牧整體感知朗讀古詩,了解重點詞語。斷魂:神情凄迷,煩悶不樂。借問:請問。大聲朗讀古詩清明1.說一說,這首詩寫的是哪一個傳統節日?2.用“”畫出此時的天氣。3.用“”標出最能體現當時人特點的詞。4.結合注釋理解詩意。互動課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唐杜牧清明節(課后第二題)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理解詩意: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此句點明詩人所置身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紛紛:細雨不停地下。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理解詩意:他看見路上行人吊念逝去親人,傷心欲絕,悲思愁緒。斷魂:指心情惆悵。說一說:清明一詩寫出了這個節日怎樣的情景?清明時節,細雨紛紛,人們吊唁親人,傷心欲絕。(課后第二題)讀詩的前兩句,讀出細雨紛紛而下的凄涼感。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課后第一題)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理解詩意:詩人又要冒雨趕路,雨濕衣衫、春寒料峭。詩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問路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理解詩意:遙指:指向遠方。牧童用手指向遠處的杏花村。讀詩的后兩句,要注意“借問”輕聲讀,“遙指”重讀,“杏花村”讀清晰。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課后第一題)說一說:清明一詩描繪了這個節日怎樣的圖畫?表現了作者什么情感?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活靈活現的雨中問路圖,表現了作者哀傷的情感。結構梳理景清明人雨紛紛行人詩人牧童這首詩描寫時節的天氣特征和情景,抒發了。主題概括清明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菊花節等說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王維:唐代著名詩人、畫家。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濟縣),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整體感知朗讀古詩,了解重點詞語。憶:想念。山東: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異鄉:他鄉、外鄉。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佳節:美好的節日。朗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1.結合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說說詩中寫了什么樣的節日情景。2.體會詩歌中表達的思想感情。互動課堂(課后第二題)獨在異鄉為異客詩意:我獨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作外鄉的客人。孤身一人他鄉、外鄉;家鄉以外的地方他鄉的客人每逢佳節倍思親詩意:每當遇到節日就倍加思念親人。想一想:為什么王維這么思親?因為他獨自一個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感到寂寞。每當遇到加倍,格外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詩意: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陽節,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他們都插戴著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遺憾的是單單缺少我一個人。在遙遠的地方猜想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據說可辟邪。說一說:詩中寫了什么樣的節日情景?重陽節登高、插戴茱萸。(課后第二題)伴隨音樂,讀一讀這首詩,讀出思鄉之情。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課后第一題)結構梳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思念親人想象情景本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想起家鄉的,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表達了游子的之情。主題概括異鄉兄弟思鄉懷親不須迎向東郊去春在千門萬戶中。盧道悅迎春名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陣子春景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拓展延伸元日寫的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寫的是,“路上行人欲斷魂”描寫的是的景象。一、根據古詩內容填空(填寫節日)。課堂演練春節重陽節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天氣又陰又冷,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凄涼。二、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下面詩句的畫面三、課下開展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了解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以及節日的習俗,并用表格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