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音樂唱歌教學:愛唱歌的小麻雀 教案
愛唱歌的小麻雀(音樂)設計意圖: 我班的孩子對周圍環境具有好奇心,尤其對園內的小鳥、小烏龜等動物充滿了關愛之情,而孩子在言語表達上卻存在怕生、不自然、甚至不肯說等現象。為了鼓勵孩子們愿說、敢說,我根據孩子的認知水平及生活經驗選擇、改編了一系列以動物為主角的故事、兒歌,以他們喜歡的角色激發其說的愿望。 愛唱歌的小麻雀是一篇充滿關愛之情的溫馨小故事,作品圍繞“愛唱歌的小麻雀卻不能唱歌”的主線,以小小的懸念吸引著孩子,通過簡單重復的對話,使孩子慢慢獲得一份情感的愉悅,從而延伸為內化的行為。在教學過程中,考慮到此作品角色較多又有變化,所以將角色的認知放在最前部分,為理解故事打下伏筆;而故事結尾也以層層遞進的方式展開,從“小麻雀不唱了”到“想想什么辦法”再到“等鹿寶寶醒來了再唱”,給孩子清楚明了的記憶、理解、想象的線索,同時又將教學氣氛推向高潮,有利于孩子言語表達的發展。 教學目標: 孩子能理解作品中的情節,感受故事中關愛朋友的情感。 培養孩子愿意在眾人面前較自然地表述。 教學重點:幼兒能在眾人面前較自然地表述。 教學難點:理解故事內容,產生情感的共鳴。 (認知 情感的激發 行為的轉化) 教學準備:自制有層次的圖書一本,有各種可粘貼操作的動物形象。 教學過程: 第一遍聽故事,突出認知-別人睡覺時,不要唱歌,不吵醒別人。 故事的名稱。 提問:猜猜故事中會講什么呢? 通過看看、猜猜,逐一出示故事中的角色。 按其順序貼在圖書的“樹”上,除去小鹿的角色。 提問:誰住在最上面(最下面)? 啄木鳥的上面(下面)住著誰? 老師講述故事至最后一段,引導孩子觀察畫面。 提問:現在你們知道了嗎,小松鼠為什么叫小麻雀不要唱了? 教師繼續講完故事,與孩子一起夸夸小麻雀。 第二遍聽故事,激發情感-結合生活經驗,為小麻雀想想其它辦 法。 展示圖書。按序讓小動物住進每一頁中。“讓我們一起翻著書,講講故事。” 合作講述。教師放慢速度講,對話處留給孩子講,以利于孩子們在聽故事中掌握語言。 提問:小麻雀還可以怎么做? 輔助提問:小麻雀可喜歡唱歌了,怎么辦呢? 到什么時候小麻雀才能唱? 第三遍聽故事,轉化行為-和小麻雀一起為醒來的小鹿唱最好聽 的歌。 聽錄音故事。(配樂對話) 等待小鹿的醒來。 幼兒和小麻雀一起為醒來的小鹿唱唱跳跳,抒發情感。 結束: 以小鹿的口吻,感謝懂事的小麻雀和小朋友們。 附故事: 愛唱歌的小麻雀 在高高的樹頂上,住著一 只愛唱歌的小麻雀,她的歌聲可好聽了,小動物們都喜歡聽。 有一天,小麻雀又站在高高的樹頂上,大聲地唱起了歌:“大清早的樹林里,有只麻雀愛唱歌。”。突然,從下面傳來一個聲音:“上面的小麻雀,請你不要唱了。”小麻雀想:“是我唱得不好嗎?為什么不要我唱?我得下去問明白”。 小麻雀往下飛,看見貓頭鷹問:“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嗎?”貓頭鷹說:“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 小麻雀又往下飛,看見啄木鳥問:“啄木鳥,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嗎?”啄木鳥說:“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 小麻雀繼續往下飛,看見小猴子問:“小猴子,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嗎?”小猴子說:“不是不是,是下面的朋友不要你唱。” 小麻雀再往下飛,看見一只小松鼠問:“小松鼠,是你不要我唱歌的嗎?”小松鼠說:“是的。是我叫你不要唱的。” 小麻雀奇怪地問:“為什么呢?” 小松鼠說:“你飛下去看看就知道了。” 小麻雀飛到了樹底下,呀!草叢中的鹿寶寶正在睡覺呢。 小麻雀不唱歌了,輕輕地飛回樹頂,安靜地等著等著。它想:“等鹿寶寶醒來了,我要為她唱一支最好聽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