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健康主題:小班心理教育活動 教案
小班心理教育活動 情緒變變變 寧波市第一幼兒園 婁丹娜一、 理論依據 情緒調節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情緒心理學家對情緒調節的涵義的界定方式,主要可以歸納為三類: 第一類可稱之為適應性界定方式,即強調情緒調節是一種適應社會現實的原情緒和行為反應。第二類可稱之為功效性界定方式,即突出情緒調節旨在服務個人目的。 第三類可稱之為特征性界定方式,即從情緒調節的某一特征或特性著手,對之加以界定。 當然,這三種界定方式之間其實是相互關聯的,它們有助于我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認識情緒調節的本質。 現在關于情緒調節及其發展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消極情緒領域,因為許多研究者發現,人們認為最好的情緒調節方法,大都是在特定消極情緒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情緒調節主要與消極情緒體驗相聯系,或是以積極情緒取取代消極情緒。 二、 年齡特點幼兒的情緒,內容已相當豐富,一般成人體驗到的情緒大部分已為幼兒所體驗,只是在引起情緒的動因、情緒表現方式上還有許多的不同。幼兒的情緒表現完全是外顯的,缺少控制的,情緒常常極度強烈而高漲,小班幼兒更是如此,有時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有時大發脾氣、哇哇大叫,情緒調節能力較弱。另一方面,第二學期的小班幼兒已能簡單的辨別積極情緒和不良情緒對自己帶來的不同感受,因此,在小班讓幼兒體驗不同的情緒并進行情緒自我調節的教學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三、 設計思路重點:感受“笑、生氣、哭”三種情緒,學習調節不良情緒的方法。難點:情緒調節方法。形成原因:幼兒年齡小,自我調節能力弱。解決方法:情境創設策略、圖示策略。目標:1、感受“笑、生氣、哭”三種情緒并產生相應的體驗。2、積極探索情緒調節的方法,知道要保持積極的情緒。3、體驗幫助他人,與他人交流的快樂。準備:材料準備:音樂,匯總圖,材料(皮球、書、油畫棒等),三個大班幼兒。心理準備:幼兒坐成圓形。線索:教學線:引題(拍手歌)體驗情緒情緒調節歡慶舞。心理線:心理適應期心理體驗期心理調節期心理釋放期。過程:一、引題向老師問好。拍手歌圓圈上入坐。(幫助幼兒適應陌生的人和環境,拉近與教師的心理距離。)二、體驗情緒1、介紹三個小客人。(開門見山,馬上吸引幼兒的注意力。)2、體驗。學學開心、生氣、難過時的表情,談談自己的情緒經驗。(讓幼兒對這三種情緒產生共鳴。)三、情緒調節。幫助氣寶寶、哭寶寶變成笑寶寶。(幼兒互相交流及與表演者的交流,教師及時記錄方法,讓幼兒產生自信心,體驗幫助別人后的快樂。匯總圖使幼兒的經驗匯總、歸類,并可以時刻提醒幼兒,具有長期性。)四、歡慶舞(活動在氣氛高潮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