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生物全冊教案(總120頁)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第一節 植物的生殖教材分析:本節的教學重點是植物的生殖,即:植物的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有性生殖涉及到植物花和果實的結構,但花的結構和果實的結構在七年級上冊被子植物已經學習過了,部分學生已經有所遺忘,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復雜、抽象,這就成為本節的教學難點,無性生殖部分包括“植物的營養繁殖”和“植物的組織培養”兩個內容,雖然內容具體,但涉及到的范圍廣,尤其是植物的組織培養是現代生物技術的產物,這需要學生廣泛收集相關資料,擴大知識面,同時還可以利用這部分知識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增強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具體如下: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概述綠色開花植物的受精過程(2)舉例說明幾種植物的營養繁殖。(3)說出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2、能力目標(1)通過對植物生殖過程的觀察,嘗試圖與圖之間的表達。能夠模仿人工營養繁殖的圖示,進行植物的嫁接、插扦或壓條等活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觀察植物的組織培養過程,閱讀人工種子形成的資料,體驗新科技與傳統生產的差異。(2)參與嫁接、扦插或壓條等活動,體驗植物新生命的誕生過程。教學重點:1、概述綠色開花植物的受精過程2、舉例說明幾種植物的營養繁殖。3、說出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教學難點:1、通過對植物生殖過程的觀察,嘗試圖與圖之間的表達。2、說出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教學用具:教師:互聯網課件、自制PPT課件、學生微機室、盆載萬年青、月季等花卉、楊、柳的枝條。 學生:供觀察的已經縱切開的各種水果。教學方法:觀察法、討論法、談話法等課時分配:2課時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授新課一、植物的有性繁殖(受精與果實的形成)達標檢測小結課后作業(第二課時)二、植物的無性繁殖1、營養繁殖2、植物的組織培養達標檢測小結利用 PPT課件出示各種植物的花、果實,果樹、楊樹苗等。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并做鼓勵、評價。PPT出示桃花和桃的結構。PPT超鏈接到網絡課件開花與結果傳粉。 PPT超鏈接到網絡課件開花與結果動畫雙受精過程。PPT超鏈接到網絡課件開花與結果動畫果實的形成。引導學生觀察各種水果的結構及各部分分別是由雌蕊的哪一部分發育來的。引導學生就觀察、討論結果進行交流,并做鼓勵、評價。PPT出示雙受精作用后雌蕊的結構圖及果實的結構圖。PPT出示桃、李、杏、西瓜、辣椒、茄子等果實的縱切圖片及其思考題:桃、李、杏這些果實中只有一粒種子,西瓜、辣椒、茄子這些果實中有多粒種子,這是為什么?通過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了解3至5種與人們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植物的果實的形成。鼓勵學生交流所了解的植物。引導學生閱讀P122第二自然段。引導學生例舉營養繁殖的實例。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搜索營養繁殖材料。引導學生根據提供的盆載萬年青、月季等花卉,楊、柳的枝條進行實踐操作。PPT出示植物組織培養流程圖。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搜索植物組織培養資料。PPT出示思考題:植物的營養繁殖和組織培養過程中涉及到兩性性細胞的結合嗎?鼓勵、評價學生交流。PPT出示搶答題并鼓勵、評價學生答案。通過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觀看圖片思考:1、植物的花與果實之間是什么關系?2、楊樹苗是怎樣培育出來的?辨認花和果實的各部分結構并回憶花的主要部分。根據傳粉動畫,認識傳粉過程。(自花傳粉、異花傳粉)觀看動畫,理解植物的雙受精過程及雙受精的部位,比較哺乳動物的受精與植物雙受精發生部位的不同。觀看動畫,理解植物經過雙受精作用后,雌蕊發生的變化。四人一組,把本組帶來的水果縱切開來,辨認水果的結構并討論各部分分別是由雌蕊的哪一部分發育來的?各組交流觀察、討論結果,組內成員相互補充。在白板軟件狀態下,通過連線方式把雌蕊的結構與果實的結構連接起來。四人一組,觀察、討論、交流答案。思考、回憶、交流。利用網絡、調查、訪問等形式了解。