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 4 燈籠 PPT課件
在電燈尚未出現和普及的時代,燈籠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紐帶,記錄著親情,抒寫著繁華,以及對往昔歲月的懷念讓我們走進吳伯簫散文名篇燈籠,感受一下那個特殊時期作者的情懷。第一課時第二課時4燈籠1.積累重點字詞,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重點)2.理解“燈籠”所體現出的深刻的文化內涵,品味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難點)3.體會作者對燈籠的情感,領會并學習作者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擔當精神。(素養)第一課時吳伯簫(19061982),原名熙成,當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書黑紅點北極星忘年等文集。代表作有散文南泥灣一壇血記一輛紡車菜園小記我沒見過長城等,這些作品以其真摯深厚的情感、樸實動人的描繪、嚴謹縝密的結構、清麗洗練的語言,贏得了廣大師生的喜愛。本文選自吳伯簫散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略有改動。本文寫于20世紀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戰爭時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說“我愿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挑燈看劍”的典故源自辛棄疾,表達的是殺敵衛國、抵御外辱的主題。作者說“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燎原的一把烈火”,鮮明地表達了作者抗敵衛國的感情。爭訟領域斡旋靜穆思慕悵惘鏘然褪色燎原熙熙然暖融融馬前卒人情世故sngwwngymmqingtulioxrngzshgtio挑擔tio挑撥挑jun答卷jun卷起卷shng旺盛chng盛飯盛jn禁不住jn禁止禁銜xin官銜衙y衙門衍yn繁衍輝hu輝煌諢hn打諢暉hu春暉徹ch徹底沏q沏茶砌q砌墻【斡旋】【掌故】【思慕】【悵惘】【鏗然】【燎原】【爭訟】調停;調解。歷史上的人物事跡、制度沿革等。思念(自己敬仰的人)。惆悵迷惘;心里有事,沒精打采。形容聲音響亮有力。(大火)延燒原野。因爭論而引起訴訟。【靜穆】【褪色】【熙熙然】【垂珠聯瓏】【吹角連營】【斗方大字】【人情世故】【馬前卒】溫和歡樂的樣子。懸掛、裝飾有連串珠玉寶石。形容宅第的奢華。各個軍營里接連不斷地響起號角聲。文中指一尺見方的大字。斗方,書畫所用的一尺見方的紙。指為人處世的方法、道理和經驗。舊時指在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現用來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安靜莊嚴。比喻某種情景、意識、本色等逐漸淡漠以至忘記。例句:春節就要到了,街上張燈結彩,到處洋溢著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意思相近的成語有“披紅戴綠”“火樹銀花”等。【人情世故】為人處世的道理。例句:不為燈紅酒綠所誘惑,不以觥籌交錯為歡,不被人情世故左右。我以我心踐諾言,慎行,永葆人生本色。意思相近的成語有“人情冷熱”“人之常情”等。【張燈結彩】張掛彩燈、彩帶等。形容場面喜慶、熱鬧。課文以燈籠為題,寫了與“燈籠”相關的哪些事?這些事可分為幾個方面?挑著燈籠接祖父接過母親遞給的紗燈上下學鄉俗還愿時,村口紅燈高照跟著龍燈跑個半夜,伴著小燈入夢族姊遠嫁,宅第紅燈高掛在紗燈上描紅由宮燈、唱詞聯想漢獻帝聯想到“挑燈看劍的名將”,表達做“燈籠下的馬前卒”的誓愿鄉村日常生活類鄉村藝術表演類鄉村年節歡慶類歷史文化類作者表達的情感,在全文各段有怎樣的變化?總的感情基調:深情,激情。早年鄉村生活深情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激情示例:“數燎原的一把烈火!”高亢、激越本文是20世紀30年代的散文名篇,其語言清新典雅而含蓄蘊藉。請找出幾處精彩語句賞析。連活活的太陽算著,一切亮光之中,我愛皎潔的月華,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來挑著照路的燈籠。