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 我變成了一棵樹教學反思二
我變成了一棵樹教學反思在以低幼兒童為讀者對象的童話故事中,作家往往更傾向于強調自然與人之間關系的積極面。借助于童年特有的天真和稚趣,這種積極的關系能夠得到富于童年意趣的展示。我變成了一棵樹將人與動物、植物的彼此相遇與認同,描繪得有如童年生活中一種真實的存在,也使不同生命間的這份交流、關懷顯得格外自然。本文的教學重點是:1.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2.學習作者運用想象的寫作方法。一、教學效果圍繞本課教學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我認為最重要的應該是讀,所以這節課我想讓學生在讀中學,在學中讀。讀要有一個過程,必須由淺入深,有層次的去讀,因此,我設計分三步讀。第一步:朗讀,這是讀的最初階段。在指導讀法的基礎上,讓學生讀,讓他們在讀中初步感受文本。第二步:誦讀,這一步要求學生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把握朗讀節奏及情感,這一步我先范讀,力求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意境,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并在隨后的討論交流中,邊理解文章內涵和感情,邊讓學生有感情地讀。把感情讀出來,讀到位!第三步:悟讀。激發學生深思,由作品生發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在前面學習和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們在瑯瑯的讀書聲中體驗到作者的情感,與作者產生共鳴,進一步把握文章主旨,感受作者情感。二、成功之處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在教學本節課的時候,我最大的成功之處是:教學中,讓學生盡可能的發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別人的看法,從而使思維更廣闊,認識更深刻,學生之間的互議和交流使學生的理解更全面,同時也促進了全員參與,提高表達能力。三、不足之處同學想畫面的同時,又讓他們想心里話,后一問題響應者比較少。原因是兩個問題放在一起,同學操作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可以分開進行,后一個問題,可以讓同學在默讀文后進行,可能效果會好一些。說自身的內心話既是對課文的理解,也是同學對語言情境的感情體驗。四、改進措施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讓學生自學生字詞,熟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然后出示自學提示(兩個中心問題),讓學生走進課文,從文中找出問題答案,解決本文重難點;接著再次讀文,結合上下文體會文中的精彩語句,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學完課文后,讓孩子們積累一些有關讀書的名言或詩句,豐富自己的語言。最后,發散孩子們的思維,進行一次小練筆假如我是一棵樹,抓住“讀寫結合”點,激發孩子的寫作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