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1.6 面積 第六課時 教學反思
1.6 面積 第六課時在面積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是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激情、智慧與個性的大舞臺,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多方面發展。 新課標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造作的機會”。這節課是學生從線過渡到面,在教學中我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蓋面、課桌面、操場的面等出發,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體的表面,感知“物體的表面”隨處可見,初步建立面的表象,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面積這一概念。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認知過程,又是一個探究的過程。任務驅動的設置,可以使學生迅速的由抑制到興奮,而且還會使學生把知識的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引發學生內部認知矛盾的沖突,使學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斷激起學生的欲望。但是學生在學習過面積單位后,在做填上合適的的單位時,孩子們會出現該填面積單位時,填成了長度單位,該填長度單位時,填成了面積單位。說明孩子們雖然在課堂上明白了面積單位和長度單位的不同,但在實際的做題中,往往忽略了題目所描述的是物體的長度還是面積,在選擇單位時出了錯。 我反思了整節課,其主要原因是這節課只顧關注學生認識面積單位,以及面積單位和長度單位的區別,而相對應的填上合適的單位題目練習較少,導致學生在選擇單位時出錯。在以后的教學中還需講練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