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生物全冊教案(總44頁)
最新人教版八年級生物上冊教案(全冊) (2000字)八年級生物上冊目錄 第一章 動物的主要類群 第一節 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2、3、4 第二節 線形動物和環節動物5、6、7 第三節 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7、8、9 第四節 魚 9、10、11 第五節 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11、12 第六節 鳥 第七節 哺乳動物 第二章 動物的運動和行為 第一節 動物的運動 13、14 15、16 17、18 第二節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18、19 第三節 社會行為 19、20、21 第三章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2、23 第四章 分布廣泛的細菌和真菌 第一節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23、24 第二節 細菌 第三節 真菌 24、25 25、26 第四節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26、27、28 第五節 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28、29、30 第五章 病毒 第六單元 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 第一章 根據生物的特征進行分類 第一節 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33、34 第二節 從種到界 34、35 30、31、32 第二章 認識生物的多樣性 35、36、37 第三章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37、38 1 第一章 動物的主要類群 第一節 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 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 (1)知道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是一類結構簡單的低等多細胞動物。 (2)知道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3)識記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的主要特征。 重點難點: 1水螅的形態結構和腔腸動物的主要特征 2渦蟲和華枝睪吸蟲形態結構和扁形動物的主要特征 3.準備活體水螅是上好本課的關鍵和難點。 教具準備: 活體水螅、水螅縱切切片、顯微鏡、放大鏡、教學軟件。 。 教學過程 2 3 板書設計 第一節 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 一、腔腸動物-水螅 1生活環境:淡水中 2形態體色:乳黃色或淺褐色 3結構: 4生殖:出芽生殖或產生生殖細胞 二、腔腸動物與人類的關系及其主要特征 1腔腸動物與人類的關系:食用、藥用、觀賞、石油 2主要特征:身體呈輻射對稱,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肛門 三、扁形動物 (一)渦蟲1、生活環境2、形態結構3、生活方式 (二)豬帶絳蟲(三)華枝睪吸蟲(四)日本血吸蟲 4 四、扁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及其主要特征 1、扁形動物與人類的關系2、主要特征:身體兩側對稱,背腹扁平,有口無肛門 第二節 線形動物和環節動物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蛔蟲適于寄生生活的結構和生理特點;了解蛔蟲感染人體的途徑、對人體的危害,以及預防感染的方法;掌握線形動物門的主要特征。 2通過蛔蟲對寄生生活適應的特點,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的能力。 3通過理解蛔蟲適于寄生生活的形態、結構、生理特點,繼續進行“生物體的形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教育。 過程與方法: 以蛔蟲的生為主線,讓學生通過對蛔蟲的觀察了解線形動物的主要特征。 通過對如何預防蛔蟲病的討論,滲透本課的德育目標。讓學生樹立要養成衛生好習慣的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理解蛔蟲的生活史和蛔蟲對人類造成的危害,使學生理解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重要意義。 