交流調查結果。閱讀、明確營養繁殖的概念。根據營養繁殖的概念,例舉日常生活中所見的營養繁殖的實例。四人一組搜索、整理并展示結果。四人一組進行嫁接、扦插、壓條的實踐操作。觀察并說出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及技術的關鍵所在無菌條件。四人一組搜索、整理并展示結果。思考并交流答案,明確植物的營養繁殖和組織培養屬于植物的無性繁殖,而花與果實的形成則是有性繁殖。以四個大組為單位,進行問題搶答。思考、回憶、交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產生學習興趣,引出新課。通過直觀手段分解難點,達到化難為易的目的,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學會知識。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搜索,獲取知識,擴大知識面,體驗成功的快樂,激發學習興趣。教學后記:第二節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初中生物課程標準中將生物的生殖和發育按照人、動物和植物分成了三部分。本節是講解動物部分中的一個類群昆蟲的生殖和發育。教材中以毛毛蟲和蝴蝶之間的關系引入,分別以家蠶和蝗蟲為例,介紹了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的概念和過程。因此教學的難點應是對學生課前對家蠶觀察飼養過程的指導和督促。讓學生課前收集資料,課上通過啟發、觀察、比較、討論、探究等形式,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更多的感性認識,為學生創造思維的空間,產生思維的火花,形成良好的問題意識和探究意識,感受到生物的神奇與偉大,體驗到生物學知識與人類關系的密切。本節課蘊涵著一個巨大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中國的絲綢,中國的絲綢之路。這是一個將思想教育融入學科教育的絕佳機會。2、 教學目標(一) 知識目標1.舉例說出昆蟲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2.描述變態發育的過程,說明變態發育的概念。(二)能力目標1.觀察昆蟲的生殖發育過程,提高觀察能力2.通過觀察圖片、視頻等相關資料,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鍛煉學生的交流合作能(三)情感目標認同動物在生產和生活中的作用及危害,養成保護有益動物的意識。三、教學重點理解變態發育的概念,能夠舉例說出昆蟲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四、教學難點飼養家蠶的活動,觀察家蠶的生殖與發育過程,理解家蠶完全變態發育的真正含義。五、學情分析1. 生殖和發育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對于昆蟲的生殖和發育在不同程度上有感性認識。2. 觀察圖片的經驗豐富,對身邊的生物學現象也有一些了解,但深入觀察的意識不強,所以歸納生物學知識的能力要加強。3. 能領會生物學與人類生活、生產的關系,但需要掌握更多的實例。4. 學生在七年級的歷史課上學習過“絲綢之路”,能理解教材中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六、課前準備多媒課件、拍板教室。七、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活動設計設計意圖導入新課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從學生熟知的情景入手,提高學習興趣。引入課題:昆蟲的生殖和發育。多媒體課件展示蝴蝶幼蟲和成蟲的圖片。美麗的蝴蝶竟是由“毛毛蟲”變成的。提出問題:“毛毛蟲”是從哪兒來的?它怎么會變成蝴蝶呢?所有昆蟲都一樣變化而來的嗎?觀察圖片,思考問題。教 授 新 課蝴蝶的變態發育過程展示多媒課件 “蝴蝶的變態發育過程”, 提出問題:圖片中的蝴蝶一生經歷了幾個階段?昆蟲的發育過程都是這樣的嗎?學生觀看圖片,分組討論找尋答案,說出蝴蝶的生長發育過程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解答疑問,引入家蠶的生殖與發育。 家 蠶 的 生 殖 與 發 育課件展示有關“家蠶與人類的關系” 圖片,提出問題:你養過家蠶嗎?想一想,蠶對人類有哪些作用?家蠶的一生要經歷哪幾個階段?請大家觀察課本P9“家蠶生殖發育過程中各個階段的形態圖” 小組討論并將各圖按家蠶的生殖發育過程進行排序,最后用自己的話描述蠶寶寶的一生經歷。學生觀察課本P9“家蠶生殖發育過程中各個階段的形態圖” 小組討論并將各圖按家蠶的生殖發育過程進行排序:52 1 6 4 3最后用自己的話描述蠶寶寶的一生,分析歸納家蠶的發育經過:卵 幼蟲 蛹 成蟲四個時期。創設情境,引入家蠶的生殖與發育,同時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要學生學會遷移應用,同時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出示家蠶的幼蟲和成蟲的形態特點和生活習性的差異比較表,引導學生對家蠶發育過程各階段的形態特點進行比較。