將“燈籠”的光與“太陽”的光、“月華”“繁星”的光相提并論,強調了“我”對燈籠的情有獨鐘。真的,燈籠的緣結得太多了,記憶的網里擠著的就都是。運用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表達出“我”與燈籠結下的緣分之多,突出了“我”對燈籠的喜愛。提起燈籠,就會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頭呵狗的聲音;就會想起龐大的晃蕩著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嚕嚕的私語;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須,同洪亮大方的談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邊社戲臺下想起鬧嚷嚷的觀眾,花生籃,冰糖葫蘆;臺上的小丑,花臉,司馬懿探山。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連用五個“想起”,用概述的寫法,寫出了燈籠的緣結得很多,同時也可以看出作者對燈籠如數家珍,非常喜愛。村犬遙遙向燈籠吠了,認得了是主人,近前來卻又大搖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時分。不是夜飯吃完,燈籠還在院子里亮著嗎?那種熙熙然庭院的靜穆,是一輩子思慕著的。“一輩子思慕”飽含著“我”和祖父間濃濃的親情。燈籠映照著長幼情篤。母親給留著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親手接過了燈籠去后遞給自己的。為自己特別預備的那支小的紗燈,樣子也還清清楚楚記在心里。燈籠承載著母子深情,飽含著母親的慈愛之情,所以“我”記得清清楚楚。燈籠宣照著母子情深。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虛驚的時候,忽然發現星天下紅燈高照,總會以去村不遠而默默高興起來的吧。對于在黑夜孤行的人,紅燈高照能慰藉他四面虛驚的心。燈籠慰藉著孤行客的心。進士第的官銜燈該還有吧,垂珠聯瓏的朱門卻早已褪色了。朱門褪色,表面寫族姊家華貴的朱門顏色變得暗淡了,不再鮮艷了,實際上是寫族姊家庭已漸衰敗。燈籠記錄著歲月的滄桑。自然,若是紗燈上的字是“尚書府”或“某某縣正堂”之類,懂得了意思,也會覺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純德堂的家用燈籠,可也未始勾不起愛好來。回憶在紗燈上描宋體字。燈籠顯示著主人的地位和權勢。第1段敘寫小時候喜歡火、光的情景,這樣寫有什么作用?1.豐富了文章內容,增添了文章的情趣,避免在敘事過程中行文的單調、呆板。2.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3.引出下文對燈籠的回憶。文章第2段中“燈籠的緣結得太多了,記憶的網里擠著的就都是”一句可否換成“燈籠的緣結得太多了,我能記起很多這樣的往事”?為什么?不行。原句使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使將回憶的思緒比喻成一張網,把腦海里眾多的思緒說成是“擠”在一起。這樣寫使句子顯得生動形象。而改后句子平淡,沒有新意。起過渡(承上啟下)及強調的作用。由對祖父的回憶過渡到對慈母的回憶。一句話單獨成段突出了這句話給“我”的印象之深,對“我”的影響之大。第4段用一句話獨立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作者抒寫了他關于燈籠的一些記憶來表現燈籠對自己乃至民族的意義,但第10、11段卻跳出回憶,寫了想象虛構的事件。作者為何這樣安排?第10段對宮燈進行想象,體驗深長的歷史況味;第11段引述歷史上保家衛國的名將,表達自己做“燈籠下的馬前卒”的誓愿。虛寫追慕古代名將挑燈劍、塞外點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業績,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鋪墊。作者借燈籠表達自己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自回憶中超脫出來,表達悲壯激越的家國情懷,表現出自己要同時代共呼吸的擔當精神。從歷史文化及個人情感上表達燈籠對于“我”及整個民族的重要意義。