重點、難點 1蛔蟲適于寄生生活的結構和生理特點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線形動物門的主要特征也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重點內容。 教學過程 5 板書: 第三節線形動和環節動物(一) 一、蛔蟲的形態結構 雄蟲:15-25cm 尾部卷曲 雌蟲:15-35cm尾總尖直 身體呈長圓柱形,兩端逐漸變細,活蟲身體為乳白色,有時微帶紅色。 體表有角質層 消化管簡單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門 生殖器官發達 二、感染途徑 消化道感染 三、危害 五、預防措施 六、線形動物的主要特征 七、常見的線形動物 第三節 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 教學目的: 1知識方面 (1)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知道軟體動物的基本結構特點。 (2)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知道軟體動物與人類的關系。 2能力方面 通過對當地常見的軟體動物的觀察,使學生學會觀察軟體動物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和觀察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過本課教學,培養學生滿懷激情愛科學,勇于探索學科學,求真務實做科學的精神。 (2)通過對課外讀物的閱讀,使學生知道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人工育珠的國家,增強其民族自豪感,激發其學好科學的自信心和學好科學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 重點難點 1軟體動物和人類的關系是本課重點。因為軟體動物與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要加以保護和發展;有的有害,要加以控制,這個道理必須讓學生明白。 2確定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課難點。因為本章沒有軟體動物的特征,但是上完本節課又必須讓學生知道哪些動物屬于軟體動物,它們屬于軟體動物的依據是什么。 教具準備 河蚌的外形和結構掛圖,蝸牛和烏賊的掛圖;河蚌的浸制標本,飼養在水族箱中的河蚌。 教學過程 1教學過程設計思路: 創建情境提出問題導出課題觀察實物,識別某種軟體動物的結構討論,歸納軟體動物與人類的關系比較幾種軟體動物,分析。歸納共同特征 2教學過程說明: 板書設計 第三節 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 一、常見的軟體動物 河蚌:身體柔軟,有外套膜,兩片貝殼 蝸牛:身體柔軟,有外套膜,一片外殼 烏賊:身體柔軟,有外套膜,一片內殼 二、軟體動物的主要特征是: 柔軟的身體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貝殼;運動器官是足。 三、與人類的關系 有益:食用、藥用、工藝品 第四節 魚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動物的分類。 2.了解多種多樣的魚,知道“四大家魚”。 3.掌握魚的形態結構與水中生活相適應的特點。 4.理解魚的呼吸過程。 5.理解與魚的運動有關的結構特點。 6.了解魚與人類的關系。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對魚的形態特征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2.通過魚呼吸和游泳的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鯽魚形態結構等知識的學習,進一步確立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生物體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通過觀察鯽魚的實驗,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同學間的合作意識。 3.增強學生保護環境、保護生物資源的思想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魚的呼吸與運動。 2.教學難點 :魚的呼吸與運動。 三、教具準備 掛圖、鯽魚、魚解剖標本、水槽、剪刀、筷子、細線。 四、課時安排 本節共安排2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喜歡吃魚嗎?魚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人為什么不能生活在這種環境中呢?