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探究:物質的密度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2知道密度的單位。含義及寫法讀法; 3會進行密度之間單位的換算; 4了解一些常見物體密度的大小; 5能用密度的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和比較的方法,認識到可以用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來描述物質本身的一種特性,進一步體會到可以用比值定義法來描述物理概念,經歷密度概念的建立過程。 三、情感態度
滬科版八年級上冊物理5.3科學探究:物質的密度,教案,滬科版八,年級,上冊,物理,5.3,科學,探究,物質,密度
第一節 走進神奇 教材分析 課標要求:通過典型的事例,讓學生體會到自然界中的神奇。通過生活中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讓學生感到生活中的神奇。通過解釋一些現象,讓學生知道通過學習科學,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釋的。 重點:展示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現象,滲透從生活走向物理概念 難點:展示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現象,滲透從生活走向物理概念 學情分析 學生對物理比較陌生,學生還不能理解生活中的自然現
滬科版八年級上冊物理1.1走進神奇,教案,滬科版八,年級,上冊,物理,1.1,走進,神奇
做功了嗎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能判斷什么情況下做功,什么情況下不做功。 (2)理解功的計算公式W=Fs并能用來進行計算,知道功的單位。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思考和討論,判斷力是否對物體做了功,學會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簡單的物理規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了解功的相關知識,增加對生活中的物理的理解
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10.3做功了嗎,教案,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10.3,做功
滬科版八年級物理11.3探索宇宙教案設計 【教材分析】: 探索宇宙是滬科新版八年級物理第11章小粒子與大宇宙的第3節內容,作為整個八年級整本書的最后一課,有一定的拓展延伸性。本課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認識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歷程;第二部分是認識充滿活力的宇宙結構層次,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宇宙觀宇宙是可以被人類逐漸認識和了解的;第三部分幻想與追求,激發學生進入航天時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本課就是利用形象直
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11.3,探索宇宙,教案,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11.3,探索,宇宙
第一節 走進微觀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大致了解物質世界從微觀到宏觀的尺度。 2、宇宙是由物質組成的,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構成的。 3、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夸克。 4、粒子加速器和更多粒子的發現。 5、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永無止境,探索永不停止。 (二)能力目標 通過閱讀探索、交流討論,培養學生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方法。 (三)情感體驗目標 通過了解人類探索太陽系及宇宙的歷程、人類探索微觀
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11.1,走進微觀,教案,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11.1,走進,微觀
第六節合理利用機械能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建立能量的初步概念。 2.理解動能、重力勢能的概念及影響它們大小的因素。 3.能用實例說明物體的動能和勢能;知道彈性勢能;知道機械能及其單位。 4.理解動能、勢能可以相互轉化,能用實例說明物體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5.知道生產和生活中對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的利用實例。 過程與方法 1.利用控制變量法判斷物體動能和勢能的大小變化。 2.運用動能和勢能
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10.6合理利用機械,教案,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10.6,合理,利用,機械
第四節 做功的快慢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 2.結合實例理解功率的概念,能用功率的計算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例結合已學的物理規律理解功率的物理意義和概念. 2.學會如何比較功率的大小,掌握功率的計算公式PW/t. 3.了解功率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
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10.4,做功的快慢,教案,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10.4,做功,快慢
第二節 滑輪及其應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知道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的作用。 (2) 能識別生活和生產中常見的滑輪。 (3) 會根據要使用和組裝滑輪組。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過程認識定滑輪、動滑輪的點及滑輪組的作用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善于動腦,善于觀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通過實驗探究 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教學難點】 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實質
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10.2滑輪及其應用,教案,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10.2,滑輪,及其,應用
第五節 機械效率 教學目標 1.能理解機械效率。 2.培養學生獨立實驗的能力。 3.通過實驗探究, 有正確設計實驗,收集實驗數據、歸納出科學規律。 4.會計算簡單的機械效率問題。 重點 機械效率及實驗探究測算滑輪組的效率 難點 正確理解機械效率的概念 教具 彈簧測力計一個主、滑輪4個、鉤碼50,200、支架、細線。 教學方法 講授法、實驗法、練習法、討論法、分析法、自學法、歸納法復習提問 F G
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10.5機械效率,教案,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10.5,機械效率
課題 第九章 第3節 物體的浮與沉 教學設計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密度與物體浮沉的關系; 2.掌握根據力的大小關系分析物體浮沉情況; 3.能利用浮沉關系解釋浮沉現象;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演示實驗觀察現象,感知密度、力與浮沉的關系; 2.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經歷實驗探究,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實