學生比較家蠶的幼蟲和成蟲的形態特點和生活習性的差異。得出變態發育的概念: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幼體和成體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差別很大,這種發育過程叫變態發育。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學生列表比較分析,歸納出變態發育的概念,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蝗 蟲 的 發 育 過 程教師展示蝗蟲發育過程的圖片,并和蠶的發育過程圖片進行對比,提出問題:“蝗蟲和家蠶的生殖發育過程有什么異同?你知道昆蟲的變態發育有幾種類型嗎?課本分別以哪種昆蟲為代表加以介紹?什么叫“完全變態”?什么叫“不完全變態”?你對此還有什么疑惑嗎?學生觀察圖片,列表比較兩種昆蟲發育過程的異同。歸納總結,蝗蟲的發育過程經歷:卵 若蟲 成蟲三個時期。各小組派代表列舉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有哪些,不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有哪些,全班同學動手寫出:完全變態發育經過:卵 幼蟲 蛹 成蟲不完全變態發育經過:卵 若蟲 成蟲。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學生列表比較,歸納出變態發育和不完全變態發育的概念,達到突破本節重點的目的。同時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昆蟲與人類的關系多媒體課件展示美麗的絲綢、蜜蜂采蜜、蝗蟲對作物的危害等圖片。學生舉例,說明昆蟲與人類的關系。注意從生活實際出發,關注生物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關愛生命、保護生物的意識。課 堂 小 結提出問題: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收獲了什么?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一、昆蟲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卵生)二、昆蟲的發育方式:變態發育1、完全變態發育:昆蟲的發育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時期,這樣的發育過程稱為完全變態發育。、不完全變態發育:昆蟲的發育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這樣的發育過程稱為不完全變態發育。對課堂教學進行歸納梳理,給學生一個整體印象,促進學生掌握知識總結規律。課 堂 練 習多媒體課件出示練習題,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并把答案寫的作業本上。學生獨立思考并按要求完成作業。鞏固學習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八、板書設計昆蟲的生殖和發育一、昆蟲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卵生)二、昆蟲的發育方式: 1、完全變態發育:卵 幼蟲 蛹 成蟲2、不完全變態發育:卵 若蟲 成蟲九、教學反思:第三節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教材分析】不同生殖方式的形成,既體現了生物對不同環境的適應,又展示了不同生物類群在連續性方面所表現的發展和進化。兩棲動物是從水生開始向陸生過渡的一個類群,具有初步適應陸生生活的結構特征,但受精和幼體發育在水中進行,幼體經變態而上陸生活。教材對該部分內容的處理是以蛙為例,著重從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來反映兩棲動物生殖和發育的過程和特點。在探究兩棲類生殖發育對水環境的依賴時,從側面的與人和環境呼應,進一步體現了整套教材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思路。【教學設計】學情分析:在知識方面,由于自小接觸過相關的童話故事或觀察飼養過蝌蚪,學生都已知道青蛙是變態發育,但不能詳細地描述它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從思維方面看,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所以要提供充分的顯示蝌蚪發育過程的直觀手段給學生觀察,如錄像或標本(因季節原因,不太可能取到實物)。這個年齡的學生好奇但好動,有參與意識但不穩定,所以在教學中要積極采用讓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方式,達到教學三維目標的實現。