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社會主題:垃圾不可怕 教案
垃圾不可怕 設計思路:垃圾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見、隨處可見。而亂扔、亂倒垃圾的不良行為也深深影響著我們的幼兒。六月份是我市的“安全教育月”,根據“擁抱健康、關愛生命”的主題,我們選擇了此課題,旨在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初步的環保意識。活動目標:1、讓幼兒初步了解垃圾是怎樣產生的以及垃圾的危害。2、讓幼兒知道應該每天清掃垃圾,不亂扔、亂撿垃圾;垃圾應放進垃圾的“家”。活動一: “垃圾的產生”活動準備:1、各種亂堆放的生活垃圾、工廠生產而產生的工業垃圾及建筑垃圾的照片、圖片。2、實物投影儀。活動過程:1、參觀圖片、相片,討論:你從照片上看到了什么?在哪里見過這些現象?2、看圖了解并討論:垃圾是怎樣產生的?3、教師小結:垃圾的產生主要有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垃圾;工廠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垃圾;建筑垃圾。4、幼兒自由討論:我們生活中的垃圾是從哪里來的?活動二:“垃圾的危害”活動準備:1、圖片四幅:(1)垃圾堆上布滿蚊蠅等害蟲;(2)在醫院打點滴的腹瀉病人;(3)行人手捂鼻子、踮腳在污水橫流、垃圾橫堆的路面上行走;(4)小朋友撿了垃圾放進口袋里。2、實物投影儀;活動室地面散布一些紙屑、紙片。活動過程:1、讓幼兒查看地面上有什么,教師清掃地面。2、組織幼兒討論:垃圾對我們會有哪些危害?3、看圖片(1)(3)了解:垃圾的危害。4、看圖片(四)討論:小朋友往口袋里撿垃圾,他做得對嗎?有什么害處?應該怎樣做?活動三:“垃圾的“家”活動準備:1、課前排練布偶劇:“公園里”。2、簸箕、紙簍、垃圾桶、垃圾袋的實物;各種垃圾箱圖片及垃圾車圖片。活動過程:1、觀看布偶劇并討論:公園里發生了什么事情?小兔、小猴和小豬都做了哪些事?他們這樣做對不對,為什么?2、幼兒討論:有了垃圾應怎么辦?垃圾的“家”在哪里?3、展示各種垃圾的“家”的實物和圖片。4、帶上簸箕、紙簍及垃圾桶到室外撿垃圾效果分析:通過進行“垃圾”的系列活動,孩子們對垃圾的產生、危害以及有了垃圾應怎樣做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在討論“垃圾是從哪里來的?”的問題時,孩子們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紛紛搶著發言,說出了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垃圾。可愛的畢鈺昊說出:“我們吃魚時會吐出魚刺,魚刺就是垃圾,雞骨頭也是垃圾”。聰明的李佳憬說出:“孫老師教我們做手工的時候會有很多紙片被扔掉,這也是垃圾。”細心的苗承稷說出:“我媽媽在家收拾屋子也掃出很多的垃圾。” 快嘴的張文豪小朋友說出:“老師給小朋友吃藥,丟掉的藥袋也是垃圾。還有拆大樓留下的磚頭、石頭和很多的泥!”當談到“你看到亂堆放垃圾堆會有什么表現?”孩子們紛紛捂住口鼻、皺著眉頭,嘴里還嘀咕著:“臟死了。”“真臭!”孩子們對垃圾的危害提出了自己的粗淺的認識。當孩子們饒有興趣地看完布偶劇,在回答“有了垃圾怎么辦?”的問題時,孩子們都異口同聲地說道:“送到垃圾箱里!”有的孩子還悄悄把自己口袋里所盛的撿到的廢紙條送到了班上盛垃圾的簸箕里。通過學習,我發現,孩子們較之以前更能自覺地保持班上的衛生了,看到地面上的臟物能主動撿起來放入垃圾桶;亂扔、亂撿臟東西的現象明顯減少,有的孩子在走廊里撿到垃圾也會送到班上的垃圾桶來,家長也紛紛反映孩子在家中的衛生表現,我們的教育取得了滿意的效果。附:1、活動延伸:(1)在家中或幼兒園里,隨時提醒幼兒把紙屑、紙片、果殼、果核等放進垃圾的“家”中。(2)休息日和大人一起把家中的垃圾倒入公共垃圾箱;并利用雙休日讓家長帶幼兒到公共場所尋找垃圾的“家”。2、環境創設:幼兒自制不亂扔垃圾的標語貼到活動室、走廊及幼兒園大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