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全冊知識點復習資料
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科學全冊知識點復習資料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知識總結一、種子發芽實驗、觀察綠豆芽的生長1. 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空氣、水分和溫度等條件。2. 在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中,光、溫度和水三個條件,適合我們進行實驗研究。3. 在設計種子發芽實驗時,只能改變一個條件,其他條件應該保持一致 。4. 在做水是否會影響綠豆種子發芽實驗時,需要改變的條件是水分,兩個組相同的條件是溫度、空氣、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綠豆種子。5. 做種子發芽實驗時,為了減少實驗的偶然性,一般在每個盒子里放三粒種子。6. 水是否會影響種子發芽實驗的具體實驗步驟。(1)準備兩個不漏水的盒子(2)在盒內墊紙巾并按三個洞(3)在紙巾上各放三粒綠豆(4)往一個盒子里的紙巾上滴水,另一個不滴7. 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和適宜的溫度。8. 在綠豆種子發芽的實驗中,發生的第一個變化是種子膨大。9. 對比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實驗中我們需要設計實驗組和對照組。10. 綠豆種子發芽不需要陽光,綠豆幼苗的生長需要陽光。11. 在做綠豆芽生長對水的需求實驗時,觀察發現靠近水源、水分充足的生長得最快最好,離水源最遠的生長的最緩慢。12. 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境,當環境改變后它們會努力適應環境的變化。二、蚯蚓的選擇1. 通過實驗我們發現,蚯蚓喜歡生活在黑暗、潮濕的環境中。2. 同學們設計的“蚯蚓適宜的生活環境是什么樣的”實驗中,一個長方形的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子的蓋子的一端剪掉一塊,在盒子底部鋪上吸水紙,將捉來的蚯蚓5條一組放在盒子中間,蓋好蓋子,5分鐘以后,觀察到大多數蚯蚓待在盒子的蓋子沒有剪下的部分。3. 在做“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濕土之間,觀察蚯蚓往哪邊爬”實驗時,在盒子的兩端分別鋪上一層泥土,一端鋪濕潤的,一端鋪干燥的,將捉來的蚯蚓10條組放在盒子中間,蓋好蓋子,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觀察到大多數蚯蚓都爬向濕潤的土壤一端。4. 各種動物都喜歡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不同的動物對環境有不同的需求。如企鵝適合生活在寒冷的環境里;候鳥為了尋找適合生活的環境條件會遷徙等。三、食物鏈和食物網1. 食物是動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2. 生物之間這種像鏈環一樣的食物關系,叫做食物鏈。小草蚜蟲瓢蟲小鳥3. 食物鏈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產者,直接或間接消費別的生物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費者。4. 食物鏈通常從綠色植物開始,到兇猛的肉食動物終止。5. 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吃多種食物,生物之間這種復雜的食物關系形成了一個網狀結構,叫做食物網。6. 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吃與被吃的關系。四、做一個生態瓶、改變生態瓶1. 像池塘里的這些生物和非生物這樣,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我們可以把它們看成一個生態系統。一片樹林、 一塊草地、 一個湖泊、一個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生態系統。2. 池塘里的植物可以為動物提供食物和氧氣。動物的糞便是植物生長需要的養料。池塘底的淤泥還可以是一些動物的棲身之所。3. 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4. 制作一個生態瓶. 植物可選用水草、水藻. 浮萍等. 動物可選用小蝦、小魚、田螺、小泥鰍、河蚌等。5. 制作一個生態瓶時,瓶中的小動物要少一些,水草 、浮萍、小蝦、小魚、田螺的數量搭配合理,才能讓它們在生態瓶里生存得更好一些。6. 制作生態瓶的方案步驟。找一個透明的大塑料瓶,清洗干凈后剪掉上面一部分 在瓶底裝入一層淘洗干凈的沙,再裝入大半瓶自然水域中的水在瓶里種上幾棵水草,在水面放一些浮萍植物存活后,再放入小魚或泥鰍、螺等小動物7. 適當增加植物,可以為生態瓶里的動物提供更多的氧氣,小魚浮到水面上來的次數會減少。8. 在做減少生態瓶里的水實驗中,由于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小魚浮到水面上來的次數就會變多。9. 在一個生態瓶里增加一倍小魚數量 由于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到水面上來的次數會增多。讓生態瓶里的生物生活得更好的方法:生態瓶里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和非生物之間應該保持適當的數量比例,生物的數量和種類應保持平衡。