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9.3,物體的浮與沉,教案,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9.3,物體
認識浮力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 (2) 學習用彈簧測力計探究液體的浮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與探究,感受浮力,認識浮力。 (2) 通過交流合作,總結出稱重法求浮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積極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并在活動中大膽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實事求是的記錄數據根據收集的數據提出自己的見解,要善于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 (1) 浮力概念的建立。 (2
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9.1,認識浮力,教案,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9.1,認識,浮力
第八章 壓強 第三節 空氣的力量 課時安排:1課時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能感受到大氣壓強的存在;并能說出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事例。 (2)知道托里拆利實驗和標準大氣壓強的大小。 (3)知道大氣壓與人類生活密不可分。 2.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思考能力。 (2)培養學生應用科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
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8.3空氣的“力量”,教案,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8.3,空氣,力量
課題 第二節 力 的 合 成 課型 新授課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 2.能力目標:會計算同一直線上兩個力的合力大小,并會判斷其方向。 3.情感目標: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探究能力與合作精神。 教學方法與媒體 實驗觀察法、講解討論法、多媒體 教具準備 演示板、彈簧測力計、三角架、橡皮筋、細線。 1、 導入新課 1、復習提問:力的作用
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7.2,力的合成,教案,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7.2,合成
物體受力時怎樣運動教案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力的平衡的概念; 2、理解二力平衡的條件,使學生會應用二力平衡條件; 教學理念: 本節是物理規律課,在教學中要重視科學方法的教育,逐步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觀念。 教學重點:二力平衡條件;二力平衡時物體的運動狀態 教學難點: 二力平衡的條件 授課時間: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復習提問 提問:物體不受力時怎樣運動? 提問: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
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7.3,力的平衡,教案,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7.3,平衡
二、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牛頓第一定律。 (2)理解慣性是物體本身固有的一種屬性。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生活中常見事例和實驗的分析,認識慣性,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方法。 (2)通過小組實驗及推理,培養實驗、分析、推理的能力,了解“理想實驗”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慣性利弊的分析,懂得任何事物都存在兩面性。 (2)通過了解安
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7.1,科學探究:牛頓第一定律,教案,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7.1,科學,探究,牛頓第一定律
第一節壓力的作用效果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通過實驗觀察、比較分析、歸納概括得出壓力的概念; 通過“探究決定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實驗,借助比值定義法,得出壓強的概念; 根據壓強的概念得出壓強的計算公式,會進行有關壓強的簡單計算; 根據壓強的計算公式得出壓強的單位,能說出壓強單位的物理意義。 學情分析 “壓強”是力的概念的深入與擴展,是與生產、生活聯系緊密的概念,還是學生后續學習液體壓強、大氣壓和浮力
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8.1壓力的作用效果,教案,滬科版八,年級,下冊,物理,8.1,壓力,作用,效果
6.4來自地球的力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課標要求:了解重力 來自地球的力是滬科版八年級物理第五章第四節的內容,也是本章的一個重點內容。重力是一種最常見的力,它在力學學習中有廣泛的應用,在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時,都必須先研究重力對物體的運動有無影響,因此,重力在力學中處于基礎的地位。本節課主要通過實驗探究,采用引導發現、直觀演示、講解法,使學生認識到重力的存在,了解重力產生的原因;然后通過學生的探究
滬科版八年級上冊物理6.4來自地球的力,教案,滬科版八,年級,上冊,物理,6.4,來自,地球
物理) 班級: 教師: 備課時間: 教學 內容 1.2 探索之路 課型 新課 課時 1課時 教學目的正文 五號 宋體 1了解古人對神奇現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學發展的幾個重要階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們的探索歷程則是漫長、曲折并富有意義的。 4知道科學研究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物理學發展的幾個重要階段。 (2
滬科版八年級上冊物理1.2,探索之路,教案,滬科版八,年級,上冊,物理,1.2,探索
滬科版6.3 彈力與彈簧測力計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了解彈力。在常見的力現象中,知道哪些力是彈力。 2、了解彈簧測力計的構造和使用方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建立彈力的概念。 2、經歷使用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實際過程,通過實際操作學會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周圍生活中彈力應用的實例有濃厚的興趣,體會物理的價值。 2、通
滬科版八年級上冊物理6.3彈力與彈簧測力計,教案,滬科版八,年級,上冊,物理,6.3,彈力,彈簧,測力計
第2節 學習使用天平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節實驗課,是整個初中物理的重點也是這一章的重點和難點,是學生以后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天平相對要難一點,通過閱讀說明書的使用,學生應該能夠掌握正確使用天平的要求。而量筒和量杯的結構比較簡單,使用時主要是會認識它們的刻度,所以教材首先要求學生閱讀天平的使用方法,然后要求學生觀察量筒和量杯的刻度并會測量液體的體積。 學情分析: 開課班級學生整體成
滬科版八年級上冊物理5.2學習使用天平和量筒,教案,滬科版八,年級,上冊,物理,5.2,學習,使用,天平,量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