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課 百家爭鳴 第8課 百家爭鳴 學習目標 1. 通過自主學習、列表,能簡述以老子、孔子等為代表的“百家爭鳴”各學派的主要觀點及成就。 2. 結合案例,能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分析,闡釋百家爭鳴各學派主要觀點。 3. 通過討論諸子百家的學說有哪些值得現代社會吸收、利用,歸納百家爭鳴的現實意義。 【教學思路】 教學模式 基礎把握問題探究匯總升華練習鞏固 教學重點 孔子的政治主張和教育成就
百家爭鳴,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9課秦統一中國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秦始皇和秦統一中國,了解秦王朝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統一措施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及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通過短劇表演化抽象為形象,理解中央集權制度;通過情境設置,學會與教師、同學合作討論歷史問題,初步形成合作探究學習的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統一對中
秦統一中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統一,中國,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六課 動蕩的春秋時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鐵農具、牛耕的推廣和使用。知道春秋時期的起止年代、周王室衰微的表現、齊桓公首先稱霸等史實。 2.過程與方法:識讀春秋爭霸形勢圖,提高學生識讀歷史地圖的能力。通過閱讀圖片、史料,多方面培養獲得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齊桓公、晉文公等古代君王的故事,培養學生寬容忍讓、誠信和堅毅等的優良品質,使學生認識到國興靠治,人興靠明確
動蕩的春秋時期,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動蕩,春秋時期,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第9課 秦統一中國 教 學 目 標 基礎知識掌握 1. 知道秦朝的統一。 2. 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 3. 了解鞏固統一措施及其對鞏固國家統一的作用。 投影展示 過程方法能力 1. 識讀秦朝形勢圖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圖。 2. 研讀文字材料、統一漢字統一貨幣圖片材料,獲取有效歷史信息。 投影展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秦朝統一的歷史
秦統一中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統一,中國,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七年級歷史上冊(人教版2016版)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介紹了戰國七雄及兼并戰爭、秦國的商鞅變法和都江堰。教材較為詳細地介紹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時代特征,對學生很好地理解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時代變革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介紹了當時的著名文化遺產都江堰,讓學生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認識戰國時期七雄并立的狀況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戰國時期,社會,變化,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教學內容是:由于秦朝的暴政導致秦末農民起義爆發,農民起義推翻秦王朝殘暴的統治;劉邦、項羽之間的楚漢戰爭。這節課的內容對于前一課秦王掃六合中有關秦始皇這個歷史人物來說是一個補充,通過學習,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秦始皇。同時,秦朝的暴政是引發農民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秦亡漢立的過程揭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本課還介紹了秦亡漢立的歷史
秦末農民大起義,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0,農民,起義,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8課 百家爭鳴 課標要求: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爭鳴”對后世的深遠影響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以及主要觀點。初步理解百家爭鳴對后世產生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材料,引導學生學會從材料中獲取關鍵信息。通過角色扮演、課堂討論,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和表述歷史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孔子的教育成就,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諸子百
百家爭鳴,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教案,陳老師,獲獎作品
統編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西漢的建立、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實,透過歷史現象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思考內在的因果關系。 過程與方法: 研讀與本課相關的史料,獲取有效歷史信息,做到論從史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漢初統治者政治寬厚,生活恭儉,他們這種簡樸作風一直為史家所稱頌。 二、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學習三部分內容,西漢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1,西漢,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九課 秦統一中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知道秦朝的統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了解鞏固統一的措施及對鞏固國家統一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1)通過構建本課知識網絡,探討分析秦滅六國的背景、過程、意義和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以及鞏固統一的措施。(2)充分發揮歷史地圖、圖畫的作用,培養學生勤用腦
秦統一中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統一,中國,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學詳案 一、課標要求 知道西漢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西漢的建立的基本情況,掌握休養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通過研讀與本課相關的史料,獲取有效歷史信息,做到論從史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西漢社會經濟之所以得到恢復發展,是漢初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認識“成由儉,敗由奢”的道理。 三、教學重難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1,西漢,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9課 秦統一中國 【課標要求】 知道秦始皇和秦統一中國,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統一措施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學習目標】 1.知道秦始皇和秦統一六國的史實,了解其重要意義。(重點) 2.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和鞏固統一的措施的具體內容及其影響。(重點、難點) 3.通過對秦朝統一歷史作用的分析,認識到:秦的統一符合歷史發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是歷史的進步。 【學習重點】 秦的
