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名稱:“一帶一路”之前世今生 【學情分析】 對于九年級進行中考備考二輪復習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完成了初中階段的歷史考點內容的復習,具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儲備,對中考考點相對熟悉,同時基本上已經掌握了歷史學習的方法和規律,具備材料分析、讀圖、數據解讀等相關知識和技能,但歷史第一輪復習更多地側重基礎知識點的“識記”,學生將零碎知識點整理形成知識架構的能力不強。從學習心理上來說,該年齡階段的學生處于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教師講述:導入 上課前我們先來看一段視頻漢武大帝,之后請同學們概述你所看到的內容。今天,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再次回到2000年前的中國,跟隨漢朝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一起重走絲綢之路,領略茫茫戈壁的艱難萬險和絲綢之路開辟的艱難歷程。讓我們共同走進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欣賞視頻,并回答:漢武帝劉徹派張騫出使西域,開始了歷經十多年的艱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歷史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設計思路 一、課前設計系統 (一)課標要求 “通過絲綢之路的開通,了解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張騫通西域,2.絲綢之路3.對西域的管理。三塊內容之間因果相聯,絲綢之路和對西域的管理是張騫通西域的結果。 (三)學情分析 學生對西域當時的歷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秦漢時期的大一統促進了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對外交往的發展。漢武帝時兩度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友好往來,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絲綢之路的開通對民族關系的發展和中西方的交往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東西方交流的橋梁。 本課分為三目內容。第一目:張騫通西域。介紹了西域的地理概念、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過程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筑夢空間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內容主旨】 和平往來帶來的文明交融,終將戰勝戰爭和野蠻驅逐帶來的擴疆霸土。西漢時期,漢武帝以戰爭為目的派張騫出使西域的軍事行為,卻最終促成了上千年以商業和文明交流為主的絲綢之路的形成。這一偉大的歷史成就,對今天中國與歐亞各國共同構建“一帶一路”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的開辟、漢代對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實,思考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 課題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教學目標 1.知道西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西域都護的設立、絲綢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的史實。 2.通過分小組討論,加強同學之間團結合作、溝通交流的意識。 3.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少數民族和邊疆地區在祖國經濟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從而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意義。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一是張騫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課題 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課型 新授 課時 1課時 課標要求 通過“絲綢之路”的開通,了解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知道西域的含義;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西域都護的設置、絲綢之路開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實;能夠正確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初步掌握識別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能夠正確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一、歷史學對本課內容的共識性和學術性解釋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是新人教版七年級上冊中國古代史的第三單元“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中的第14課,本課包括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對西域的管理三個子目。 關于張騫出使西域的解釋。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漢武帝為了聯絡大月氏夾攻匈奴,于是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雖未完成使命,但了解到西域各族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14.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西域都護的設置、絲綢之路開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實;能夠正確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初步掌握識別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能夠正確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 識讀“張騫通西域路線圖”和“絲綢之路示意圖”;收集從西域傳來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與中原經濟文化交流的史實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是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中的第14課。秦漢時期的大一統促進了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對外交往的發展。漢武帝時期兩度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友好往來,促進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絲綢之路的開通對民族關系的發展和中西方的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設計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教學 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絲綢之路、西漢對西域實行管轄等基本史實,使學生初步掌握絲綢之路的開辟和正確認識絲綢之路在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1) 識讀地圖,獲取有效歷史信息。 (2)通過對各種歷史現象的思考,培養學生的想象、理解、分析、歸納、知識遷移等能力以及組織表達問題的能力。 情感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新課標總要求是學生需講述張騫通西域等史實;認識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據標準確定如下教學子目標: 知識與能力方面要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史實。理解絲綢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方面通過通過完成“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比較表”,分析張騫通西域產生的影響;識讀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路線圖、秦漢時期疆域變化圖和絲綢之路路線圖,獲取有效歷史信息。通過學習絲綢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課題: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科目:歷史 教學對象:初一年級 課時: 1課時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張騫兩次兩次出使西域的有關史實,正確認識張騫在西漢民族交往中的作用。 掌握西域都護的設置等基本史實,理解設置西域都護的重要意義。 識讀絲綢之路線路圖,知道絲綢之路的路線,培養識讀歷史地圖的基本技能,正確認識絲綢之路在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過程與方法 通過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4課 溝通中外聞名的絲綢之路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西域的地理概念。 2.掌握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基本情況。 3.掌握西域都護的設置及其意義。 4.掌握絲綢之路的概念及在歷史上所起到的作用。 5.了解班超經營西域的經過及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將中原地區治亂興衰與開發經營邊疆地區的背景結合起來認識,培養學生思考認識歷史現象之間內在聯系的能力。 2.通過對于絲綢之路文化內涵和中西方交流史上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 歷史 )學科導學案 第 周 第 一 課時 課題 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導學 目標 1、識記張騫通西域;中央政府對西域實行管轄以及絲綢之路等基本史實。 2、通過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養學生全面地認識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3、通過學習張騫、班超為報效祖國勇于冒險的精神強化愛國思想和開拓進取意識。 重點 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難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導入:同學們,課前請大家朗讀黑板上的這兩首古詩送元二使安西和涼州詞。這兩首詩中出現了兩個地名:“玉門關”和“陽關”,下面的這段視頻請同學們想想看,與這兩關有何聯系?今天的“一帶一路”是指什么?“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今天的一帶一路政策,則是這兩關為入口的絲綢之路,的新的延續。 過渡:穿越千年,回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學設計 目標確定的依據: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課程內容: 通過“絲綢之路”的開通,了解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學活動建議: 穿越時空,通過大漠的行商,在地圖上標出絲綢之路的路線,并找出相應的位置。 2.教材分析 本課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中的一課。本課主要講述兩漢對內對外關系。對內,出使西域和設置西域都護;對外,打通了陸上和海上“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絲綢之路教案
教學基本信息 課題 從歷史文物看絲綢之路 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在新中改背景下,歷史學習要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要了解多種歷史呈現方式,歷史文物不僅是歷史的有效呈現方式之一,而且是核心素養落實的有效途徑。最終,使全體學生獲得發展。 教學背景分析 初中歷史課標要求: 通過“絲綢之路”的開通,了解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學內容分析: 溝通歐亞陸路交通的“絲綢之路”,是在張騫出示西域之后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的開辟、西漢對西域的管理等基本史實,思考和認識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 方法目標:識讀敦煌壁畫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圖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絲綢之路線路圖海上絲綢之路,獲取有效歷史信息。 情感目標:學習張騫為報效祖國不畏險阻、勇于開拓的進取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 難點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4,溝通,中外,文明,絲綢之路,教案,老師,獲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