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和掌握秦的暴政的主要表現,陳勝、吳廣起義以及秦朝滅亡的基本歷史知識,并了解楚漢之爭的簡單情況。 2.通過對秦末農民起義原因的分析,增強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楚漢之爭具體事實的講述,分析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培養學生分析、比較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知道學生通過對材料和相關史實
秦末農民大起義,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0,農民,起義,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五課 青銅器與甲骨文 內容標準:青銅器的高超工藝;甲骨文的造字特征,知道甲骨文是中國漢字的起源。 教材分析:本課是一節專門的文化史課,介紹的是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銅器。商朝的文化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一席,是上古文化中絢麗的瑰寶。學好本課是陶冶學生情操,增進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好渠道。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夏、商、周青銅器制造業的基本史實和特
青銅器與甲骨文,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青銅器,甲骨文,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0課 秦末農民起義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和掌握秦的暴政的主要表現,陳勝、吳廣及秦朝滅亡的基本歷史知識,并了解楚漢之爭的簡單情況。通過對秦末農民起義原因的分析,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楚漢之爭具體史實的講述,分析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戰爭性質的變化,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通過對相關史實的研究學習,獲取有效的歷史信息;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
秦末農民大起義,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0,農民,起義,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動蕩的春秋時期 【課程標準】 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戰爭,西周制度的逐漸瓦解。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了解春秋時期從經濟發展到社會制度的深刻變化,政治局面,諸侯爭霸斗爭及其影響。認識春秋時期是生產力飛躍進步,社會大變革,政治局面大動蕩的時代,培養學生從歷史現象到歷史認知的思維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鐵器,牛耕出現的文物圖片和認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感性認識,認識諸侯爭霸戰爭具有
動蕩的春秋時期,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動蕩,春秋時期,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三單元、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 教學指導思想及理論依據: 本課教學設計以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以部編新教材為依托,以“師生互動教學”為指導,以智慧課堂融入教學為手段,來實現本課教學目標。 二、 教學背景分析: (1) 教學內容分析 課標要求:知道西漢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教材地位:本課是部編2016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1,西漢,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7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教材版本: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內容標準: 1. 知道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了解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 2. 通過商鞅變法,認識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3. 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戰國七雄、商鞅變法等基本史實,感知戰國時期我國歷史發展的趨勢,辯證地認識戰國時期的諸侯兼并戰爭,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戰國時期,社會,變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人教版初中歷史 七年級上冊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的是漢朝初期的歷史,面對秦末長期的戰亂導致漢初經濟蕭條、國家貧困,漢初統治者們都采取休養生息政策,使得政治清明、社會發展,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局面,為西漢的逐步強盛和后來漢武帝大一統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初一學生,他們的思維比較活躍,對一些圖片、視頻等材料比較感興趣,有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1,西漢,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班級: 姓名: 課題:第7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科目 歷史 課型 新授 年級 七年級 設計者 學習目標: 1.識記戰國七雄的名稱和在地圖中的位置,理解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兼并戰爭,了解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 2.了解商鞅變法的背景,掌握商鞅變法主要內容及作用,認識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3.識記都江堰的修建者、地點、時間、功能和地位。 【預習檢測】 一、戰國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戰國時期,社會,變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1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課標要求】 知道西漢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教學目標】 1. 了解西漢的建立的基本情況,掌握休養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實。 2通過研讀與本課相關的史料,獲取有效歷史信息,做到論從史出。 3認識到西漢社會經濟之所以得到恢復發展,是漢初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認識“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休養生息政策和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1,西漢,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課 題:第8課 百家爭鳴 課程目標: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爭鳴對后世的深遠影響。 知識與能力 掌握老子樸素的哲學思想及政治主張;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上的成就;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區分各派的政治主張,培養學生初步運用唯物辯證觀點分析歷史人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收集諸子百家各派學說的相關資料,感知春秋戰國的社會大變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老子、孔子和戰國諸子百家對后世及世界文