教學思路:布置學生課前以小組為單位準備一些關于兩棲動物生存狀況的資料,以備課堂上的深入討論。在課堂教學中,關于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的教學組織程序:觀看錄像標本圍繞問題,小組討論全班交流;而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和環境的教學程序是:閱讀資料,引出問題小組分析教學目標1、 描述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及特點;2、 通過調查和查閱資料,培養學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3、 比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處,認識青蛙的變態發育;4、 通過調查實踐活動和資料分析,關注生物的生殖和發育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教學重點:青蛙的生殖過程和發育特點。教學設計:教 師 活 動學 生 活 動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1、展示謎語:媽媽有腿沒有尾,兒子有尾沒有腿, 兒子長大變了樣, 脫掉尾巴長出腿。 2、青蛙屬于哪類動物?3、什么是兩棲動物?4、常見的兩棲動物舉例二、探究新知、展示交流(一)青蛙的生殖和發育1、青蛙的生殖出示宋朝詩人趙師秀的有約 展示下列問題:(1)、什么時候什么環境條件下才能聽到蛙叫?(描述的季節和地點)(2)、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所有的青蛙都會鳴叫?青蛙為什么鳴叫?(出示圖片、鳴叫)(3)、青蛙的抱對有何意義?比較特別精子和卵細胞排倒水中。(4)、歸納:雌雄蛙成熟后,在 的池塘邊, 通過鳴叫來 ,雄蛙和雌蛙經過_____,分別把精子和卵細胞排到_____中,精子和卵細胞在____中結合,形成受精卵,這種受精方式叫________。小結:青蛙的生殖特點:雌雄異體,體外受精,有性生殖猜謎,回答:青蛙1、猜謎,回答:青蛙2、回答:兩棲動物3、回憶、回答4、舉例 青蛙、蟾蜍、大鯢、蠑螈朗讀分析自主探究、然后進行小組討論結合詩,生活經驗回答分析回答:雄蛙,求偶,吸引雌蛙進行交配。有利于精子直接排在卵上,這樣就會提高卵的受精率。4、歸納生殖過程,完成學案總結:雌雄異體,體外受精,有性生殖出示受精卵圖,青蛙的受精卵能直接發育成青蛙嗎?2、青蛙的發育(1)、播放青蛙的生殖發育過程(2)、青蛙的發育過程經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個時期小時候我們學過課文、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為什么歷經艱辛才找到呢?(3)、列表比較早期蝌蚪與成蛙比較早期蝌蚪成蛙生活環境四肢尾運動器官呼吸器官課件展示幼體和成體生活習性和結構特征差異很大.小結:青蛙的發育特點:變態發育從上面所學知識我們知道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離不開水,那么水環境一旦破壞,會出現怎樣的結果呢?俗話說:一只青蛙,四條腿。但下列資料中的青蛙卻出現了意外,出示圖片(二)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出示材料:用事實說話:保護青蛙,人人有責,請閱讀P14“資料分析”,討論 :1、環境的變化對兩棲動物的繁衍有什么影響? 2、 某些地區出現畸形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三、拓展應用:辯論怎樣做可以使青蛙的種群數量能夠回升? 四、我的收獲:五、達標檢測回答:不能,發育成蝌蚪1、觀看,并描述青蛙的發育過程。2、描述青蛙發育經歷的四個時期、完成學案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3、列表比較,完成學案對應展示的圖片排出正確的順序回憶變態發育定義總結完成達標檢測,小組交流解決回答:兩方面種類數量減少、出現畸形小組合作討論交流交流展示如果你是一只青蛙如果你是一名政府官員如果你是一名中學生總結歸納完成達標檢測,小組交流解決板書設計: 第三節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一、青蛙的生殖和發育1、生殖:雌雄異體,體外受精,有性生殖2、發育:變態發育二、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條件教學反思:第四節 鳥的生殖和發育教材分析:本節是八年級下冊“生物生殖和發育”的最后一塊內容。學習本節時,學生已經具備了有關生物生殖和發育的初步知識,因此,更有利于學生突破本節的重難點。教材選用雞卵作為代表材料,讓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來獲取相關知識,貼近生活,增添情趣。