讓生態瓶有一定的光照時間,有充足的氧氣。按時更換水。五、維護生態平衡1. 自然界里某一區域的生物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叫做生物群落。2. 沙塵暴是污染環境、危害我們生活的一種惡劣天氣。 近年來,沙塵暴在我國北方發生的次數越來越多,甚至開始影響我國的其他地區。3. 我國的北方,有許多半干旱的草原地帶,除了人類放牧的牛羊,還生活著肉食性的獵隼、狐貍和狼;雜食性的鼠;植食性的兔;還有蝗蟲、蚱蜢等昆蟲,以及我們喜愛的百靈鳥。那里還生長著中藥材甘草、遠銷國外的名貴特產發菜等,可是當地的生態平衡正在遭到破壞。4. 引起草原生態系統失衡的人類行為:人類大量捕殺動物過度放牧。亂砍濫伐。破壞植被。5. 維護生態平衡的方法: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環境和動植物。退耕還林。嚴禁亂砍濫伐森林。積極植樹造林。6. 食物鏈上的各種生物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一環扣一環。7. 人類的各種活動會把廢棄物排入到自然環境中。人們也毫無覺察地通過食物鏈把有害物質攝入體內。8. 世界上第一個自然保護區-美國黃石國家公園。9. 1956年,中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成立。10. 臥龍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建立最早的四個以保護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為主的自然保護區之一。第二單元光知識總結一、光和影、陽光下的影子1. 像電燈這樣自已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我們生活中的光源有日光燈、太陽、螢火蟲等。2. 影子的形成必須有光源、遮擋物和屏。3. 像這樣,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們生活中很有用處。4. 將木塊放在桌面上,用手電筒從不同的位置照射。在桌面上產生影子的方向、長短和形狀是不同的。5. 用手電筒照射距離墻面不同遠的三個木塊,觀察影子的變化。當木塊離墻面近時,看到的影子小。當木塊離墻面遠時,看到的影子大。6. 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也就是說太陽是從東一偏南一西,大樹的影子剛好相反,是從西一偏北一東。7. 影子的長短變化則是清晨長,逐漸變短,中午最短,然后逐漸變長,到太陽偏西快落山時最長。二、光是怎樣傳播的、光的反射1. 光是以直線的形式傳播的。2. 光傳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約30萬千米。太陽離地球的距離為1. 5億千米,從太陽發出的光到達地球約需要8分鐘。3. 物體的影子總是在背光的一面。4. 在驗證光的傳播路線實驗中,當每張卡紙之間間隔距離15厘米,排成整齊的一列,使卡紙的小孔在同一直線上時,光線能夠前進到最后的卡紙上,形成一個明亮的光斑;當第二或第三張卡片(第一. 張除外)向左或向右移動5厘米,不是所有的小孔都在一條直線上,手電簡射進第一個小孔,就被擋住,所以在最后的卡紙上沒有光斑。實驗結果說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5. 光碰到鏡面改變了傳播方向,被反射回去,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反射光也是直線傳播的。6. 汽車反光鏡能使駕駛員看到車后面的情況,醫生戴了額鏡能給病人檢查耳朵,這此都是利用光的反射。7. 教室的墻壁涂成白色的主要原因是更好地利用光的反射。8. 科學家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測量出了地球到月球的準確距離是384403千米。9. 潛望鏡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三、光與熱、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1. 太陽光越強,攜帶的熱量越多,溫度就越高。2. 陽光照到凹面鏡上,經彎曲的鏡面反射后,會聚到一點。這一點的光很強,溫度很高。像放大鏡一樣的凸透鏡也能會聚太陽光,產生高溫。3. 現在,我國仍然大力提倡使用以凹面鏡原理做成的太陽灶,以充分利用能源。4. 奧運會圣火火種就是用凹面鏡取得的。5. 太陽日夜不停地把光和熱散發到字宙空間,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6. 在做物體的顏色與吸熱是否有關系實驗時,我們發現深色比淺色升溫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升溫快。黑色無光紙比黑色蠟光紙升溫快。7. 把三個黑色紙袋分別按和地面水平、垂直和太陽光垂直的方式擺放,與太陽光垂直角度擺放的紙袋升溫快。8. 物體的反光能力強、吸熱本領就弱。陽光直射光線強. 斜射光線弱。四、做個太陽能熱水器、評價我們的太陽能熱水器1. 地球上的能量絕大部分來自于太陽。2. 太陽能熱水器是一種把太陽能轉化成熱能的裝置。3. 太陽能熱水器除了要把水加熱,還需要保溫。4. 太陽能熱水器的受熱面都是傾斜的,這是為了加大受熱面積。5. 太陽能熱水器的三個最重要的構造是集熱器、保溫箱和控制系統。6. 用塑料瓶裝水,容易讓陽光射進去,減少熱量外流,起到升溫和保溫的雙重作用。盒子內外涂黑色,是為了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盒子內瓶子的背面貼錫箔紙是為了加強反射,讓透過瓶子的陽光反射回瓶子,減少熱量外流。盒子的蓋用透明塑料紙膜,也和塑料瓶一樣,減少了盒內的熱量向外輻射。瓶子周圍用泡沫塑料包裹,是為了保溫。