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洲和大洋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認識世界海陸比例及其分布特點。 2.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及其輪廓。 過程與方法:運用地圖和數據說出海陸分布特點,以及在地圖上正確識別七大洲四大洋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認知世界、探知世界的情感。 【教學重點】1.認識海陸分布。 2.正確識別七大洲四大洋。 【教學難點】正確識別七大洲四大洋。 【教學方法】先學后教,學教互動,以問題探究為載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大洲和大洋,大洲和大洋教案,教學,反思
8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單元第一節大洲和大洋教案 教材分析 本課是學生從整體上認識社會生活的空間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認識地球、認識世界的開始,也是學生學習自然及人文特征的基礎。課文主要介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及位置分布和海陸面積比例;大陸、島嶼、大洲、海峽等一些基本概念;陸地及海洋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地圖和圖片等直觀資料,以加強學生的理解,化抽象為形象。 教學目標 知識與
大洲和大洋,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二章第1節《大洲和大洋》,教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二,大洲,大洋
大洲和大洋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教科書地理七年級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教材主要講述兩方面的內容:1.地球?水球?2.七大洲和四大洋。內容聯系緊密,脈絡清晰,與以往的教學大綱相比,新課程標準大大降低了難度,并且具有一定的彈性,課本中出現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較多,大多數是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的,或在日常生括中已經了解的,加上在此之前學習了地球和地圖的知識,從讀圖
大洲和大洋,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大洲,大洋,說課稿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教學設計: 本課主要內容有兩部分:1.地球?水球?2.七大洲和四大洋。可以說,很多學生對于這兩方面的知識在小學就有了初步的了解,怎樣才能讓學生更感興趣,對這節課的內容有更加深的認識呢?我的設計思路是:在學生了解地球上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達一知識點后,圍繞“既然我們今天了解了地球上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那么人類的未來就不再缺水,人類移民海洋是不是一個夢”這一問題學生展開討論。話題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第2章第一節,大洲和大洋,教案,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一節,大洲,大洋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學習目標,1、記住:地球表面的水陸面積比例,七大 洲、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 2、知道:大陸、半島、島嶼、大洋、海、海峽。 3、會填七大洲、四大洋,其實我們人類給地球起錯了名字,應該叫水球,不應該叫地球!,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宇航員尤瑞.加加林乘坐宇宙飛船環繞地球軌道飛行,他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當時他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海陸比例,陸地面積大還是海洋面積大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大洲和大洋,大洲和大洋課件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第一節:大洲和大洋,情景導入,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時間上午9時零7分,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在最大高度為301公里的軌道上繞地球一周,歷時1小時48分鐘,于上午10時55分降落在蘇聯境內,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宇宙飛行,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愿望。 當有人問起他所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樣時 ,他說:“我看到的地球更像一個水球。”,情景導入,新知探究
大洲和大洋,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第2章第1節《大洲和大洋》,課件,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大洲,大洋
地球?水球?,蘇聯宇航員加加林說,從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個蔚藍色的美麗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加加林,第二章 陸地和海洋,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第2章第一節,大洲和大洋,課件,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第一節,大洲,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