同時,安排堂上練習,使學生在初步掌握有關生物學基礎知識的過程中,提高比較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目標:1、說出鳥卵適于在陸地上發育的結構特點;2、描述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3、通過探究和討論鍛煉學生的仔細觀察和分析能力。教學重點:說出鳥卵適于在陸地上發育的結構特點;教學難點:觀察雞卵結構的實驗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一)、教學方法:實驗法、討論法、歸納法、談話法等相結合。(二)、教學策略:鳥與人類的生活密切,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一大類群動物。而雞等家禽更是無人不曉。它們通過產卵來繁殖后代,基本上個個學生都知道,雞卵更是吃過無數。但很少同學會留意雞卵的內部結構。本節通過對雞卵結構的觀察這一實驗,以小組同學合作、討論等形式,探究鳥卵的結構、討論各部分結構的功能、認識雞卵及其對環境的適應。本節學習內容,除了讓學生對鳥類的生殖和發育過程有了解之外,還要讓學生體會到,越是高等級的動物其生殖過程越復雜,對環境適應能力越強。(三)、教學步驟:學習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目的溫故知新課題:鳥的生殖和發育回顧前兩次課所學的昆蟲和兩棲類動物的發育方式,由變態發育引導到直接發育,從而引出本次新課,鳥的生殖和發育,再以雞蛋為例開始介紹雞卵的結構。跟隨老師思路一起回憶原有知識,讓思維逐漸從變態發育過度到直接發育。建立原有知識和新知識之間聯系的支點,為學生建立合理的知識框。培養學生自主歸納課內知識點的能力。一、雞卵的結構探究:鳥卵的結構進一步探究:卵殼的結構特點動動腦:鳥卵的結構為什么這樣復雜,這樣的結構適合處在怎樣的環境中?提出問題:胚胎(雞蛋)發育要不要養氣,所需要的氧是從哪里來的?取一個雞蛋,將其由外至內進行觀察,解剖雞卵,觀察內部結構,思考各部分結構相應的功能,針對討論中的問題進行討論。與學生一同總結。產卵只是生殖發育的一個階段,引出下一主題。思索、討論,嘗試說出氧是從哪里來的,引發對卵殼結構特點的思索。跟著老師的實驗操作,逐步觀察鳥卵的結構。討論并分析每種結構的功能,說出結構名稱和結構的功能。選用以上材料,設計探究方案并討論方案的可行性,分組實驗,探究雞卵的結構。討論說出鳥卵的結構體現出鳥類適合陸地生活的特點。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二、知道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包括求偶、交配、筑巢、產卵、孵卵和育雛幾個階段。總結本節要點鞏固練習,引導學生思索技能訓練科學、技術、社會:帶你參觀養雞廠播放鳥的繁殖行為圖片。然后課件展示教材中的圖片,提出相應的問題,引導學生說出相應的繁殖行為。總結鳥的生殖和發育的過程。引導學生再次總結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指導。根據問題和圖片觀察說出相應繁殖行為。說出鳥的生殖和發育的幾個階段。觀看。再次說出鳥的生殖發育過程的幾個階段。思索討論回答。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歸納能力。三、課前問題回顧解答,進行小結根據課件,逐一分析課前三個問題。并歸納小結。根據老師的引導和自身生活經驗的積累,獨立思考回答問題。自身嘗試歸納小結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歸納能力小結思考、填圖學生上講臺進行填圖,教師小結卵的各部分結構名稱及功能練習練習、鞏固P20的練習2、3、4七、板書設計第四節 鳥的生殖和發育觀察雞卵的結構:卵殼(氣孔)卵殼膜氣室 提供氧氣卵白 保護、提供水分和營養系帶 保護卵黃 營養胚盤 胚胎發育的部位二、鳥的生殖和發育的過程:求偶、交配、筑巢、產卵、孵卵、育雛八、教學反思:第二章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第一節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一教材分析:有關性狀、基因、遺傳物質的傳遞等內容對于現階段的學生來說,比較復雜、 抽象,但遺傳和變異既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又是生命延續與發展的重要內在因素;另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命學科在該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又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所以,在教材中首先從對表象的性狀開始,逐步深入展開,利用一些科學實驗的現象促使學生思考并理解性狀之間的關系,以及基因的傳遞與性狀遺傳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理解性別的決定以及變異的生物學基礎。