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 23 馬說 PPT課件
伯樂相馬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托,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伯樂向駕車的人說要買馬。駕車人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楚王聽到伯樂對馬的介紹后,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半個月后,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第一課時第二課時23馬說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體特征,積累文言字詞,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背誦全文。(重點)2.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難點)3.正確認識千里馬與伯樂之間的關系,認識當今時代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做有用之才。(素養)第一課時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并稱“韓柳”。詩與孟郊齊名,并稱“韓孟”。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昌黎先生集。本文選自韓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年)間。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請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盡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后相繼依附于宜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郁郁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馬說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說文體。“馬說”這個標題,是后人加的。“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發表議論,也可以記事,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當它發表議論時,非常重視文辭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極盡嬉笑怒罵之能事,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祗駢槽櫪粟奴隸食馬者執策邪zhpincolslscy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節奏和停頓。馬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本名孫陽,字伯樂,春秋時秦國人,擅長相馬。即使。只,僅。奴仆。(和普通馬)一同死。駢,本義為兩馬并駕,引申為并列。馬槽。不以千里馬而著稱,指人們并不知道。連詞,此處表轉折關系,譯為“可是”。譯:世間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辱沒在仆役的手里,(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槽之間,不以千里馬而著稱。1.文章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之間的關系的?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2.如果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第一段:闡述了伯樂對千里馬的重要性。提出問題: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3.“祗辱于”“駢死于”等詞語暗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寫出了千里馬在沒有被伯樂發現的遭遇,暗含了作者的無限痛惜之情。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吃一次。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有時。同“飼”,喂。連詞,表承接,可譯為“來”。表肯定語氣。指示代詞,這樣。才能,能力。才能和優點。同“現”,表現。猶,尚且。等同,一樣。疑問代詞,怎么。助詞,表停頓,強調“是馬”。語氣助詞,用于疑問句末尾,與疑問代詞“安”相配合,表示反問,可譯為“呢”。譯:日行千里的馬,一次有時能吃一石糧食。喂千里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它)。所以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不能表現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1.“千里馬”與“常馬”有什么區別?2.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一食或盡粟一石。直接原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根本原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反問句,表達了對統治者埋沒人才的不平之意、憤懣之情。分析問題:千里馬被埋沒是因為食馬者不知。第二段: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用馬鞭趕它。策,馬鞭,這里是動詞,用馬鞭驅趕。指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喂它,卻不能讓它竭盡才能。材,才能、才干。助詞,用在動詞后。湊足音節,無實義。通曉它的意思。面對。表示驚嘆,相當于唉”。表示加強詰問語氣。同“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語氣詞,表判斷。譯:用馬鞭趕它,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喂養它,卻不能讓它竭盡才能,聽它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馬鞭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1.文中哪些語言體現出食馬者不知馬?刻畫了食馬者怎樣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運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將“食馬者”的平庸淺薄刻畫得淋漓盡致。食馬者:不識千里馬平庸淺薄愚妄無知2.最后一段中哪句話揭示了全文的中心?其真不知馬也第三段:辛辣地諷刺了食馬者的淺薄無知,點明中心。解決問題:點明主旨其真不知馬也。“伯樂”和“千里馬”有什么深層含義嗎?作者究竟想借“千里馬”表達什么呢?讓我們繼續學習課文,尋找答案。第二課時人才1.“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分別比喻什么?伯樂賞識人才的人食馬者昏庸的統治者(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人)千里馬2.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本文借古代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比喻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甚至摧殘、壓抑人才,表達了作者的憤慨之情。托物寓意是一種文學作品的寫作手法,它借客觀事物或景物來抒發主觀的情思,蘊含文題的主旨,把一個深刻的道理通過對某一物的記敘、描寫、議論等表達出來。托物寓意3.這篇短文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馬”,卻不顯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馬”的方式有哪幾種?各具有怎樣的效果?(1)直稱,如“千里馬”。正面提及,表述嚴正。(2)暗稱,如“名馬”“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雖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3)代稱,如“是馬也”。表意簡潔含蓄。4.作者認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如果你是千里馬,你是否一定要等到伯樂的賞識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呢?請談談你的看法。示例:杜牧雖然懷才不遇,卻成就了萬世詩名;劉禹錫雖然身居陋室,安貧樂道的美德卻流芳百世;東坡居士雖然常遭貶謫,卻修煉出了空前絕后的樂觀豁達;韓愈雖然沒有遇到伯樂,但是他用他的詩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告訴我們,如果有一天我們懷才不遇,那么就做自己的伯樂!5.朗讀課文,注意把握下面句子的語氣。(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鳴之而不能通其意(4)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陳述語氣反問語氣轉折語氣詰問、感嘆語氣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見()同“飼”,喂同“現”,顯現、表現一食或盡粟一石古義:有時。