裝塑料瓶的盒子支起來,可以改變角度,以保持與陽光直射。7. 為了準確評價各個太陽能熱水器的效能,我們應該注意讓每個太陽能裝相同體積、同樣溫度照射時間相同、開始計時的時間相同,并真實、準確地記錄各個數據。8. 為了收集更多的熱量,我們制作的太陽能熱水器的盒子的內外表面要涂成黑色的。第三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知識總結一、地球表面的地形1. 地球表面上常見的地形有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山地。2. 地球上的海洋多,陸地少。3. 中國的西部多高山,東部多平原。4. 地形的特點地形特點高原地面開闊,海拔較高山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峻平原地貌寬廣平坦,海拔較低盆地四周地勢高,中間低平丘陵坡度較緩,海拔不高5. 觀察地形圖,我們獲得的信息列舉如下。地球表面上有海洋、河流、高原、山地、平原等地貌。地球剛形成時是汪洋一片,后來才出現陸地的。很早的時候,地球上的七大洲是連在一起的。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斷變化。地球表面不同的地形上生活著不同的動植物。地球表面上經常發生地震和火山爆發。地球的表面是巖石和土壤。二、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1.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2. 地球的內部可以分成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3. 絕大部分地震發生在地殼內。火山活動與地幔和地殼運動有關。4. 喜馬拉雅山是兩個大陸板塊碰撞形成的。東非大裂谷是兩大板塊受拉張而形成的斷裂谷。5. 許多科學家認為,組成地球外殼的巖石圈原來是一個整體,后來地球內部運動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幾塊,形成了現在的大陸板塊。這些大陸板塊相互碰撞、分離、平移,從而導致地表的巨大變化。如形成山脈、高原、裂谷和海溝等。還會引發火山爆發、地震、海嘯等。6. 地球內部運動使地表形態發生不斷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表現出來是很猛烈的。可以使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間發生較大的改變,就像地震、火山。有時也表現為極其緩慢的變化,就像喜馬拉雅山年復一年的隆起。7. 地球表面的很多變化都是在流水、風、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緩慢地進行的,是我們在短時間內難以覺察的。三、巖石會改變模樣嗎1. 冷和熱對巖石變化的影響實驗2. 流水對巖石變化的影響實驗3. 植物對巖石變化的影響實驗4. 由于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的作用,巖石破碎,這種現象叫風化。5. 巖石變化的過程繼續風化風化巖石 巖石碎裂 小石子和沙6. 巖石的風化改變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許多美麗的景觀。四、土壤1. 根據顆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類,最大的土壤顆粒是沙礫(小石子),其次是沙,接著是比沙還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這些統稱為巖石的微粒。從大到小的順序是沙礫沙粉沙黏土。2. 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3. 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4. 腐殖質和鹽分都是植物生長必需的營養元素。5.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著幾十億個生物。土壤為它們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間,也為人類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來源。6. 雨點降落時的力可以打散并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動時,攜走了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帶走了,這就是侵蝕。7. 雨點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蝕的開始。8. 在模擬“下雨”實驗中,噴水器噴水代表下雨,塑料盒中的泥土代表自然界中的地形,用塑料盆收集的水代表在地面流動的水。9. 土地坡度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降雨量的大小都是土壤被侵蝕的因素。10. 有植物覆蓋,土地受侵蝕的程度小,無植物覆蓋,土地受侵蝕的程度大。11. 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更容易被侵蝕。12. 河流對土地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侵蝕和沉積。13. 侵蝕使得-些地面突起的地方 土壤流失,而沉積卻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蝕和沉積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14. 