第11段中“雪夜入蔡,與胡人不敢南下牧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樣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一句運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雪夜入蔡”指的是唐代名將李晟之子李愬的故事,他有謀略,善騎射。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4年),淮西吳元濟反叛,朝廷出兵討伐,屢遭敗績。這時,李愬自求參戰。元和十一年(公元817年)十月,雨雪不止,李愬乘吳元濟不備,突出奇兵,襲擊吳元濟的重地蔡州。此戰役為歷史上著名的奇襲戰例。典故這里借用典故,寫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將以智慧和勇氣抗擊敵寇,保家衛國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暗含著作者報國的信心和決心。作用“胡人不敢南下牧馬”指的是蒙恬率軍反擊匈奴的故事。公元前215年,在黃河之濱,蒙恬率軍與匈奴騎兵開戰,蒙恬的軍隊擊敗匈奴各部大軍,迫使匈奴望風而逃,遠去大漠以北七百里。說說你最喜歡作者的哪處描寫。接下來,讓我們進一步探究“燈籠”的更多含義。第二課時1.“燈籠”是全文的敘事線索,全文的幾個故事都是由“燈籠”串連起來的。2.寄托著作者對故鄉和故鄉親人的懷念,引發作者對國家的責任擔當意識。“燈籠”在課文起怎樣的作用?結合全文,說說作者喜愛燈籠的原因。燈籠寄托著作者對祖父、母親等親人的敬愛和牽掛,也寄托著對親人的感激之情。許多鄉情民俗與燈籠相關,給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燈籠能為夜行人指路,溫暖他人。燈籠記錄、傳承著家族歷史。引發作者聯想到古代將領挑燈看劍、抗擊敵人的情景,激發愛國熱情。不好。本文所寫之事雖然包含了童年生活中的一些趣聞趣事,但其中也有一些帶給人們沉重的情感體驗的部分如族姊家的沒落、挑燈看劍的將軍等,這些不能算是趣事。將本文的標題改成“童年趣事”好不好?為什么?分析課文中“燈籠”所蘊含的民俗文化意義。本文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筆法,回憶了與燈籠相關的童年生活、親情故事、英雄人物等,表達了對童年美好生活的懷念、對親人的感激,同時表達了對時局的擔憂和對未來的期望,表現出作者志存高遠、希望建功立業的偉大志向,以及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擔當精神。感悟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雖然我們個人的力量很渺小,但只要我們團結起來,共同抵御侵略,共同抗擊敵人,就一定會打敗敵人,取得勝利。感悟二:課文中,作者由追憶歷史寫到國難現實,表達出自己想要奮勇殺敵的愿望。作者跳出個人情懷,升華為家國情感,表達了自己保家衛國的志向。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變化,但不論如何變,擔當精神仍是這個社會的主流。擁有擔當精神的人一定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作為中學生,我們現在就應樹立擔當意識,鍛煉自己擔當的魄力。材料瑣碎而主題集中。文章內容由標題“燈籠”聚合在一起,所有的細小事件無不與“燈籠”相關,不相關者一件不寫。作者依據情感線索安排材料次序,恰當地布局謀篇。每一處敘述都聯結著情感的表達,有些是直接點明情感的,有些是間接表達情感的。課文最后直言“我愿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數燎原的一把烈火”,則是顯豁而壯烈的情感表達。在作者所記述的許多燈籠中,母親為“我”上下燈學做的紗燈,為了還愿在村頭高挑的那掛紅燈,唐明皇在東宮建的燈樓,慶豐酒店的跑馬燈等,都是實寫;而對宮燈翠羽流蘇的想象,則是虛寫。這種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使文章內容顯得豐厚而有張力。虛實結合的寫法。引出話題喜歡燈籠回憶往事抒發情懷保家衛國燈籠提燈迎祖父上下燈學想象宮燈鄉俗還愿掛紅燈元宵觀燈、猜燈謎族姊遠嫁紗燈描紅挑燈看劍喜愛燈籠家國情懷1.下列詞語中畫線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A.焚身(fn)神龕(h)犬吠(fi)斡旋(w)B.