秦統一中國,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統一,中國,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1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西漢的建立、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實,透過歷史現象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思考內在的因果關系。 過程與方法:課前預習并收集相關資料,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史料、圖片展示輔助教學。通過創設情境、組織學生討論等活動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主動了解歷史、感知歷史、體驗歷史、認知歷史的能力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1,西漢,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教學設計 一、 教學思想 根據歷史課程標準及新課程理念,結合我校“自主體驗,面向未來的教學理念,歷史教學主要采取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發展和學習的。在本節課中,教學情境的創設人,探究問題的創設人。在教學過程中,用情景作為線索,利用史料進行教學,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中“史料實證”的意識。 二、 教學內容 本課內容為2016年人教
秦末農民大起義,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0,農民,起義,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11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引思-探索-互動”六字課堂教學設計 一、學習目標 1、了解劉邦開國、西漢建立的基本情況,掌握漢高祖實行修養生息政策和措施以及文景之治; 2、利用相關史實分析漢初實行修養生息政策的原因; 3、認識到漢文帝、漢景帝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為西漢強盛打下基礎。 學習重點:劉邦實行修養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原因、內容及意義。 學習難點:正確理解漢初實行修養生息政策。 學習準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1,西漢,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秦末農民大起義教學設計 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和掌握秦的暴政的主要表現,陳勝、吳廣起義以及秦朝滅 亡的基本歷史知識,并了解楚漢之爭的簡單情況。通過對楚漢之爭具體史實的講 述,分析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歷史 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通過對材料和相關史實的研究學習,獲取有效的歷史 信息。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秦的暴政是導致秦末農民起義
秦末農民大起義,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0,農民,起義,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課題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教 學 目 標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漢武帝大一統措施的背景;列舉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頒布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鹽鐵專營,統一鑄幣等,并分析其影響。 (2)知道漢武帝的大一統局面是怎樣形成的,培養分析、概括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史料、創設歷史情境等活動,了解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通過畫圖的形式理解推恩令,學會對比同類事物的方法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2,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1課 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學設計 一、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了解西漢的建立、修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實,透過歷史現象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思考內在的因果關系。 2. 過程與方法:研讀與課本相關的史料,獲取有效歷史信息,做到論從史出。 3. 情感態度價值觀:漢初統治者政治寬厚,生活恭儉,他們這種簡樸作風一直為史家所稱頌。 二、 學情分析 眾多優秀的影視作品對這一段歷史都有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1,西漢,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2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課標解讀 內容:知道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解讀:漢武帝在各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鞏固了大一統王朝,統一國家的特征得到了完整體現。漢武帝把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立為正統思想的核心,使之成為漢朝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儒學也從此成為中國歷代思想文化的主流。推恩令的實施,巧妙地消除了諸侯國對抗中央的能力。在社會經濟方面,漢武帝實行了鹽鐵國有專賣,中央收回鑄幣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2,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教材版本:人教版 教師: 課 時:45分鐘 課型:新授課 題目:七下第三單元第11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課程標準:知道西漢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學情分析: 1,在認知能力上,七年級學生感性思維得到較快發展,但對于抽象概念不易理解透徹,例如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故而要化抽象為具體,利用直觀的圖片、視頻和生動的故事幫助其掌握知識。 2,在知識現狀上,學生對楚漢之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1,西漢,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師,獲獎作品
第11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西漢的建立的基本情況,掌握休養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 通過研讀與本課相關的史料,獲取有效歷史信息,做到論從史出;通過思考“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文景之治”是西漢王朝強盛的基礎,對后世的鞏固和發展十分重要;認識到西漢社會經濟之所以得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人教部編版七上,歷史,11,西漢,建立,文景之治,教案,老師,獲獎作品