今義:或許,或者。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古義:仆役。今義:為奴隸主勞動而沒有人身自由的人。是馬也古義:這樣。今義:判斷動詞。安求其能千里也古義:怎么。今義:安全,平安,安定,安裝。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古義:同樣。今義:等候;用在人稱代詞、名詞后,表示復數或列舉。安求其能千里也()之策之不以其道()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馬之千里者()鳴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詞,它助詞,的定語后置標志助詞,不譯其其真不知馬也()其真無馬邪()策之不以其道()代詞,它副詞,表示加強詰問語氣代詞,它的副詞,表示推測語氣,恐怕以不以千里稱也()策之不以其道()而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而伯樂不常有()介詞,因為介詞,按照表轉折,但是表順承,來策執策而臨之()策之不以其道()鞭子用鞭子打能雖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才能能夠食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吃通“飼”,喂盡食之不能盡其材()一食或盡粟一石()動詞,吃完動詞,竭盡祗辱于奴隸人之手()一食或盡粟一石()策之不以其道()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盡其材()形容詞作動詞,受屈辱形容詞作動詞,吃盡名詞作動詞,用馬鞭驅趕數量詞作動詞,行千里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盡,竭盡倒裝句馬之千里者祗辱于奴隸人之手定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千里之馬者”。狀語后置,正常語序應為“祗于奴隸人之手辱”。省略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也”前面省略賓語“它”,可補充為“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它)也”。省略主語“食馬者”,可補充為“(食馬者)策之不以其道”。本文是一篇寓言性雜文,借伯樂相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見解,托物寓意,諷刺和控訴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不重視人才、摧殘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強烈憤慨,流露出強烈的呼喚識才的統治者,呼喚要重視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對人才要給予優厚的待遇的情感。感悟一:馬說諷刺了壓制、埋沒人才的統治者,那是在古代社會。而在今天如此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我們怎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呢?除了必備的才能,我們還要積極進取,善于抓住機遇。感悟二:“伯樂”對“千里馬”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今社會是競爭的社會,給“人才”創設寬松的工作環境,使其能發揮出自己的才能,是當務之急。托物寓意。文章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寫法,借助伯樂對千里馬的重要作用,將發現人才的人比作“伯樂”,將愚昧淺薄的統治者比作“食馬者”,將人才比作“千里馬”,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摧殘和埋沒人才的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例如,用“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來指出千里馬的遭遇,用“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來揭示它的才能被埋沒的原因。中心突出。全文圍繞著“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這個中心逐層展開論述。文章開篇說伯樂知馬而“伯樂不常有”,故千里馬“不以千里稱”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間從“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說到千里馬“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深刻地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食馬者不識千里馬。最后,痛斥食馬者的愚昧淺薄,由此引出全文的結句“其真不知馬也”的現狀總結,流露出強烈的呼喚識才的統治者,呼喚統治者重視人才的情感。馬說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千里馬的遭遇食馬者外見祗辱于稱也策之不無馬以馬喻人托物寓意意圖:揭露統治者不識人才、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愚昧與昏庸情感:抒發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痛惜嘲諷憤怒1.選出注音有誤的一項()A.駢死于槽櫪之間(bng)B.才美不外見(xin)C.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D.其真無馬邪(y)2.“食”意義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A.一食或盡粟一石B.其能千里而食也C.食之不能盡其材D.謹食之,時而獻焉AA3.重點詞語解釋。(1)祇辱于奴隸人之手(2)駢死于槽櫪之間(3)一食或盡粟一石(4)才美不外見(5)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6)安求其能千里也(7)策之不以其道(8)其真不知馬也只是兩馬并駕有時才能,美好的素質等同,一樣怎么,怎能正確的方法識別,了解(4)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寫千里馬終身不幸遭遇的是哪一句?(2)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3)食馬者的愚蠢無知表現在哪些方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根據課文內容回答問題。古詩文閱讀。【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韓愈馬說(2019湖南邵陽中考題)【乙】三閭祠(清)查慎行平遠江山極目回,古祠漠漠背城開。莫嫌舉世無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放逐肯消亡國恨?歲時猶動楚人哀!湘蘭沅芷年年綠,想見吟魂自往來。注釋:三閭祠:位于湖南汩羅。漠漠:這里形容荒涼寂寞。歲時:節令。1.解釋下列畫線詞的意思。(1)駢死于糟櫪之間()(2)是馬也()(3)鳴之而不能通其意()(4)湘蘭沅芷年年綠()2.翻譯句子。(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放逐肯消亡國恨歲時猶動楚人哀!3.用“”劃分朗讀節奏(各劃1處)(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平江遠山極目回。4.下列各句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例句: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A.問所從來,具答之。B.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C.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D.孔子云:“何陋之有”5.“莫嫌舉世無知己,未有庸人不忌”這兩句是化用屈原離騷中的“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請結合【乙】文,賞析這兩句詩的表達效果。6.【甲】【乙】兩文都在談人才問題,【甲】文指出因為(1)“_______________”的現實,造成了千里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的遭遇,終被埋沒、推殘;【乙】文中,作者認為是(2)“_______________”導致了屈原終被放逐的命運。(請用文章原話回答)參考答案1.(1)駢,兩馬并駕,一同(2)這樣,指示代詞(3)通曉(4)意指成長2.(1)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屈原被放逐也不能消除他亡國的憤恨,每年到這時,他的死都會引起楚人的傷心。3.(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平江遠山極目回。4.B5.這兩句詩化用典故,一方面回憶了當年屈原不被人理解的苦悶,也以屈子自喻,暗指自己當世的遭遇,言猶盡,而意無窮。6.(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2)未有庸人不忌才1.背誦課文。2.閱讀下面的短文,結合課文,寫一段文字,談談你對人才問題的看法,不少于300字。上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德彝慚而退。資治通鑒唐紀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