皎潔(jio)施粥(zhu)鏘然(jing)官銜(xin)C.爭訟(sng)領域(y)鸚鵡(yng)可憫(mn)D.聯瓏(lng)磷火(ln)姊妹(z)褪色(tu)【解析】A項中“龕”應讀“kn”;B項中“鏘”應讀“qing”;D項中“瓏”應讀“lng”。C2.下列句子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A.每每想起小時候在村里上燈學,要挑了燈籠走去挑了燈籠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悵罔。B.仿佛燈柱上還照例有些松柏枝葉做點輟。C.那種熙熙然庭院的靜穆,是一輩子思慕著的。D.最壯的是塞外點兵,吹角連營,夜深星斕時候,將軍在挑燈看劍,那燈籠上你不希望寫的幾個斗方大字是霍驃姚,是漢將李廣,是唐朝裴公嗎?【解析】A項“罔”應寫作“惘”;B項“輟”應寫作“綴”;D項“斕”應寫作“闌”。C3.下列句子中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的一項是()A.村邊社戲臺下想起鬧嚷嚷的觀眾,花生籃,冰糖葫蘆;臺上的小丑,花臉,司馬懿探山。B.掛紅燈,自然同盛伏舍茶、臘八施粥一樣,有著行好的意思,松柏枝葉的點綴,用意卻不甚了然。C.倒是一路數著牽牛織女星談些進京趕考的掌故雪夜馳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遠近。D.自然,若是紗燈上的字是尚書府或“某某縣正堂”之類,懂得了意思,也會覺得不凡的。【解析】A項,“司馬懿探山”是一部戲曲,要加上書名號;B項,“有著行好的意思”后面應該用分號;D項,“尚書府”是地名,應該加引號。C4.下列畫線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應該數火把,數探海燈,數燎原的一把烈火!(大火)延燒原野。B.轎前轎后雖不像宋史儀衛志載,準有打燈籠子親事官八十人,但輝煌景象已夠華貴了。(成績等)顯著;卓著。C.那種熙熙然庭院的靜穆,是一輩子思慕著的。安靜莊嚴。D.那時自己對人情世故還不懂,好聽點說,心還像素絲樣純潔。為人處世的道理。【解析】“輝煌”在這里是光輝燦爛的意思。B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燈籠與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廟堂中、房宇外,處處都有燈籠張掛。仔細推算,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后的事,有紙燈籠又可能是在東漢紙發明之后。中國的燈籠,不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種象征,因“燈”與“丁”語音相似,故燈意味著人丁興旺,不過,燈籠最讓人遐思、期盼的,恐怕還是元宵節的花燈,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于漢代初年,至唐開元年間,為慶祝國泰民安,乃扎結花燈,象征“彩龍兆祥,民富國強”,花燈風氣至此廣為流傳。BA.以至,過去每家每戶都有姓氏燈,懸掛在屋檐下或客廳中,借以討個口彩。今天迎神賽會上,神明的陣頭前仍有兩盞大燈籠,就是在延續這種風俗。B.以至,過去每家每戶都有姓氏燈,懸掛在屋檐下或客廳中,借以討個口彩。今天迎神賽會上,神明的陣頭前仍有兩盞大燈籠,就是這種風俗的延續。C.以至,過去每家每戶都把借以討個口彩的姓氏燈懸掛在屋檐下或客廳中,今天迎神賽會上,神明的陣頭前仍有兩盞大燈籠,就是在延續這種風俗。D.以至,過去每家每戶都把借以討個口彩的姓氏燈懸掛在屋檐下或客廳中,今天迎神賽會上,神明的陣頭前仍有兩盞大燈籠,就是這種風俗的延續。與“燈籠”有關的詩詞十五夜觀燈【唐】盧照鄰錦里開芳宴,蘭缸艷早年。褥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同張將薊門觀燈【唐】孟浩然異俗非鄉俗,新年改故年。薊門看火樹,疑是燭龍燃。(2019年云南中考題)茶是家鄉醇段偉清明至谷雨,是家鄉茶葉采收的黃金時節。這二十天左右的茶謂之“明前茶”或“谷兩茶”,一天一個味。家鄉有二十五萬余畝茶園,身在現場,才能真正體會茶山的壯觀連山連水地翻涌,接天接地地浪漫。春林初盛,漫山茶樹吐綠,纖毫未染,通透深邃,一條條茶帶隨山勢蜿蜒,一條有一條的風景,一帶有一帶的韻味。層層疊疊的曲線間,采茶人似天女散花,沒有隊形沒有組合,看似隨意,卻又是那樣和諧自然。她們身挎不同的籃子或提簍,雙手在翠綠的嫩葉上翻飛。老屋位于一個小山村,翠竹滿崖,樹木成林。