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美術主題:小班美術教案小魚吐泡泡 教案
小班美術教案 小魚吐泡泡小班美術教案:小魚吐泡泡 蠟光紙貼畫活動時間: 2011-2-10 作者: 吳邵萍 單位:江蘇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附屬幼兒園 來源:幼兒教育 編者按:由于小班幼兒的小肌肉發展還不完善,教師常常感到小班的美術活動難以開展。為此,北京東路小學附屬幼兒園針對小班幼兒的特點展開了研究。以下是她們設計的一組美術活動方案。在設計中她們盡量選用多種材料和表現方法讓幼兒喜歡參與美術活動。并讓幼兒直接與將要表現的事物及相關作品互動以獲得對所要欣賞和表現的事物的積極情感體驗。整個活動設計以幼兒的視覺感受為主。讓幼兒自然地進入美術活動情境。最后通過提供半成品或是具有審美性的背景設計來激發幼兒的創作動機。如一瓶花中的花瓶、小魚吐泡泡中的小河、毛毛蟲中的不同顏色的即時貼底板等。當幼兒完成作品時,展現在他們眼前的富有美感的畫面讓他們體驗到了成就感,從而感受到了美術活動的樂趣,進而喜歡參與美術活動。活動目標:嘗試將大小不同的蠟光紙圓片黏貼在底板上,并在教師的提醒下有顏色搭配和圖形組合的意識。通過觀看教師的演示學習用糨糊黏貼的方法。能大膽黏貼,體驗不同大小、顏色、組合方式的泡泡貼在展板上的美感。活動準備:康定斯基作品圓之舞的圖片或PPT。顏色、大小不一的蠟光紙圓片。A4大小的白紙或黑紙每人一張。泡泡槍或泡泡器(也可以用直接可吹的泡泡水等)。底板上布置幾條小魚和水草,底板的大小以能張貼所有幼兒的作品為宜。幼兒有玩吹泡泡的經驗。活動過程:一、調動幼兒關于泡泡的經驗你們吹過泡泡嗎?你門看,我會變出泡泡。(教師用泡泡槍打出一串泡泡。)有多少泡泡?(適時豐富詞匯:許多、一串一串的泡泡。)泡泡是什么樣子的?(引導幼兒觀察并用動作和語言表達:圓圓的,有的大有的小。)二、引導幼兒欣賞康定斯基的作品圓之舞PPT。幫助幼兒整理前面獲得的經驗有個畫家畫了許多泡泡,看看他畫的泡泡和剛才你們看到的泡泡一樣嗎他麗的泡泡是怎么樣的呢引導幼兒說出有不同顏色、不同大小。這些泡泡都是緊緊地靠在一起的嗎?(引導幼兒觀察出有的密集。有的分散,就像有的喜歡和好朋友擠在一起,有的喜歡單獨呆在一個很空的地方一樣。)分析:此環節的重點在于引導幼兒觀察泡泡不同的組合方式,特別是重疊、聚合、分散的組合方式,以幫助幼兒豐富泡泡組合的圖像經驗,便于幼兒在后面創作時主動運用。用緊緊這個詞來引導幼兒具體感受泡泡的組合方式很關鍵,因為如果問題太寬泛,如:泡泡是怎么排列的?小班幼兒就不知如何回答。因此,對小班幼兒來說問題具體、語詞準確特別重要。三、創設情境,引導幼兒進入黏貼泡泡的狀態出示大底板,指著底板上的小魚說:小魚也喜歡用嘴巴吹出許多的泡泡呢你們想讓小魚吹出一個什么樣的泡泡呢?是大大的還是小小的?是什么顏色的教師演示貼泡泡。幼兒每說出一種,教師就在底板上貼上一個圓片泡泡,在貼之前教師問:你們想把它貼在中間還是旁邊,上面還是下面呢?同時教師用動作演示每一個地方。最后將泡泡貼在幼兒選擇的位置上。邊貼邊說:先用食指蘸上糨糊,從泡泡白色的這一面的中間開始抹開去,記住每個地方都要抹到,然后用抹布將手指擦干凈,再把泡泡貼在底板上。當貼第4個泡泡時,教師問:是緊緊靠著第一個泡泡呢,還是離它遠一點,或者離它很遠呢?分析:此環節的重點是幫助幼兒運用前面的經驗,進一步強化圖像組合意識。教師通過演示,讓幼兒明確怎樣貼在一起或分開貼,將幼兒無意識的黏貼引導為有意識的黏貼。通過與幼兒討論如何選擇泡泡的大小和顏色,強化幼兒的參與意識和自主意識,為后面幼兒的個性化黏貼作鋪墊。再次交代操作要求。今天我們要學習用糨糊來黏貼泡泡。(教師逐一介紹工具材料-糨糊、抹布。)你們會用糨糊黏貼嗎誰會用糨糊貼泡泡請個別幼兒上來演示如何正確抹糨糊及黏貼。分析:此環節的目的有二:一是調動幼兒主動學習的能力,讓幼兒認為不用教師教自己也能學會這個本領,增強幼兒自主觀察、學習的意識;二是教師可以由此了解幼兒在前一個環節中學習的情況,發現幼兒的問題和困難,從而進一步強化和補充,使指導具有針對性。同時演示的幼兒又給能力較弱的幼兒做了一次示范,既滿足了該幼兒的表現需要,也滿足了其余幼兒再次觀察學習的需要。四、幼兒創作教師提醒幼兒選擇顏色、大小不一的圓片進行黏貼,并將多余的圓片放回原處。五、引導幼兒欣賞作品師幼一起將所有作品布置在大展板上,教師引導幼兒找到自己的作品并向大家介紹。教師鼓勵并引導幼兒對別人的作品發表看法。如:你喜歡哪里的泡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