在教學中因把握教材的思路,引導學生對相關的現象、實驗進行思考與分析,以主動形成對遺傳變異的認識,體現科學與探究的教學理念。2 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以及親子代間在性狀上的延續現象。舉例說出不同種性狀和相對性狀之間的區別。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2)過程與方法:以觀察分析圖片資料、文字資料及實驗資料為主線讓學生自己歸納得出什么是性狀、相對性狀,并得出基因控制性狀的結論。(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轉基因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影響。(4)教學重點和難點: 1、性狀、相對性狀的概念。2、基因控制性狀。3.課前準備:( 1)、各組成員在上課前觀察自己家庭成員的性狀特點并填寫以下表格:性 狀本人父親母親兄弟姐妹眼皮單眼皮雙眼皮舌能卷舌不能卷舌耳垂有耳垂無耳垂拇指會彎不會彎酒窩有無(2)、預習課本 第二章第一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P24-P28)(3)基本概念理解 : 1)遺傳與變異: 2) 生物的性狀: 3)生物的相對性狀:五.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一、引入1、提問:我們知道生物個體的壽命是有限的,而整個生物圈的生命卻在不斷的延續和發展,這是為什么呢?2、陳述:是的。通過生命個體的生殖與發育、遺傳與變異,以及與環境變化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生物圈的生命生生不息,綿延不絕。3、陳述:遺傳和變異是生命得以延續和發展的重要內因。生物的遺傳是在生殖過程中完成的,生物的性狀則是遺傳物質在發育中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在前一章我們已經學習了生物的生殖和發育,接著我們就要學習第二章的內容-生物的遺傳和變異。俗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反映了什么生物現象?“龍生九子,九子九個樣”說的又是什么生物現象?4、陳述:人們對遺傳和變異的認識,最初是從性狀開始的,以后隨著科學的發展,才逐漸深入到基因水平,所以今天我們的學習就從第一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開始,(出示本節課課題:第一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5回憶自己與父母有哪些相似的特征,又存在哪些不同,為什么與父母既像又不像?6、說了這么多遺傳和變異,那么大家來總結一下遺傳和變異的概念。遺傳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是指親子間以及子代個體間的差異。7、陳述:我們對遺傳和變異的認識,最初是從性狀開始的,所以我們先來討論什么是性狀的問題。1、回答:因為生物個體會繁殖后代。2、學生聽教師的陳述,并開始思考遺傳與變異的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進入新的教學環節。 3、學生判斷是否有親緣關系。4、從游戲中學生總結得出遺傳和變異的概念。5、讓學生讀課本上遺傳和變異的概念的二、生物的性狀1、 列舉一些常見的人體性狀,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調查這些性狀,請一個小組展示調查結果(展示調查表22、 看書上的圖作出解釋.3、上面我們談的均是生物的性狀,這些性狀有什么特點呢?總結概括什么是性狀?4、加深理解,看看自己有哪些性狀?5、 看問題找規律,總結上面的例子引出什么是相對性狀?先看概念,再出示圖片,加深對相對性狀的理解。6、檢測學生掌握相對性狀概念的程度:判斷下列幾組圖片哪些是相對性狀,哪些不是。7、進一步理解相對性狀概念:各位同學展示調查表1家庭成員的性狀特點調查表。8、從調查表1中我們了解到父母的很多性狀都給了我們,所以我們很像父母。那么父母究竟把什么傳遞給了后代子女,才使子女象父母呢?1、以小組為單位,對這些性狀進行調查,并展示本組的調查結果。2、小組討論人的性狀。3、小組討論:教師出示的問題。結合調查和課本歸納出相關概念。4、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5、提問各小組,回答問題。6、各小組組長負責統計人數。7、學生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三、基因控制性狀1、我們來看課本P26頁,轉基因鼠的啟示。解決P27的問題。2、講解轉基因超級鼠的產生過程,提出相關問題,讓學生回答。教師進行適當的點撥。3、教師歸納出結論“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4、提問學生:父母的性狀是怎么傳給子女的?