這陣子三嫂每天天蒙蒙亮就上山了。我回老家體驗提筐摘茶的樂趣時,三嫂已將滿滿一背簍茶葉擱在廳堂里。陽光透過晨霧,一縷縷地灑進廳堂,滿臉汗珠的她立住休息一會,就躬身把茶葉傾倒在篾曬墊上,攤勻開來,一邊又細細把其中的老葉和碎枝揀起丟掉。“肥壯嫩綠的芽子,成片成片的呢!”三嫂立起身,嘟噥這么一句。“真正的無公害,只是人手不夠,兄弟回來的真是時候,我們上山吧。”三嫂笑著招呼我。“霧鎖千樹茶,云開萬壑蔥。”我們村里的茶園經過祖輩汗水的浸泡,多年代謝,醞釀出賞心悅目的模樣。清明前后,晴雨交替,山坡上積蓄了一冬養分的茶芽,煥發活力,存儲著春光,或清朗明潔,或云霧繚繞。大自然饋贈的陽光和雨露,封存在一枚枚圓潤飽滿的茶芽里。此時,上山一派繁忙,茶園里到處晃動著采茶人的身影。記憶里,茶葉是當地莊稼人收入的主要來源,小孩學雜費、家庭開支皆巴望在茶葉上。一到采茶季節,起早摸黑的采茶人,臉被太陽曬得通紅,手被葉汁染得烏黑,但她們把脆亮的歌聲留在了茶山上:“溫泉泡開綠春蕊,翩翩起舞味道佳,淡淡茗香醉遠客,濃濃深情敬爹媽。”歌聲如溪水般清激透亮,在高低濃密的茶樹中,沖過來,撞過去,有一種生命原始的力量,蕩人心魄。午飯過后,三哥說,該炒茶了吧,三嫂便洗刷鐵鍋,灶膛里火燒得很旺,鐵鍋熱燙起來,就把茶葉倒入。三哥雙手不斷翻動著,傳來茶葉啪爆響的聲音,待到葉質如綿、清香初露,三哥將茶葉起鍋,放到簸箕里,不停地揉捻,茶葉成條后由三嫂攤放到火塘上的竹罩子里烘烤,如此反復兩次,至細秀卷曲,白毫顯露,茶葉才幽香沁鼻。傍晚時分,三嫂端坐庭院,將做好的成茶置于簸箕里攤涼,再次揀去雜物,茶梗,然后挑選條索均勻的茶葉分裝到錫箔袋里,一溜地排過去,像整齊的城垛,頗有成就感。看我入神的樣子,三嫂說:“兄弟,你來一杯啊!”我抓起一小撮茶葉放到玻璃杯里,開水沖下,茶葉升騰,細啜輕品,入口親和,舌上粒粒滾動,滑潤清甜,兒時那攝人心魂的茶香順喉而入,讓人通體舒暢。我脫口說:“好茶啊!一點也不比名茶差,”三嫂答道:“是啊,純天然的呢!有機會,你也幫著宣傳宣傳。”半個多月茶葉采摘,三嫂顯得有些疲意,三哥叫三嫂不要太累。他說,精準扶貧這幾年,村里分了一塊茶園給他家,采摘的茶葉大部分賣給茶商,吃“茶葉飯”就足夠了,但三嫂閑不住:“總是靠扶持像什么話?得攢點小錢找機會生大錢。”吃罷晚飯,我準備回城,三嫂遞給我一包茶葉,笑著說:“這是給你的!”我接過來,茶葉似乎還有炭火的余溫,讓人暖心暖肺,入骨入髓。“香飄千里外,味釅一杯中。”看到哥嫂今日的生活光景,喝過家鄉的茶,我感到血液里有了新的重量。(選自人民日報2019年3月11日,原文有改動)1.揣摩下列句子中畫線詞語的含義,品味其表達效果。(1)身在現場,才能真正體會茶山的壯觀連山連水地翻涌,接天接地地浪漫。(2)她們身挎不同籃子或提簍,雙手在翠綠的嫩葉上翻飛。2.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3.三嫂身上具有哪些優秀品質?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4.中國名茶有很多,如福建的鐵觀音,浙江的龍井,云南的普洱茶等,作者為什么認為“茶是家鄉醇”?5.請談談對文中畫線句子的理解。看到哥嫂今日的生活光景,喝過家鄉的茶,我感到血液里有了新的重量。1.(1)翻涌:多指云、水等上下滾動翻騰。此處化靜為動,賦予靜態的茶山以動感,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茶山的連綿壯觀。(2)翻飛:忽上忽下地來回飛。生動傳神地寫出采茶人動作輕快、嫻熟。2.此段為插敘,補充交代茶葉對家鄉人的重要性,突出了人們的勤勞,使文章內容更豐富。3.示例:吃苦耐勞,勤快能干。起早貪黑忙著采茶制茶。自力更生努力致富。不愿光靠扶持,希望憑雙手改變現狀。熱愛生活,樂觀向上。熱情開朗,積極追求幸福生活。4.家鄉的茶是鄉情、親情的記憶和寄托,只有家鄉茶的味道最真實、最美好、最厚重。5.示例:“我”對哥嫂的美好生活充滿信心;“我”感受到了國家“精準扶貧”對家鄉、親人的那份恩情;“我”對家鄉發展、親人致富多了一份使命感和責任感。參考答案:文章第2段,作者運用排比,寫了提起燈籠讓他想起的各種聲音。請你也運用排比,寫一寫你聽過的聲音。示例:接近尾聲時,這琴聲忽又揚起,如同湍急的流水,撞上了礁石濺起的浪花;又如艦艇劃過海面后蕩起的急流,沖到了那極高的地方;又似一條在崇山峻嶺間升空的飛龍,盤旋一陣后,向上急沖;隨后又力騁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只銀燕在時空的隧道里左右徘徊,最后直向上沖,一個“原”字出口,如同珍珠落下,擲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