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三單元概述和課時安排 教案
本單元教學內容在編排上有以下幾下特點: 1. 有一條合理的編排線索。先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再教學它們的表面積,然后教學體積,是一條符合知識間的發展關系、有利于學生認知的線索。把形體的特征安排為第一塊內容,能為后面的表面積、體積的教學打下扎實的基礎。2. 加強了空間觀念。教材一方面把正方體、長方體紙盒展開,在展開圖里找到原來形體的每個面;另一方面又提供一些圖形,把它們圍成立體圖形,感受圖形的各部分在立體圖形上的位置,讓學生的空間觀念在這些活動中獲得發展。3. 注重知識的實際應用。本單元教學的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聯系。處處能看到數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如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以后,收集這樣的實物并量出長、寬、高或棱長;在做紙盒和魚缸的實際問題中教學表面積的計算和應用;用初步建立的體積(容積)概念比較物體的大小;用學到的體積單位計量常見物體的體積、常見容器的容量;靈活應用體積公式計算沙坑里沙的厚度、塑膠跑道的用料問題 1. 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在數學學習中多次把長方體、正方體木塊作為學具,對它們的形狀有了整體的感受。知道生活中許多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能夠識別一些常見的物體是什么形狀,這給學生學習本單元打下了基礎。2. 本單元系統、深入地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知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體積、容積,以及體積單位的相關知識,比以前的知識更加深入細致,學生接受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學中要重視探索體積公式的過程,關鍵是通過一系列操作與動手實踐活動,理解體積與長、寬、高之間的必然聯系,從而推導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類比生活中的常見物體,使學生對知識有一個感性認識,降低學習過程中的困難。1. 通過操作、實踐,理解體積、容積的含義。2. 認識體積、容積的計量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理解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1升、1毫升的實際意義。3. 探索并掌握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4. 探索某些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測量方法。5. 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觀念。1. 注意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導學生探索圖形的特征,豐富空間與圖形的經驗。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可以從現實生活情境引入,通過對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狀的觀察,抽象出長方體和正方體圖形,使學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和正方體,學習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生活中物體的形狀。表面積、體積和容積這些知識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經常接觸到,教學中應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培養解決問題的意識。2.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養空間觀念,建構新知。空間觀念的培養應通過多種感官協同作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通過對長方體實物或模型進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和空間位置關系,從而對長方體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在體積的教學中,要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做實驗,感受到物體所占的空間,不同物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從而深刻地理解體積的含義。通過用小正方體來擺不同形狀的長方體,來觀察、猜測、歸納、推理出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2課時2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1課時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5課時探索圖形1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