百家爭鳴,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教學目標 1. 列舉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頒布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鹽鐵專營,統一鑄幣等,并分析其影響。 2. 知道漢武帝的大一統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培養分析、概括問題的能力。 3.感知漢武帝為維護國家統一所作的努力,認識維護和鞏固國家的統一是中華民族長期永恒的任務。 教學重點 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 教學難點 推恩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2,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秦統一中國 教學設計 1、 知識與能力: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秦始皇統一中國的背景和過程,知道秦朝維護統一和集權的措施:郡縣制、三公九卿制,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修建道路。通過教師對秦朝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地位的介紹,使學生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認識秦朝統一中國的意義,認識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對中國歷史和文明的深遠影響。通過本課插圖中展示的文物圖片,使學生了解多種歷史呈現方式,并學會從中獲取
秦統一中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統一,中國,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一、學習目標 1、掌握漢武帝時期政治、思想、經濟方面鞏固大一統的主要措施。 2、認識漢武帝是漢朝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從政治、思想、經濟等方面鞏固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二、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介紹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包括強化中央權力、“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鹽鐵專賣等內容。漢武帝大一統局面的形成,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2,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9課秦統一中國教學設計 (人教版2016新版) 一、 設計思路 秦帝國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算不上長的,在準備這節課的過程中,除了資料外,我收集了大量的教學設計,我想現在正處在中華民族復興、崛起的時代,這樣的一個時代更需要思考如何才能真正的發展,而秦帝國在戰亂紛飛的時代能異軍突起,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一定有自己制勝的法寶!于是我開始側重對其“興”這方面的資料收集和整合,但苦于資料太多,如何能在課堂上完成
秦統一中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統一,中國,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課題: 第13課 東漢的興亡 課標 了解東漢的建立,知道東漢外戚、宦官專權造成的社會動蕩 教 學 目 標 1、 知道東漢建立的背景、建立者、都城和名稱的來歷,知道“光武中興”和“外戚、宦官專權”的含義,了解外戚、宦官專權是造成東漢衰敗、東漢末年割據動蕩的主要原因。了解黃巾起義的基本史實,知道其出現的背景和帶來的影響。 2、 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及前后知識的遷移,了解外戚宦官專權的根源是封建專制制度的
東漢的興衰,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3,東漢,興衰,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 一、 教材、學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課出自人教版(2016年)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上接秦朝的建立,下啟漢朝的建立。秦朝建立以后所實行的暴政,導致了秦末農民起義的爆發,之后建立的西漢王朝吸取教訓,使漢初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因此,本課應定位于揭露秦朝滅亡的原因并為后世提供經驗教訓。 2、學情分析:初一的學生剛從小學升入七年級,表現為:好奇
秦末農民大起義,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0,農民,起義,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西漢建立與“文景之治”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西漢的建立、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史實. 2.能力目標:論從史出,培養閱讀古文材料的能力,學會從中提取有用信息,理解分析材料。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漢初統治者政治寬厚、生活節儉的簡樸作風。 教學重點: 西漢建立,關于漢高祖、漢文帝和漢景帝的休養生息政策。 教學難點: 1. 論從史出,培養閱讀古文材料的能力。 2. 學習漢初統治者政治寬厚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1,西漢,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西漢的建立;掌握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了解“文景之治”。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秦亡漢興”的比較,培養學生運用歷史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古詩文、史料的閱讀和分析,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漢高祖、文帝、景帝時采取的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措施、結果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1,西漢,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西漢建立的時間、開國皇帝、西漢都城;知道漢初采取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和漢高祖實行休養生息的措施和“文景之治”。 (2) 通過閱讀史記中有關“文景之治”繁榮景象的描寫,將設想的當時情景與漢初呈現的殘破景象作一番比較。 2過程與方法 (1)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學會利用教科書,提取教科書和其他資料中的有效歷史信息,了解漢初采取休養生息政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1,西漢,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1課 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漢朝開國的基本情況。知道休養生息、“文景之治”等基礎知識。 2、過程與方法: (1)分析漢初劉邦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 (2)通過閱讀史料中有關“文景之治”繁榮景象的描寫,將設想的當時情景與漢初呈現的殘破景象作一番比較。21教育網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漢初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實行輕徭、薄賦、寬刑的休養生息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1,西漢,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師,獲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