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2.1 24時計時法第一課時 教案
24時計時法教材第82、第83頁的內容。1.使學生知道24時計時法的意義,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2.教育學生珍惜時間。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鐘表,投影儀。1.口答。一年有幾個月?哪幾個月是大月?大月有多少天?哪幾個月是小月?小月有多少天?每年二月有多少天?閏年全年有多少天?2.填空。(1)90分=()時()分(2)2時=()分(3)1998年是()年,有()天。3.導入新課。提問:時針在鐘面上走一圈是多少小時?1天有多少小時?講述:在一天的時間里,鐘表上時針正好走2圈,共24小時;也就是1日=24時。教師分別在鐘面上撥出學生上學、吃飯、放學和睡覺的時間,讓學生識別。說明:按照這種普通計時法,一般要指出是上午、中午、下午、晚上。1.投影出示主題圖。(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21:00是幾時?(2)猜一猜,說明理由。(3)說一說,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這種計時方法。2.講述24時計時法。(1)教師演示。1日里時針正好走兩圈,從夜里0時開始到中午12時,時針走1圈是12小時;從中午12時再走到夜里0時,時針又走1圈,也是12小時,一共是24小時,也就是1日=24時。通常我們把這種計時法叫做24時計時法。(2)學生動手操作,感受一天有24小時。3.操作感知。教師把鐘撥到下午1時。提問:用24時計時法表示應該是幾時?(13時)再往下走,下午3時是幾時?下午5時是幾時?如何用24時計時法表示這一時刻呢?只要用3+12=15(時),5+12=17(時),就能用24時計時法表示這一時刻晚上11時是幾時?(23時)晚上12時與第二天有什么關系?(正好是第二天的0時,所以常常說0時或0點,而不說24時)4.解決問題。(1)從0時到中午12時,經過了12小時。(2)從中午12時再到0時,又經過了12小時。(3)一天是24小時,經過一天,鐘表上的時針轉了兩圈。1.連一連。(1)投影出示。連一連。15:30 12:0021:00(2) 理解題意。(3)獨立連線。(4)訂正,并說明理由。2.照樣子,填一填。照樣子填一填。18:0623:38下午6:06晚上8時凌晨4:45(1)看清是哪種計時法。(2)嘗試獨立填寫。(3)老師輔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4)填空。和平街新設一個郵筒,需要在郵筒上標出取信時間。已定每天取3次信,早上8時30分第一次取信,以后每隔4小時取一次信。請你標出每次取信的時間。(1)讀題,看懂題意。(2)討論解答方法。(3)交流解題思路。(4)填空。課堂作業新設計1.略2.18:0620:0023:384:45下午6:06晚上8:00晚上11:38凌晨4:45思維訓練早上8時30分中午12時30分下午4時30分或8:3012:30 16:3024時計時法1日=24時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轉化:從凌晨0:00到中午12:00兩種計時法相同;中午12:00以后,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整點時刻相差12小時,普通計時法的時刻加12就是24時計時法,24時計時法的時刻減12就是普通計時法。教材呈現了一個學生一天的日常生活場景:睡覺、起床、學習、吃午飯、課外活動、吃晚飯、看電視、睡覺,在不同時間進行不同的日常活動。這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進行的事,從而就引出了對24時計時法的探討。通過鐘面上時針的轉動介紹了在l日的時間里,時針正好走兩圈,說明1日有24小時,因此我們經常采用24時計時法。結合自身生活情境,讓學生通過探討發現如何用24時計時法來表示某一時刻。古代計時法1.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2.二十四時辰制。 宋以后把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