小結:在生物傳種接代的過程中,傳下去的是控制生物性狀的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5、我們知道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這一真理,并且觀看轉基因超級鼠的產生過程,那么我們能不能利用這種技術應用到植物的栽培和動物的飼養方面來為人類服務呢?回答是肯定的,能!這就是轉基因生物。1、帶著問題閱讀課本“轉基因鼠的啟示”。2、小組討論: 描述轉基因超級鼠的產生過程。3、各組選代表回答問題。4、小組討論。四、轉基因技術的應用1、轉基因原理: 轉基因技術就是將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基因導入到目的生物體的基因組中,從而達到改造生物的目的。轉基因最初用于研究基因的功能,即把外源基因導入受體生物體基因組內,觀察生物體表現出的性狀,達到揭示基因功能的目的。2、完成學案中的有關問題。3、課外閱讀指導:瀏覽相關的書籍和網頁。教師出示問題:說說你所知道的轉基因例子。1、小組討論:完成學案中的有關問題。2、選代表回答問題。3、小組討論:根據你所看到的情況,你還知道有哪些轉基因的例子?課堂小結總結本節所學的幾個概念:遺傳、變異,性狀,相對性狀,認識常見的性狀。通過了解轉基因超級鼠實驗,理解基因控制性狀。思考轉基因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課處延伸了解各種新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不斷學習新知識。板書設計:第一節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1、遺傳的概念: 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2、變異的概念: 是指親子間以及子代個體間的差異。3、性狀: 遺傳學上八生物所變現出來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征和行為方式統稱為性狀。4、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稱為相對性狀.教學反思:第二節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課型:新授課 教材分析:關于基因和染色體(chromosome),教師可事先準備好圖片,幫學生回憶細胞核、染色體、DNA,以及DNA是遺傳物質等知識。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猜測,基因在什么地方?基因通過什么途徑由親代傳給子代?進而明確基因、染色體、DNA三者的關系。通過觀察人體染色體圖以及染色體和DNA之間關系的示意圖,讓學生明白生殖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說出基因經生殖細胞在親子代間的傳遞。學情分析:學生對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知識知之甚少。所以,教師應注意多從生活實際出發,通過觀察、分析和討論,加強感性認識,使學生便于理解、掌握。教學目標:1、描述染色體、DNA和基因之間的關系。2、描述生殖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3、說出基因經生殖細胞在親子代間的傳遞。教學策略:創設情景-觀察思考-分析討論-解決疑難-得出結論教學過程:教學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 性狀都是由基因控制的。 精子和卵細胞就是基因在親子間傳遞的“橋梁”。 1、基因和染色體基因有規律地集中在細胞核的染色體上。每一種生物細胞內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都是一定的。 基因是染色體上控制具體性狀的DNA片斷。 2、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的傳遞體細胞染色體成對存在;生殖細胞染色體成單存在,數量減半。如人的體細胞是23對染色體,生殖細胞是23條染色體。激情、質疑激發興趣表述交流得出結論 看書分析討論表述交流相互質疑得出結論 表述交流歸納整理得出結論 看書分析討論表述交流相互質疑得出結論 練習 交流 得出結論 進一步明確 鞏固新知 創設情景:基因通過什么途徑由親代傳給子代?導入新課。 質疑:基因在什么地方? 組織學生看書p29指導幫助答疑解惑 質疑:基因、染色體、DNA三者的關系如何? 質疑:生殖過程中染色體有什么變化?組織學生看書p30指導幫助答疑解惑 指導學生練習完成書中的作業 A A a a 受精卵 知識回顧感悟與收獲進一步探究布置作業 板書設計:教學反思:第3節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一、教材分析:(一)對教材的認識為體現現代生物科學深入到基因水平的特點,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二章“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重在引導學生從基因水平認識生物的遺傳。