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數學教學:幼兒園小班數學教育論文 教案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育論文在數學活動中我們會經常看到一種情況:積極參與的孩子總是這么幾個,有相當一部分孩子總是處于一種被動跟說或是聆聽的狀態,能力強的孩子大聲一說,他們趕緊附和,這樣一來,這些理解力比較好的孩子,數學就越學越有趣,他們的思維也就會越來越活躍,而那些理解力不是很好的孩子,或者基礎不是很扎實的孩子,會覺得數學活動枯燥無味,沒有意思,結果他們與數學的距離也就越來越遠。這是因為數學活動相對于其他領域的活動來得枯燥、單調,容易使幼兒失去學習的興趣。小班幼兒年齡小,邏輯思維尚在發展,于是就要求老師在組織指導活動中要多花心思。 數學活動因為它本身的嚴謹性、條理性比較強,所以課堂教學的緊密性、知識點的連續性、孩子的理解力就顯得尤為重要,而與其余活動相比,有趣性和寬松性相對就差一點,那么對于年齡越小的孩子它的挑戰也就越大,因為他們的自主性、操作性方面都不是很好,所以,對于這種現象我一直在考慮,到底是數學活動本身的原因,還是我的教學存在著一些問題? 分析下來發現,我在平時的小班數學活動中關注點存在著一些偏頗和忽視,也就是說我一般比較關注數學整個活動的趣味性,整體孩子的接受能力,在問與答之間比較多的采用集體的形式,而對于孩子的能力差異點關注很少,給予孩子的發展機會是不均衡的。 看到了這個問題,在這學期的數學活動中,我設計活動時,在每個活動環節的安排上不但考慮了這個數學活動的整體遞進要求,更重要的是對每個環節適合哪層能力的幼兒操作,進行了嚴密的思索和定位,希望通過我的這樣一個探索,讓每個孩子都能參與進來,讓不同層次的孩子都能夠成為活動的主人,激發他們對數學活動的參與積極性,而且能在他們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一個提升。 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我看到了我們班孩子對數學的熱情,他們在活動中,都爭著要求表現自己,而我根據不同層次的提問與指向,讓他們的這種需求得到了很好的滿足,好幾個平時從來不舉手的孩子也勇敢地舉起了小手,回答著他們能回答的問題。在每個活動中,我讓每個孩子至少獲得一次當主角的機會,就連最坐不住、注意力最容易分散的小朋友也被吸引住加入了進來,所以我想我的這種次嘗試應該是成功的,不過還應該更具體地落實到每個環節中,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做到讓每個孩子都發展。 不過在活動中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因為每個層次的指向性很強,所以那些不是這個層次的孩子每次操作時也都非常想嘗試,但由于機會只有這么幾個,他們只能等待,所以這讓他們有點按捺不住,導致在活動中一次次上前表現,一方面課堂秩序稍有混亂,另一方面這部分孩子當時的情緒就不能滿足。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又進行了反思,進行了探索嘗試 我想:在今后設計活動時,作為教師一定不能盲目,一定要在了解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的基礎上,根據小班幼兒的認知差異有層次的來設計活動,這樣既不會影響整個活動秩序,又可以有效滿足不同層次孩子在每個環節中的情感需求,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促進幼兒的發展
- 關 鍵 詞:
-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學:幼兒園小班數學教育論文 教案 幼兒園小班 數學 教學 教育 論文

關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