除了流水,還有風、冰川、海浪等自然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蝕和沉積。15. 在陡坡,水流速度快,河流會侵蝕河床和兩岸,并帶走泥土;在緩坡,水流速度慢,河水攜帶的泥沙會慢慢沉積下來。16. 房屋應該建在坡度比較平緩的地方。在坡度較大的地方應該植樹和種草。17. 侵蝕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變了地形地貌,同時對人類的生產生活也產生極大的影響。18. 地球的各種力量包括人類自身都會改變地表的地形地貌。19. 地質學家把在地表緩慢移動的大冰體稱作為冰川。20. 現在有不少專家學者認為黃土高原那厚厚的黃土來自風的侵蝕和沉積作用。第四單元運動和力知識總結一、我們的小纜車1. 我們提水,感到水桶對手有向下的拉力:我們背書包,感到書包對肩部有向下的壓力。物體都受到一個向下的力,這就是重力。2. 在研究拉力大小與小車的運動的關系實驗中,多個多個地增加墊圈,是為了增加小車的拉力。拉力越大,小車運動得越快。二、用橡皮筋作動力、像火箭那樣驅動小車1. 橡皮筋、彈簧這樣的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形狀很容易改變,在形狀改變時它們會產生一個要恢復原來形狀的力,這個力叫彈力。 當它們恢復到原來的形狀后,彈力就消失了。2. 衣褲松緊帶、票夾、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樣的彈簧都是利用了物體的彈力。3. 橡皮筋在車軸上纏繞圈數越多,橡皮筋產生的彈力越大,小車行駛的距離越遠。4. 氣球里的氣體噴出時,會產生一個和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這個力叫反沖力。我們的氣球小車是被反沖力推動的。5. 噴氣式飛機、火箭都是靠噴氣發動機產生的反沖力運動的。6. 要是靜止的物體運動起來,必須對物體用力;要使物體運動得更快,必須對物體用更大的力;要使運動的物體停止運動,必須對物體用和運動相反的力。三、測量力的大小1. 彈簧測力計就是測量力大小的工具,在生活中常常被叫做彈簧秤。2. 科學技術上則統-規定用“牛頓”作力的單位,簡稱“牛”,用“N”表示。1牛100克力人們生活中習慣用“克”“千克”來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3. 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征制成的。4. 彈簧測力計的組成5. 使用彈簧測力計測力時,拿起測力計,先檢查指針是不是指在“0”位置。讀數時,視線與指針相平。測量的力不能超過測力計的測量范圍。四、運動與摩擦力、滑動與滾動1. 汽車運動時輪胎要與地面發生摩擦,我們從汽車輪胎受到的磨損就可以知道。2.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運動時,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發生摩擦,因此運動物體要受到一種阻礙運動的力,這種力叫摩擦力。3. 我們用測力計沿水平方向拉一個物體,剛好能使這個物體運動起來的力就相當于是它受到的摩擦力。4. 物體間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小:物體間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5. 物體重,運動時的摩擦力大,物體輕,運動時的摩擦力小。6.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有滑動和滾動兩種方式。7. 對于相同的物體,采用滾動和滑動兩種不同的運動方式,滑動時摩擦力大。8. 在做滾動摩擦和滑動摩擦對比實驗中,條件的控制如下表。不變的條件需改變的條件小車的重量小車的運動方式:(1) 小車輪子轉動(2) 固定住輪子不讓其轉動小車與桌子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拉力的大小9. 制作滾珠軸承的步驟把小瓶蓋用橡皮泥固定在桌面上。用膠帶把鉛筆粘到大一點的瓶蓋上把大瓶蓋蓋到小瓶蓋上在小瓶蓋里放進一些玻璃球再把大瓶蓋蓋到小瓶蓋上實驗現象:比要轉動的快些。五、運動與設計、設計制作小賽車1.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總是有摩擦力伴隨著。2. 摩擦力對我們有時是有用的,有時是有害的。有用的事例有害的事例鞋底有花紋人拉物體,物體與地面的摩擦礦泉水瓶上的凹凸條紋自行車的軸與軸承間的摩擦體操運動員手上擦鎂粉滑雪時滑雪板與雪之間的摩擦3. 自行車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有前后輪胎、腳蹬表面、剎車橡膠皮。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是采用做花紋的方法使表面粗糙,剎車采用增大壓力的方法。4. 自行車上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有前軸、中軸、后軸、腳蹬軸、大小齒輪與鏈條。減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安裝滾珠、加潤滑油等。5. 真正的賽車時速要達到300千米以上,同時要盡量做到平穩、安全。6. 賽車的設計特點輪胎的設計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要設計力量很大的發動機。車身很低,輪與輪之間的距離較寬,可以使行駛穩定。設計流線型車身,使阻力減到最低。7. 設計的一般程序明白設計什么,用途是什么收集想法,研究會遇到什么問題,能不能解決選出最好的想法,進行設計思考設計方案還能作哪些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