關于生物的遺傳,學生常常有許多疑問,性狀和基因的關系如何?為什么有的性狀像父親有的性狀卻像母親?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重在解決控制相對性狀的成對基因之間的關系問題,以及為什么具有相對性狀差異的雙親,后代會有復雜的表現。本節內容是前兩節內容的綜合和深入,是本章的難點之一。二、學情分析:學生對基因的顯性和隱性的知識很陌生。所以,教師應注意多從生活實際出發,通過分析典型實例,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增強感性認識,使學生便于理解、掌握。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舉例說出相對性狀與基因的關系,描述控制相對性狀的一對基因的傳遞特點;說出近親結婚的危害。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的分析,引導學生思考推理,逐步得出結論。并嘗試通過基因顯隱性的原理來解釋現實生活中的生命現象。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增強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運用科學方法解釋生命科學的有關問題。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控制相對性狀的一對基因的傳遞特點。難點:禁止近親結婚的道理。教學策略創設情景-觀察思考-分析討論-解決疑難-得出結論課前準備:教師:PowerPoint課件學生:調查班級同學及其父母眼瞼性狀,并統計;調查近親結婚的事例。教學過程: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設計意圖檢查課后調查工作的落實情況學生匯報調查結果讓學生展示課后小組調查的遺傳現象。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問題情景,導入新課基因的顯性和隱性討論交流,分析有可能出現的原因,作出多種猜測。教師設疑:剛才有兩個小組提到,他父母都是雙眼皮,而他卻是單眼皮,這是怎么回事呢?調動同學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閱讀課文,小組討論以下四個問題如果高豌豆控制高度的一對基因是AA,矮豌豆控制高度的基因是aa,兩者雜交,后代的基因會是怎樣呢?雜種豌豆為什么只表現高的呢?難道控制矮形狀的基因(a)沒有傳給子代?高和矮這對性狀,誰為顯性性狀,誰為隱性性狀?隱性性狀在什么情況下,才能表現出來?雜種豌豆的后代為什么高的多矮的少?介紹孟德爾的故事以及他做的多種植物的雜交實驗。 明確這類問題的解決,不能靠推測,而是要通過實驗來研究的,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吃苦耐勞的科研態度。 學生匯報討論結果(討論結果記錄在準備好的紙上),整理知識要點教師引導學生歸納:什么是相對性狀?在什么情況下會生物表現出顯性性狀?什么情況下表現為隱性性狀?教師起引導作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深化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的內在關系學生討論交流:分析單眼皮與雙眼皮問題;。現在我們再來分析單眼皮和雙眼皮的問題。請你根據剛學的知識解釋。 通過實例分析,檢查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禁止近親結婚學生獨立思考,陳述個人觀點:有可能。像這樣由隱性基因控制的遺傳病,我們稱它為隱性遺傳病。教師提問:看來雙眼皮的父母也會生單眼皮的孩子,眼皮的單雙并不重要,但如果隱性基因控制的是致病的性狀該怎么辦呢?也就是說一對健康的夫婦有沒有可能生下有病的孩子呢?引發學生深思,形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學習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設計意圖 學生觀看視頻教師播放視頻:達爾文和他表姐(“甜蜜的愛情,苦澀的結果”的故事)。讓故事說話,找出他倆種下苦果的原因。學生小組討論,達成共識:禁止近親結婚,即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之間禁止結婚。教師小結:人類的某些遺傳病是由隱性基因控制的,而同家族中攜帶同樣的隱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很大當近親結婚后,兩個隱性致病基因相遇的機會大大增加,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悲劇。怎樣防止這樣的悲劇發生呢?(出示白化病、苯丙酮尿癥患者圖片)教師深化主題:同學們明白了這個道理,不僅要自己以身作則,還應該在你的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