讓我們帶著疑問來學習我們今天的新課。 三、合作探究 人如果要在水中生活需要解決那些問題?魚等水生動物有時怎樣解決這些問題的? (一)游泳 1、魚在游泳時,靠什么部分產生前進的動力?靠哪種鰭來保持平衡?靠哪中鰭保持前進的方向? 2、各種鰭的作用能夠僅靠觀察得出結論嗎? (二)呼吸:取一條活魚,放在一個裝有清水的玻璃缸中,根據“觀察與思考”(課本P7)觀察回答下列問題: 1、觀察魚的口和鰓蓋是怎樣交替動作的? 2、用紗布包住魚身抓住魚,然后將墨水滴在魚的口前方,觀察墨水會不會順著鰓蓋后緣流出來,這說明了什么? 3、觀察鰓的顏色和結構特點,分析鰓為什么是鮮紅色的?鰓絲為什么既多又細? 4、進入鰓和流出鰓的水中,溶解的氣體成分會有什么變化? 5、魚鰓的哪些特點對水中呼吸是至關重要的?魚離開水后,很快就會死亡,原因是什么? (二)總結魚類主要特征 (一)魚兒離不開水,那它的形態特征與水中生活究竟是怎樣適應的呢?引出以下內容。 (二)魚的形態特征 1.身體分部:請學生觀察水槽中的鯽魚,找出身體各部分的界限。然后告訴學生正確的身體分部。 2.魚的體形:魚的體形象什么?學生仔細觀察,并提問這樣的體形對水生生活有何意義呢?引導學生聯系船只、艦艇的造型特點進行思考并得出魚的體形呈梭形,有利于減小游泳時的阻力。 3.魚的體色:請兩位同學配合觀察魚的背面和腹面,發現了什么?背深腹淺。這樣的體色與水生生活有何關系?通過分析得出背深腹淺的體色有利于保護自己,不易被敵害發現。體現了生物適應環境的特性。 4.魚的體表:引導學生用手觸摸魚的體表,較粘滑。因為魚體表覆蓋鱗片,上有粘液。鱗片和粘液對魚的身體有保護作用,粘液可減小游泳時的阻力。 5.魚的側線:魚如何感覺外界的各種變化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魚的兩側,發現了什么?原來有兩條線(學生會顯得非常驚奇,因為平時不會去注意)。如果用放大鏡仔細看,還會發現它們由鱗片上的小孔組成。這兩條線是魚的側線,它們與神經相連, 有測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 6.魚的鰓:請兩位同學配合,剪開鰓蓋,對發現的結構進行描述。教師重點分析鰓呈鮮紅色的原因和鰓的作用。通過實驗觀察使學生掌握魚的呼吸器官是鰓。 7.魚的鰭:問:魚靠什么運動?請同學找一找魚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結構,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擺動。如果沒有這些結構,魚會怎樣?激起學生的好奇心,面對各種回答(即假設),請學生自己動手驗證(保留尾鰭)。教師巡回指導,由于人人動手,獲得的知識非常直觀和深刻。使學生分清偶鰭和奇鰭,掌握鰭的穩定和游動作用。 (一)魚的呼吸 教師問:如果把水槽中的魚取出,時間長它會怎樣? 學生答:魚會慢慢地死去,因為魚無法呼吸了。 請學生設法驗證魚在水中的呼吸。 四人一組仔細觀察:口和鰓蓋的運動特點。通過觀察和討論得出:魚在水中生活,其口和鰓蓋做交替運動。 教師問:這種運動的結果是什么? 學生答:水從口入,從鰓孔流出。 請學生驗證這一設想。為了使實驗現象更明顯,可把魚的軀干部和尾部用筷子、線綁住,指導學生向魚的口前滴一滴紅墨水,觀察有什么現象?經仔細觀察,墨水隨水流入口腔,當口閉合時,又從鰓孔流出 。 教師及時問:水從口流入,從鰓孔流出有什么意義? 學生答:在水中完成氣體交換,即吸入水中的氧氣,向水中排出二氧化碳。 教師繼續問:鯽魚通過什么器官完成水中的氣體交換?它有哪些特點與氣體交換功能相適應? 經觀察,共同得出鰓的特點及作用。教師簡單介紹水流過鰓絲時氣體交換的過程。這時,教師可滲透情感教育:水是魚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水環境?讓學生各抒己見。 (三)魚的運動 由于剛才剪去了鰭,魚的游動顯得困難,如果用筷子和線綁住魚的軀干部和尾部,會怎樣呢?實驗結果很快出來:魚不能前進。說明魚游動時,身體兩側肌肉輪換著收縮和舒張使得軀干部 和尾部左右擺動,從而產生前進的動力。著重討論尾鰭的三大作用:穩定身體,推動身體前進,控制游動的方向。接著教師拿出魚的骨胳標本,介紹魚骨胳的結構和作用。重點描述脊柱的組成和作用。 魚靠鰭的擺動,產生前進的動力,魚的上浮和下沉又靠什么呢?原來魚的體腔背側有一個白色的結構叫魚鰾,里面的空氣可增減,從而幫助魚在不同的水層間游動。 由于肌肉、骨胳、鰭和鰾的協調作用,魚在水中便可以自由自在地運動了。 (三)魚與人類的關系 教師提出以下問題,請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 1.魚的種類。 2.人類對魚類資源的利用體現在哪些方面? 3.我國常見的海洋捕撈魚類以及保護海洋魚類資源所采取的措施。 4.淡水養魚中的“四大家魚”及淡水養魚業的前景。 5.針對魚類資源的現狀,談談自己的看法(滲透保護環境和動物資源的思想情感教育)。 (四)小結 教師結合板書小結。 五、板書設計 (一)魚的形態特征 體形:流線型,減小水的阻力 體色:背深腹淺,有保護作用 體表:鱗片和粘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